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5-04-04张晶,王黎,刘蕾
张 晶,王 黎,刘 蕾
1992年Brugada描述了一组无器质性心脏病诊断依据而反复发生室颤的患者,其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目前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有其多变性,可间断出现,也可显示正常,亦有仅出现在个别导联,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而患者又常以恶性心律失常致反复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临床表现,由此可见其预后凶险,护理难度高。笔者所在科于2014年7月收治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并为其成功实施了ICD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男,43岁。20 d前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突发晕厥1次,持续约10 s,无双眼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伴小便失禁,醒后感大汗、头痛、恶心、心悸、自觉心跳偏快。10 d后于院外做心电图提示:室内传导阻滞。其他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入院后行床旁心电图示V1导联ST段呈下斜形,T波倒置。12导联同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室内传导阻滞(V1,V2导联ST段呈马鞍状抬高)。诊断Brugada综合征。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室内传导阻滞,HV间期72 ms,AH间期71 ms。手术指征明确,遂行ICD植入术。术程顺利,术后8 d痊愈出院。
围手术期护理:①术前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尤其讲清心电监护和除颤仪对其病情观察和病情变化处理的重要意义,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解决方案,以减少不良情绪。②加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防监测。心电图中RBBB伴有ST段于V1~V3导联上抬是猝死的危险信号。国外学者2003年对无症状的Brugade综合征的患者,给Pilsicainide、程序性电刺激诱发、VT/VF和进行晚电位的测定,通过ST段抬高的幅度进行危险分层,而当ST段于V1导联波的宽度≥0.08 s,ST段于V2导联上抬≥0.18 mv时,提示VT高度出现的指征,也是Brugade综合征高危的一种新的评定标准。故在对心电图的观察中,应同时对比观察V1~V3导联ST段是否上抬及其上抬的幅度,必要时行床旁心电图进行测量。谨记其有多变性、间歇性、隐匿性的特点。至少30 min观察记录1次心电图。床旁备除颤仪,必要时紧急电除颤。③加强体温的监测。即使在患者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也要持续做好对体温的监测,测量体温4次/d,如有发热状态,及时报告处理,增加测量频次为6次/d。④术后重点加强ICD应用的监测。持续行心电监测,术后24~48 h为重点,观察有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ICD工作是否正常,有无错误识别或误放电的情况。观察P波和QRS波时限有无突然变宽或自主心率次数少于设定的起搏频率等异常情况,以判断是否有电极脱位或起搏功能不良。⑤加强肢体活动的指导。术后患者平卧24 h,术侧肢体制动3 d,以防止起搏电极脱位。3 d后可下床活动,术侧上肢只能在45°范围内活动,不能过度上举及外展,术后6周内避免重物,以利于电极与周围组织紧密黏附。制动期间避免肢体运动,鼓励自主的肌肉收缩以及肢体的被动按摩,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及增加舒适感。⑥加强健康指导。患者大多数是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不良心理,应提前告知患者ICD放电时可发生胸部发热、触电甚至濒死感,但ICD产生的电量非常小,不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且能迅速有效地转复恶性心律失常,是有效挽救生命的手段,尽量减少不良情绪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及对预后的担心。告知患者出院后需随身携带ICD安装证明,避免接触电磁干扰源,随访1次/3个月。
Brugada综合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预后凶险。ICD的植入是唯一被证明有效预防其猝死的治疗手段。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更要确保ICD的正常运行,并保持急救器材处于完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