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阈下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
——兼评《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

2015-04-04李志红

关键词:王氏家族王氏朝廷

李志红,李 伟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山东淄博255130;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山东淄博255130)

文化视阈下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
——兼评《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

李志红1,李 伟2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山东淄博255130;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山东淄博255130)

从学术文化视角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构成,对于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并不鲜见;但将家族文化承传和学术走向作为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发展的内在机制,并通过家族学术特征和文化承传探讨家族政治和伦常婚姻发展存续的内外在特点,则表现出《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一书独特的视角与思维。该书涉及范围广泛、触及问题众多、史论探讨详尽,无疑为此类课题研究做出了有价值的个案尝试。

王连儒;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伦常婚姻

从文化视角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构成,尤其是中国古代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现象,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据考证,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家族,均会对其所处朝代乃至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秦汉魏晋六朝以来,家族伦常政治的存续与影响,除去显赫的家族政治、错综复杂的婚姻裙带关系外,家族风尚及其文化承传更成为影响家族存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家族文化的角度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现象,可以视为深度解析家族延续与影响的基础。王连儒先生的《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一书,正是从宽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广域文化的视角,对汉魏六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此书涉及范围广泛、触及问题众多、史论探讨详尽,无疑为此类课题的研究作出了新的、有价值的尝试。为了评述的方便,以下行文中凡涉及到《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之书名,皆用《研究》一词替代。

一、家族政治兴替中的文化学术元素

《研究》一书在述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兴替历史时,始终紧扣朝代变革这一主线,不同朝代的学术宗尚和礼制变革,都成为作者考察其家族成员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参照。在论及王吉与琅琊王氏政治缘起时,作者将王吉参政前后的朝廷学术政治状况作为王吉参政的重要依据,并结合王吉学术思想的特点,从而为以王吉为代表的琅琊王氏的参政提供了厚实的学术文化基础。作者认为,王吉仕于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卒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其仕宦跨昭、宣二朝,前后长达三十七年之久。王吉出仕时,汉昭帝即位只有二年,汉武帝也刚刚去世不久,故武、昭、宣三帝时期朝野学术政治的状况,无疑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者关注此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当时朝野学术政治的相关情况,更是希望借此了解帝王更迭、学术政治迁变对王吉仕途经历和政治人格带来的影响,并由此作为对整个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学术门风研究的重要参照。鉴于此,《研究》把王吉出仕前汉武帝一朝学术政治的基本走向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通过对朝廷选人用人机制的分析,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王吉出仕的学术政治条件。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的建立以及被认同,在王吉出仕以前的相关史料中缺乏记载,故王吉的出仕以及被认同,除去自身的治理能力外,其学术政治思想也成为我们了解其从政理念的重要途径。自西汉建立以来,朝廷政治所推行的基本上是“与民休息”的所谓“黄老政治”,武帝朝虽然奉行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政治思想,但像董仲舒这样的儒者在政治上仍然没能受到重视,朝廷真正启用的是像公孙弘这样一些“学与术”兼攻的人。王吉奉行的是怎样的学术政治主张,到王吉参政的昭帝、宣帝二朝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围绕这一问题,结合王吉的学术政治主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王吉并没有像公孙弘等人那样以学问迎合朝廷政治需要的本领,故汉宣帝时他向朝廷提出延儒生、述旧礼、明王制的建议,曾被宣帝称之为“其言迂阔”,这一点与宣帝批评太子刘奭的话有些类似*参见《汉书》卷九《元帝纪》“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元帝即位后对儒者的重视,也并没有给王吉的学术政治主张带来实施的机会,因为他的年龄与身体已经使其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吉所创立的学术思想就此终结,自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朝廷征王吉直至其病逝,乃至其孙王崇在哀帝建平三年(前4)由河南太守征为御史大夫,期间长达四十四年之久。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学术风尚因帝王喜好而不断变化,而琅琊王氏对家风学术的坚守,使其最终融入时代政治与学术文化变革的主流。正如《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所说:“自吉至崇,世名清廉,然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而禄位弥隆。”[1]3066这就说明,琅琊王氏自王吉以来,所获得的政名与世誉的确成为其家族成员参政的资本。世人对王吉父子政名与道德的比较,恰恰说明人们对其家族道德以及政治传统的重视。对于朝廷来讲,选用官吏虽然对参选者有较为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说德、才、能、名等,但家族的仕宦历史与良好的家族道德风尚,同样也成为朝廷选人用才的重要依据。在家学方面,琅琊王氏也有前后相承的优良传统。“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1]3066家学的传统,实际上也成为左曹陈咸举荐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一书结合两汉以来朝廷的用人制度,把王吉等人的学术政治观念和家族学术传承作为研究分析其从政的参照,从家族文化的视角为家族政治的兴替变化作出阐释的确必要。

在谈到王祥与魏晋政治的关系时,作者同样是将琅琊王氏家族风尚与学术传承作为研究其参政的依据,从而使《研究》一书在关注家族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同时,将家族文化放置于优先的地位。王祥不仅治有能名,在其担任吕虔别驾时获“海沂之康,实赖王祥;帮国不空,别驾之功”[2]988之赞誉,而且在“仁德”“忠孝”等方面也确立了琅琊王氏家风及其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文化传承与家族风尚,甚至成为数百年来琅琊王氏后人参政与修身的守望与坚持。王祥训诫子孙有所谓“信、德、孝、悌、让”五项标准,即“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2]989这些家族文化传承中的标识,成为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为世人认可和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祥在魏晋易代之际参政之所以能同时得到曹魏政权与司马氏势力的接受、认同,其政治人格与家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在辨识梳理琅琊王氏家族文化之于家族政治影响的过程中,始终将文化学术作为重要的依据,为从文化视角研究其家族政治和伦常婚姻构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琅琊王氏被家族标榜和世人认可的家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比如“王太保家法”“王氏青箱学”等等,在汉魏六朝乃至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均成为该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标识。这些所谓的标识不仅是家族文化的延续,更为琅琊王氏政治婚姻赢得加分,历代朝廷政治中对琅琊王氏中那些“膏梁盛德”人士的接受和认同,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朝代更替和社会变革必然会影响到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有时秉持与坚守往往使其家族后人很难融入社会政治变革的潮流,故顺应时变往往又成为琅琊王氏在历代朝廷政治中立于不败的重要原因。作者在述及魏晋以来的琅琊王氏政治时,便紧紧扣住了其家族文化传统的“变”这一环节。魏晋清谈和名士风流中琅琊王氏不仅有像王衍、王戎这样一些身居要职、尸禄耽宠、不以务物撄心的人物;同时也有像王导、王敦等身居高位、日不暇食、操控朝廷实权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引领或者融入当时学术政治变革的潮流,在家族文化的秉持与改变方面,给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注入了新的内涵。在“琅琊王氏家学渊源和魏晋清谈”一章中,作者认为,琅琊王氏政治人格与家族文化的形成,既与某一朝代的社会政治以及学术背景有关,同时也与琅琊王氏成员顺时应变的观念不无联系。在玄学盛行的魏晋,琅琊王氏既有像王戎、王衍那样的清谈领袖;也有像王导那样致力于政治作为的儒玄兼宗者,这些人在两晋以来的朝廷政治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便是明证。王导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像王戎、王衍那样挥尘清谈,虚言废务;但在一个到处弥漫着玄学清谈风气的时代,王导也绝对不是一位刻板的政治家。《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王导许多涉言清谈的事例,玄学家的机锋和敏锐在其身上同样也有体现。王导从祖王祥,无疑是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基者,即使如此在其身上也多少浸染了一些玄学家的风尚。王戎是“正始”时期“竹林七贤”的重要成员,是王祥的从孙。“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又称:‘祥在正始,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2]990以上记载不难看出,王祥本来也具备清谈家的资质与素养,但由于其德高位显,故以德掩言。清谈家所鼓吹的那些有损于其官德身份的厥放之辞,即使王祥不有意回避,往往也被其道德政治声誉与影响所遮蔽。这样讲并不是说王祥对清谈根本就不感兴趣,只不过是出于某种道德政治的需要,有时刻意回避关涉清谈的话题罢了。也许在王祥看来,合适的时候涉言清谈并无不妥,这大概就是王戎所说“太保可谓清达矣”“及与之言,理致清远”的真正意思。作者认为,像王导、王敦这样一些在政治上有影响的人物,自己笼络清谈士人或喜欢谈玄并不一定非要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清谈名士如果通过政治的途径聚集于自己周围,一则可以借此显示其名士的身份和玄学家的素养,取誉当时;二则还可以通过此举扩大在士流中的地位影响,提高自己政治的知名度和执政的顺应度。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王导与王敦于玄学便一窍不通,实际上二人在这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汉魏六朝以来所形成的门阀政治和选人、用人体制,不仅形成了难以破除的官吏选用制度;而且在文化学术影响下形成的所谓“人格政治”,也有力地促进了士族乃至其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守望,同时适应了时代变革在学术文化方面的宗尚与追求。故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琅琊王氏家族政治和伦常婚姻之盛衰,对其家族学术文化的研究阐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才俊之士”对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带来的影响

琅琊王氏学术文化及家风不仅使其家族成为汉魏六朝以来的强宗盛族,其家族成员中那些引领文化和学术风尚的人,也为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的发展与存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家学渊源与汉晋礼乐制度”一节中,作者从琅琊王氏家学渊源入手,探讨了王吉能为驺氏《春秋》,教授《诗》《论语》,好梁丘贺《易》的情况,并由此对王吉之子王骏受学梁丘贺《易》予以关注。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梁丘贺“以能心计”著称,而其所传《说易》,又以占筮有应闻名,故其《说易》研究,所推明者,绝非是与自身政治命运无关的所谓朝廷大事。也就是说,在其推演朝廷政治、自然灾变以及人事祸福的同时,对自己政治命运的关注也应该是其《说易》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梁丘贺为少府,上信重之,其子梁丘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王骏为御史大夫的情况看,他们在自己政治命运的筹划上都做得相当出色。鉴于此,王骏师从梁丘临受《说易》,不仅适应了当时学术政治的需要,对“易学”实用性的推崇,也足以反映出王吉使王骏受梁氏《说易》的真正目的。二是王吉本人以研治《春秋》《诗》《论语》而闻名,对梁丘临《说易》也颇感兴趣,说明其在学术方面,有着广泛的爱好与追求。学术思想关乎政治理念,这一点从王吉的政治经历中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因此,王吉、王骏父子追求学术实用的研治路子,符合当时朝廷政治的需要。作者认为,王吉、王骏父子为政皆有能名。所谓“能名”,不外乎是学行中的经明行修,仕宦中的显以厉俗。即,把治学的严谨和行为的修饬,做官的表现与激励世俗的目标联系起来;将个人行为赋予更深刻的伦常政治内涵,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使其更具社会影响力。这些“能名”的表现,不仅属于家族道德或学术传承的范畴,同时也是在不自觉中被赋予了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像琅琊王氏家族中的这些“才俊之士”,其“经明行修”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政治人格与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推动世人对其家族的认知和接受,从而扩大其在朝廷政治中的影响。

作者在谈及晋宋时期的礼乐制度时,特别提及王弘。王弘是琅琊王氏由晋入宋后在朝廷政治中影响较大的人物。据《宋书》卷四十二《王弘传》记载:“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任蕃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3]1314宋太祖对王弘等琅琊王氏成员盛德辅政的行为也大加赞赏,称赞王弘:清约之美,同规古人。至于“王太保家法”以及宋太祖称赞王弘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知其大略:一是王弘明敏通变,为民望所宗;二是王弘以礼法约束,造次彬彬有礼;三是王弘书翰仪体,文宗当时,令时人仿效;四是王弘家无蓄财,以简朴传世,能够做到当官不营财利。琅琊王氏中像王弘这样的人,凭借其个人才智与道德修养,为其家族政治的发展延续创造了条件。作者在谈到王融时主要从其外交才智入手,通过他与北魏使者房景高、宋弁以及高丽国之间的外事活动,突出其外交家的智慧和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在王融看来,对少数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应予以同化,这样不仅可以免除征战之苦,而且还可以坐收一统安定之利。像这种以夏变夷的政策,同样也符合朝廷政治中的攘边安内的思想。因此,王融的许多政治观念与理想,已经随着时代的迁变而显得更加务实,类似在外交层面谈论朝廷事务的情况,在此前的琅琊王氏成员中较少见到。在南齐,朝廷礼制的改革与重建大多与王俭有关,他参与了包括萧道成禅位在内的几乎所有朝廷仪规、制度的讨论和制定,在礼制的建制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王俭与王融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王俭于齐台初建至齐武帝即位,均受到朝廷政治上的特别礼遇。王俭参政以学问见称于世,此人不与俗陋之事,是琅琊王氏成员中研治学问最博、对朝廷礼制建设做出贡献最大的人。“俭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手笔典裁,为当时所重”。[4]434王俭解褐秘书郎,太子舍人,超迁秘书丞,曾上表求校坟籍,并依《七略》之制撰《七志》四十卷,对综理典籍以及后世依此编著坟籍体例创造了条件。王俭所撰涉及到朝廷礼仪制度的文章颇为丰富,故当时朝廷的“礼仪诏策,皆出于俭”。“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识旧事,问无不答。上叹曰:‘诗云: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今亦天为我生俭也。’”[4]434朝代更迭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对朝廷政治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俭仕宋、齐二朝,加之其“唯知诵书”“颇识旧事”的性情与学识,故对历代朝廷政治礼制的变革也就非常清楚。而朝廷出于礼制建设的需要,不仅在政治上对王俭予以延长任职,而且也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研修学问的方便。魏晋清谈虽然并不是造成西晋沦丧、晋室东迁的直接原因,但清谈误国却历来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人所津津乐道。所以琅琊王氏中号称“清谈领袖”的王衍、王戎等人,也便背负着这样一种沉重的历史道德责任。作者对琅琊王氏中那些具备影响社会政治的个体给予充分关注,通过对他们学识行为的研究,扩展至对整个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的认知,继而探讨其对朝廷政治的影响,这种由内及外的推研方式,极大地彰显了家族文化传承在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中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一书还专列“琅琊王氏书法传承及其艺术”“琅琊王氏与佛教及僧人之关系”“琅琊王氏及其文学创作”等三章,分别就其家族成员中的相关人事加以研究。王羲之等人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引领作用不仅使琅琊王氏在此时期成为世人仿效追崇的对象,更成为其家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书法之于琅琊王氏而言,其魅力已经不仅仅是在于书写,更重要的是成为其人格修养以及学识的展示;并且,这样的认知往往又会对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产生影响。

在琅琊王氏与佛教以及僧人的关系中,作者通过其家族成员与佛教僧人的交往,透视汉魏六朝以来佛教流播的主要途径与方式,了解僧俗世界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至于琅琊王氏成员中那些职高位重者,他们对佛教的信仰乃至痴迷,更是引领了世俗社会崇佛信教的风气。琅琊王氏成员在汉魏六朝虽然没有出现一流的文学家,但王筠、王褒等人的创作,对于琅琊王氏融入当时文学创作之风尚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文学创作日益家族化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无疑尤为重要。

总之,《研究》一书在对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现象深入研究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文化传承对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带来的影响。基于文化背景下的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解读,也便使得有关该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的相关研究更具文化的意蕴。这样的探讨,不仅从更深层面探究了其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的存在形态,更为类似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当然,《研究》一书有时重在强调其家族文化的存在与影响,或许会忽略文化传承与政治婚姻问题的衔接,多少存在一些各说各话的倾向。虽然如此,但瑕不掩瑜,《研究》仍不失为目前家族政治与婚姻研究中的一部别具匠心的著作。

[1]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附:王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沈约.宋书(卷四十二)·王弘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三)·王俭传(标点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 杨 爽)

A Study of Family Politics and Ethics of Marriag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with reference toAStudyofFamilyPoliticsandMarriageCultureoftheWangsinLangyaduringtheSixDynastiesofHanandWei

Li Zhihong,Li Wei

(1.EditorialOfficeofSchoolJournal,ZiboNormalCollege,Zibo255130,China;2.TeachingAffairsDepartment,ZiboNormalCollege,Zibo255130,China)

A study of family politics and ethics of marriag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s not a new topic in this field. However, the bookAStudyofFamilyPoliticsandMarriageCultureoftheWangsinLangyaduringtheSixDynastiesofHanandWeitakes family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ademic direction as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the studies of family politics and marriage ethic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inner and ou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family politics and ethics of marriage in terms of family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manifests it’s distinct perspectives and thinking. This book serves as a new and worthwhile attempt for study of this kind in that it tackles subjects of a extensive range, addresses so many issues, offer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theories.

Wang Lianru; the Wangs in Langya; family politics; ethics of marriage

2014-12-27

李志红,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文学硕士;李伟,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文学硕士。

C912

A

1672-0040(2015)02-0019-05

猜你喜欢

王氏家族王氏朝廷
汉晋时期山阳高平王氏家族藏书考述
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科举与家族:墓志所见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