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观察
2015-04-04苏小璐姜静南京东南眼科医院南京210007
苏小璐,姜静(南京东南眼科医院,南京210007)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观察
苏小璐,姜静
(南京东南眼科医院,南京210007)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将99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1例( 52眼)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B组48例( 50眼)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 42.33±4.12) min、B组( 68.39±10.12) min,P<0.05。A组治愈47眼( 90.38%)、有效2眼( 3.85%)、无效3眼( 5.77%)、总有效率94.23%,B组治愈40眼( 80.00%)、有效3眼( 6.00%)、无效7眼( 14.00%)、总有效率86.0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均<0.05。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改良;疗效观察
慢性泪囊炎所致的鼻泪管阻塞或狭窄是眼科常见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手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有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1,2],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复发。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简化手术步骤,为眼科医生所关注。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们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南京东南眼科医院慢性泪囊炎患者99例,其中男24例,女75例;年龄28~73岁,平均55.2岁;病程1~20年,平均3.5年。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溢出,经泪道冲洗探查证实鼻泪管阻塞,符合慢性泪囊炎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严重鼻腔疾病导致的鼻腔完全阻塞,如严重萎缩性鼻炎、严重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肿瘤等。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1例( 52眼)、B组48例( 50 眼),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A组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B组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均由同一术者操作。A组手术方法:①麻醉:术前30 min于中鼻道及中鼻甲前端填入蘸有呋麻滴鼻液的纱布,取2%利多卡因1.5 mL加入0.1%肾上腺素(高血压者不加)少许,行泪囊区皮下浸润麻醉0.5 mL,眶下及滑车下神经阻滞麻醉1.0 mL。②切口:自内眦上3 mm、内眦鼻侧5 mm开始,做向下外长约15 mm顺眶缘弧度的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后,抵住泪前嵴骨壁一次性分离直达泪前嵴骨膜;不切断内眦韧带,但暴露内眦韧带,以此标志为切口上界。③分离骨膜:用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泪前嵴处骨膜表面的肌肉组织,暴露泪前嵴;于泪前嵴鼻侧0.5~1.0 mm处沿泪前嵴切开骨膜后,包括骨膜在内一同游离泪囊。④制作泪囊吻合瓣:用镊子轻压泪囊中部,暴露鼻侧泪囊内侧壁;沿泪囊长轴切开泪囊,并沿两侧向下剪开,形成泪囊内侧壁一正方形窗孔。⑤制作骨孔:用弯血管钳在泪囊窝后下部捅破筛板,张开血管钳向上下及鼻颞侧扩张,形成直径约8 mm大小骨孔;以枪状咬骨钳逐步咬大骨孔至15 mm×12 mm,钳头始终上抬;骨孔上达内眦韧带,下达骨性鼻泪管开口,前达泪前嵴前3 mm,后为泪颌缝。⑥制作鼻黏膜吻合瓣:鼻黏膜作横的“∪”形切开,将类似漏斗的硅胶泪囊鼻腔引流支架植入骨孔内,大头在鼻腔,小头在鼻黏膜窗孔处,将泪囊前叶和鼻黏膜瓣吻合2针。⑦关闭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分层缝合。⑧术后处理:术后半卧位,泪囊区加压包扎48 h,常规抗感染、止血治疗;术后3 d拔出鼻腔内填塞的纱布,7 d拆除皮肤缝线后冲洗泪道,1个月取出硅胶支架。B组手术方法:鼻道填呋麻滴鼻剂和盐酸丙美卡因浸湿纱条,常规消毒铺巾。以盐酸利多卡因行眶下神经、筛前及滑车下神经阻滞麻醉,盐酸丙美卡因患眼表面麻醉内眦鼻侧;沿泪囊区向下做一长的“J”形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切断内眦韧带。沿泪前嵴鼻侧切开骨膜,将骨膜连同泪囊一起从泪囊窝分离开。用血管钳将泪骨最薄处撑开一骨孔,用咬骨钳扩大骨孔至15 mm×12 mm;泪囊、鼻黏
膜“工”形切开,两者黏膜后瓣间断缝合,前瓣带泪前峭骨膜间断缝合。缝合内眦韧带,皮下组织间断缝合,皮肤行皮内缝合。
1.3疗效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随访1年。治愈:溢脓流泪症状消失,冲洗通畅,内镜检查泪囊造口形成和上皮化;有效:溢脓流泪症状明显减轻,用力冲洗通畅,且内镜检查泪囊造口形成和上皮化;无效:溢脓流泪症状依旧,冲洗不畅,内镜检查泪囊造口封闭[4]。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手术时间( 42.33±4.12) min、B组( 68.39± 10.12) min,P<0.05。A组治愈47眼( 90.38%)、有效2眼( 3.85%)、无效3眼( 5.77% )、总有效率94.23%,B组治愈40眼( 80.00% )、有效3眼( 6.00%)、无效7眼( 14.00%)、总有效率86.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0.345,P = 0.0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0.479,P =0.012)。
3 讨论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出现吻合口及泪管狭窄阻塞等。近年文献报告[5],其术后泪道阻塞发生率9.81%~31.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总结本组资料,我们认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有以下优点:①不切断内眦韧带,不易损伤鼻侧内眦动静脉血管,术中暴露清楚;骨孔上界以内眦韧带下缘为标志,不至于过高致使泪液引流不畅[6],符合眼生理位置和功能;术中减少影响泪泵功能的操作,有助于提高疗效[7,8],缩短手术时间。②在未咬切骨孔前,先切开泪囊内侧壁,可见脓液流出,证实已切穿泪囊壁;将弯剪刀垂直切口一叶伸入泪囊,另一叶在泪囊和泪囊窝内,剪除泪囊内侧壁,尽量向泪囊窝底部,剪除越大越好,易于泪液流出;而且,由于沿内侧壁切开泪囊,保留了大部分泪囊,能形成比较大的前瓣。因此时泪囊有骨壁支撑,饱满易于切开,相对传统方法去除骨孔后泪囊塌陷,再插入探针切开泪囊,操作既简单又省时。鼻黏膜也制作成较大“U”形的前瓣[3],泪囊前瓣与鼻黏膜前瓣吻合2针;缝合容易且张力小,术后吻合腔空间足够大,一般不易阻塞[9]。在传统手术中泪囊与鼻黏膜后叶吻合的位置较深,视野较小,缝合困难[10]。③骨孔的大小、位置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1]。制作骨孔时注意位置准确,过后进入筛窦引起筛窦内出血,过前可引起术后鼻中隔粘连、鼻梁凹陷,过下可能误入上颌窦引起出血。本组采用陈震等[12]、黄胜等[13]改良的骨孔制作方法,术中向下咬除;吻合口低,引流通畅,避免了术后死腔、残腔,术后吻合口粘连、阻塞发生率极低[13]。④吻合腔放置硅胶泪囊鼻腔引流支架,既起到支撑吻合瓣的作用,又能使血液、渗出液顺利流出,防止吻合道本身阻塞及积血和组织疝入吻合口内;引流支架取出时在内窥镜下轻轻拔出即可,很少出血。传统吻合腔填塞的油纱布抽出时牵拉吻合口易造成出血,牵拉吻合瓣移位造成吻合口阻塞可致手术失败。
由于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相对于全身条件差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甚至高龄患者绝大多数均能耐受。因此,我们扩大了手术年龄的上限范围,本组中70岁以上者2例,高于以往临床报道的手术适应证70岁的年龄上限[14,15]。患者反应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伍继光,杨明善,廖辉,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34) : 164-165.
[2]张文强,周雄,周和政.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11,6( 4) : 952-953.
[3]周兵,黄谦,韩德民,等.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5( 2) : 87-91.
[4]张文,李阳,郑玉萍,等.鼻腔泪囊吻合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 5) : 392-394.
[5]李强,万鹏霞.慢性泪囊炎三种手术方式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 5) : 347-349.
[6]谢生荣.泪囊鼻腔吻合术120例临床分析和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 9) : 718-719.
[7]钟荣勋,郑和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 11) : 42.
[8]张治成,郭向东.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5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 46) : 82.
[9]Sherafat H,Mehta JS,Rose GE.Dacryocystorh inostomy in patients lacking an ipsilateral nasal cavity[J].Br J Ophthalmol,2007,91( 3) : 307-309.
[10]雷方.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体会-Toti手术百年纪念[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 7) : 450-451.
[11]王成业.眼科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43.
[12]陈震,李林,杨安怀.泪囊鼻腔吻合术不同骨窗位置的临床效果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 9) : 625-626.
[13]黄胜,周福林,王小娅,等.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设计及远期疗效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 3) : 216-217.
[14]杨钧.现代眼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3-685.
[15]易敬林.现代泪器病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1.
收稿日期:( 2015-04-19)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30-0086-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77.2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