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5-04-04赵建铭

兽医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鸭疫渠县养鸭

赵建铭

(四川省渠县白兔乡动物防疫监督站,四川渠县 63520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赵建铭

(四川省渠县白兔乡动物防疫监督站,四川渠县 635200)

诸多流行鸭病中,鸭传染性浆膜炎最为突出。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典型症状为流鼻涕、打喷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排稀便。治疗传染性浆膜炎花费的治疗费用可观,无形中增加养殖成本的输出,成为一直以来困扰基层养鸭户的关键性问题。文章阐述此病流行特点及危害,就综合防治建议做汇总阐述,为科学养鸭,提升养殖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养鸭;效益;技术

1 前言

近些年,养鸭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鸭病的发生,成为制约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目前,流行的鸭病种类繁多,病原菌种类复杂程度加剧,使着鸭病的控制难度是越来越大。常见的鸭病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较为突出,成为制约肉鸭养殖场的重要问题。文章就综合防治鸭传染性浆膜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病原菌

1904年,Riemer首次报道鹅发生本病,并称之为鹅渗出性败血症。1932年,Hendrickson和Hilbert首次报道本病发生于美国三个鸭场的北京鸭,当时称为新鸭病,随后人们称之为鸭(疫)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传染性浆膜炎。浆膜炎这一名称来源于其病理变化,由于其它一些疾病也具有相似的病变,故Leibovitz建议使用鸭疫巴氏杆菌感染这一名称,以突出体现本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由于致病菌已改称为鸭疫里默氏菌,本病也随之被称为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里默氏菌感染。但出于习惯,人们仍乐意称之为鸭传染性浆膜炎。Hendrickson和Hilbert首次分离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该菌先后被称为鸭疫斐佛氏菌(Pfeifferella anatipestifer)、鸭疫莫拉克氏菌(Moraxella anatipestifer)、鸭瘟巴氏杆菌或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anatipestifer)。1993年,Segers等在黄杆菌科中为该菌单独成立一个新属,并以首次发现鹅感染该菌的Riemer作为其属名(Riemerella),至此,该菌被称为Riemerellaanatipestifer,简称为KA。

3 流行情况及危害

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典型症状为流鼻涕、打喷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排稀便。伴随着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进一步判断处于病情阶段。通常情况下,早期发病,易出现拉稀,呈白色。后期发病,拉稀呈绿色。有缩脖症状,表示其发烧感冒。而流鼻涕,可导致鸭鼻孔被黏住。流眼泪,可导致呈现带眼镜的外观。

1~8周龄雏鸭易感,3周龄易感性最大,尤其流行肉鸭养殖场,种鸭的育雏期同样可见。虽然传染性浆膜炎常见雏鸭期,但并不意味着对成年种鸭不易感。自8月龄死亡的 种鸭体内,同样可分离出6型RA。但是,实际上很多地区此病对成年鸭群不构成威胁,但不能排除存在潜在危害的可能。雏鸭被感染后,同样可传染临近鸭舍的产蛋种鸭群中,诱发感染的可能。

传染性浆膜炎四季皆发,不单单流行冬春季节,作为条件性传染病,外界条件存在的不良应激、寒冷气候的来临,同样可导致此病流行严重。由此,及时在夏秋季节,饲养管理不善,同样可加重此病感染率和病死率。

传染性浆膜炎造成的死亡率高低不一,与疾病流行程度、防治措施合理性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鸭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密度高等,均可加重病情,导致高死亡率达30%,甚至超过70%。经感染鸭群,生长发育迟缓,或在鸭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皮炎,导致残鸭数量大增,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治疗传染性浆膜炎花费的治疗费用可观,无形中增加养殖成本的输出。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药物防治技术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药物防治在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效果。对200多株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做药敏试验,结果证实90%以上的菌株对红霉素、林可霉素、新生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均有强敏感性。但是,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对卡那霉素有天然的耐药性,由此遴选应多加注意。所以,可以断定今后药物防治,仍然为首选防治措施。经药敏药物配伍调配复方制剂,同样有不错的疗效。

而部分鸭场靠药物防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防病效果,传染性浆膜炎甚至有恶化趋向。很多养鸭户,将此归咎为药物的真假,或耐药性的产生。而实际上,其他几方面因素更应多加留意。

其一,此病特殊性。粘膜炎流行整个养鸭周期,仅靠1~2个疗程的防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增加用药周期,则增加生产成本。由此,不少养殖户对用药防治持怀疑态度。

其二,此病发病急。很多养殖户对药物治疗情有独钟,而忽视了日常防治,结果导致急性爆发期,及时用药治疗,效果同样不理想。

其三,诊治准确性。确诊到位准确,同样关系到此病的防治。比如:多种疾病混染,传染性浆膜炎同时发生禽流感,药物的疗效必然受到影响。此外,用法、疗程、剂量等,均会影响到用药效果,都应尤为留意。

4.2 免疫接种防治技术

说到底,药物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关于灭活疫苗的防治研究,被得到重视、开发和推广。现阶段,国内研制了菌素苗、铝胶苗、油乳佐剂苗、含大肠杆菌的二联苗等多种形式疫苗,防疫效果均不错。这几种疫苗的使用,临床差异性也偏大。这几种疫苗中,菌素苗效果最差,油乳佐剂苗效果最好。而且,油苗能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期。此外,传染性浆膜炎极易与大肠杆菌混染,由此免疫接种防治中,可考虑用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活苗,确保本地疫苗血清型与本地流行菌株血清型相一致。雏鸭6~8日龄,颈部皮下注射,2周后可产生强免疫效力。在这2周期间,建议每间隔3d用10%氟苯尼考,参照0.15的比例,拌料饲喂,能有效提升成活率,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1] 秦香香,高梦月,苏玲玲,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的PCR检测和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8):62-63.

[2] 郑腾,李昂,陈枝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现状及进展[J]. 中国家禽,2002,(21):40-42.

[3] 刘伟,黄瑜.鸭传染性浆膜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3,(2):27-29.

猜你喜欢

鸭疫渠县养鸭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周三根:养鸭走上脱贫致富路
浅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治疗
4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你在渠县等我
微生物发酵菌养鸭的基本模式及其技术优点
南大梁高速公路通车 达州实现县县通高速
论我国养鸭业的现状及无公害养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