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应用益肾清络活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2015-04-04俞志超指导皖南医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400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安徽芜湖400
俞志超,李 艳(指导)(.皖南医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安徽 芜湖 400;.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安徽 芜湖 400)
李艳应用益肾清络活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俞志超1,李艳(指导)2
(1.皖南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1;
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安徽芜湖241001)
李艳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长女、学术继承人,安徽省名中医,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15代传承人。李艳教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余载,继承新安医学和“张一帖”家学经验并多有创新,尤擅痹证、痿证、肿瘤、肾病、妇科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和研究,现将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正气亏虚,禀赋不足为本。RA的发病以正气亏虚、禀赋不足为根本。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平人先天禀赋充足,后天调养得当,则气血俱旺,筋骨皮肤腠理坚固,不易感受外邪;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气血亏败,则无力抵御外邪,或内在阴阳、寒热失调,邪从内引。正如《灵枢·五变》记载“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外邪侵袭,伏邪内发致病。疾病是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以及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综合结果。除考虑体质(内虚)、外邪(风寒湿三气)与本病的关系外,尚应考虑内生邪气与内外相引的过程。“有太过不及,遂有胜复之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如人素体阳气颓弱,饥寒过劳,或久居湿地,则易感风寒湿邪,淫气主病。若“其民华食而脂肥”,则“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或湿热内生、风湿化热,或阴血暗耗、经络蓄热,是以内生邪气为主,内外相引致病。
经络痹阻,气血津液不通为关键。痹者,闭也。痹病既作,客袭之淫气或内生之邪羁留,致经络痹阻,气血津液不通,肢体关节活动不利,“不通”则痛,或因气血窒塞失养“不荣”而痛。这是RA发病的关键,常出现于RA早期过程。
虚实夹杂贯穿始末。RA的发病和病程进展中,虚实夹杂的疾病性质贯穿始末,尤其在RA中后期表现明显。实邪以风湿热毒,尤以湿热为主,其次为痰浊瘀血;本虚则以肝肾亏虚,气血久耗为见。夫痹病日久,经络痹阻,气血津液停滞不通,肢体关节长期失荣,内舍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可见肢体关节挛缩、畸形;气血暗耗,患者长期面色萎黄暗淡,肌肉松弛;痹久气血津液停滞,变化为顽痰死血,加之湿邪羁留,斥塞关节,故关节处多漫肿、变形。
2 辨治要点
扶正祛邪。根据痹证正气亏虚、禀赋不足为本,外邪侵袭、伏邪内发致病的发病特点,治疗时应注重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使正胜则邪退。
寒热辨治。痹证病因广泛,病机复杂,涉及多系统多部位,临床表现变化多端,难以辨治。治疗先以“寒热”为纲,提纲挈领,根据症状表现、病机特点将痹病分为寒痹、热痹两大类,再参合风、湿等病因、病理因素逐一辨治。病程中亦参合疾病征象和实验室指标,审查寒热动态变化辨治。同时,选方用药时注重寒性药、热性药的合理配伍,在“保胃气、存津液”的同时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重视痰瘀。痹者闭也,经络痹阻、气血津液不通是RA病程的关键,痰瘀是疾病中后期的主要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痰瘀胶结,可见关节肿胀、变形;郁而化热,或生热毒,则关节红肿热痛。痰瘀的存在加重关节损害,即便疾病早期关节肿胀、变形不明显,亦需酌情加入化痰通络之品,既治已病,亦防止未病,化痰通络应贯穿治疗始末。
3 组方用药
李艳教授详参《中藏经》治痹论述“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在国医大师李济仁早期所创清络饮(热痹)基础上,发展而成益肾清络活血方,药用淡附片9g,炙黄芪30g,炒当归15g,活血藤15g,鸡血藤15g,青风藤9g,雷公藤10g(先煎),苦参9g,萆薢12g,黄柏9g,蒲公英25g,蜈蚣1条,乌梢蛇10g。方中炙黄芪、炒当归扶正祛邪,鼓舞气血,活血通脉,周流全身,为新安“张一帖”内科常用补益君药药对;鸡血藤、活血藤均有调经活血、强筋壮骨、祛瘀止痛之功,但鸡血藤以养血为主、活血为辅,活血藤则以活血见长兼能养血,二药相伍补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气;苦参性味苦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与《圣济总录》中治疗肌痹之苦参丸属意相近;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萆薢性味苦、甘、平,功善清热除湿泻浊,性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其效多入气分,少入血分,《本草正义》谓“萆薢……惟湿热痹著,最为合宜,若曰风寒,必非此苦泄淡渗者,所能幸效”;青风藤性味苦、平,《浙江天目山药志》谓其“苦,辛,寒”,功擅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雷公藤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通淋,可改善RA活动期炎性指标及关节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蜈蚣、乌梢蛇为血肉有情之品,其走窜通达、破血行气、化痰散结、搜邪剔络力强,且止痛效优;淡附片辛、甘、大热,回阳助火,散寒止痛,“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本草正义》)。诸药相伍,共奏温气养肾、蠲痹清络、活血通脉之效。如气虚明显加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血虚明显酌情重用当归、鸡血藤、活血藤,久痹阴虚加石斛、枸杞子,阳虚加仙茅、补骨脂,阴寒盛可以川乌、草乌易附片,痰瘀胶结可加制南星、全蝎。
4 典型病例
方某,男,35岁,2014年9月25日初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肘、腕、膝关节肿胀、疼痛,午后4点至清晨5点较甚,伴四肢乏力。201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症支持治疗后出院。近期诸症又起,双肘、腕、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有轻微灼热感、压痛,晨僵大于1h,腕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轻度畏寒,口渴,面色少华,四肢乏力,纳寐可,大便偏干。2014年6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检查示类风湿因子111IU/mL,血沉56mm/h,C-反应蛋白34mg/L;2014年7月28日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0.1×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3%,淋巴细胞百分比14.8%,嗜中性细胞绝对值8.0×109/L,血红蛋白174/L。舌胖嫩略红苔白腻滑,脉弦滑数意。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证。为寒湿化热,久病致虚之证。治以益肾温气,活血通脉,清络开痹。方用益肾清络活血方加减。炙黄芪30g,当归15g,活血藤15g,鸡血藤15g,苦参9g,青风藤9g,蔓荆子10g,知母10g,萆薢10g,生黄柏9g,乌梢蛇10g,蒲公英25g,蜈蚣1条,雷公藤10g(先煎),制延胡索25g,秦艽15g,生地30g,全蝎6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灼热感消失,腕、掌趾关节受力后仍疼痛,晨僵小于1h,四肢仍觉乏力,舌淡胖嫩苔薄腻,脉弦滑。上方去蔓荆子、萆薢,加老鹳草30g、穿山龙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四肢关节疼痛不显,受力后左腕稍有疼痛,晨僵小于0.5h,四肢乏力改善,舌淡嫩苔薄腻,脉细滑。2014年9月23日外院检查示类风湿因子45IU/mL,血沉16mm/h,C-反应蛋白9mg/L。守前方化裁配水泛丸1料,随访半年未见关节疼痛复发。
[收稿日期]2015-08-31
[通讯作者]李艳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