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分阶段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

2015-04-04郑君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温经汤寒凝吴茱萸

郑君

(甘肃省中医院·兰州 730050)

痛经[1]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中医学称为“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其中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少年女性多见,资料显示我国青春期少女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在50%左右[2];由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痛经为妇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严重者不能正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临床以寒凝血瘀型多见[3],出自《金匮要略》的温经汤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作用,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剂。痛经急性发作时以止痛为主,针灸是有效的止痛方法。本人采取经期针灸治疗、平时口服温经汤调理的两阶段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痛经病人来自甘肃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年龄14~28岁,平均年龄17.3岁,均无性生活史,B超检查无盆腔器质性改变。 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1 诊断标准

寒凝血瘀证痛经诊断参考张玉珍主编的[1]《中医妇科学》。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分阶段治疗,①经期针灸止痛,取穴:中脘、神阙(只灸)、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补法针刺诸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5天,持续3个月经周期。②平时调理治本:温经汤加减,方药: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白芍、丹皮、生姜、法半夏、炙甘草、麦冬、党参、阿胶。偏寒者生姜易干姜,加艾叶;兼气滞者,酌加木香、香附、枳壳、元胡,重用白芍;偏血瘀者,加失笑散以活血化瘀止痛。疗程:经前10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对照组:采取单纯经期针灸治疗,取穴同上,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疗效标准

参照[4]《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痛经及伴其他随症状完全消失,停药随访3个月以上未复发;好转:痛经及其他伴随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但停药后不能维持3个月;无效:痛经及其他伴随症状无好转或诸症加重。

2 结果

组别 例数(例)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治愈率(%)复发率(%)治疗组 60 37 23 0 100 61.7 38.3对照组 30 6 22 2 93.3 20 80

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中医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5]:“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详尽的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清代《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提出了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药。

痛经为妇科门诊常见病,以寒凝血瘀型多见。多因患者经前、经期摄生不慎,冒雨、涉水、或久居阴湿之地,或过食寒凉生冷,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等,寒湿客于冲任,因寒性凝滞,主收引,易阻滞气机,寒邪与血相搏结,导致经血流通受阻,血流不畅,瘀血内生,气机不畅,以致“不通则痛”,加之痛经患者常周期性发作,经前经期难免紧张、烦躁,肝气不舒,从而加重病情。临床痛经患者多为寒凝、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治宜经前、经期温经散寒、行气祛瘀止痛,使血得温则行,血行瘀消,气机通畅,腹痛自消。

3.2 温经汤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温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当以温经汤治之。”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兼有瘀之证,虚、寒、瘀为温经汤辨证要点。方中吴茱萸、桂枝为君药,温通血脉、散寒止痛,配当归、川芎、丹皮化瘀,丹皮兼清血分虚热,三者共为臣药。白芍、麦冬、阿胶三药合用可清热凉血滋阴以除虚热、助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并制约吴茱萸、桂枝、生姜等燥热伤阴;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辛开散结,佐以少量生姜鼓舞胃气,宣散津液;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众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

西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有关,前列腺素含量高,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使子宫缺血而引起疼痛。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具有调节性腺激素、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6],主要有镇痛、扩张血管、增强耐力、改变血液流变性等功能。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止痛,实验室研究发现,吴茱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有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的作用,并可以不同程度的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缺氧状态,能有效地缓解痛经[7]。丹皮化瘀行血,人参、麦冬、阿胶滋阴补血、益气生津。方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白芍具有镇痛解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甘草含有类黄酮成分,是平滑肌收缩的抑制剂,二药合用可抑制子宫收缩[8]。此方在缓解痛经的疼痛、抑制子宫收缩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妇科临床上温经汤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方面疗效显著。

3.3 分阶段治疗优势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基本病机是血寒、血瘀,寒、瘀阻滞气机,不通则痛。经期腹痛剧烈,当以止痛治标为宜,针灸是有效的止痛方法,且针灸比汤药方便又起效迅速;经期止痛固然重要,平时调理治本更是必须,阳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内因,治疗组患者配合经前期10天口服温经汤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提升患者自身阳气以御寒邪,寒得温则散,故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充分说明了分阶段治疗痛经的优势。总之,临床上采用温经汤配合针灸疗法,分经期止痛治标、平时调理治本两阶段,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134.

[2]王建冬.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1):40-41.

[3]程芳,程红,卢路艳等.6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症候分布规律调查研究[J].中医研究,2015,28(2):16-18.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31.

[5]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3.

[6]吕兰薰,顿宝生,赵和熙.中药药理与临床新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33(10):5-7.

[7]王四旺,施新猷,黄传贵.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5.

[8]司徒仪,杨泉林.妇科专病临床诊治[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3):247-248.

猜你喜欢

温经汤寒凝吴茱萸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温经汤加味对EM肾虚血瘀证大鼠局部微环境MMP-9、TNF-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影响及其意义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温经汤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温经汤应用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