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地区中青年官兵心律失常监测分析

2015-04-04王旭郑敬曦

河北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早搏低氧海拔

王旭 郑敬曦

2012年,我院开展了心系“老高原”的活动,安排驻海拔3 000 m以上且驻训时间在10年以上的官兵来院住院进行健康体检,我们对不同海拔的160名官兵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人员160例,其中驻防海拔≥4 000 m的官兵80例,驻防海拔3 000~3 500 m的官兵80例,驻防时间均为10年以上。160例参检官兵均为男性,平原出生,无器质性心脏病,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42岁。

1.2 方法 采用博英BI9800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器,连续记录24 h,一切生活照常,有关信息处理按常规技术进行。正常成人24 h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72次/min左右,平均心率<60次/min,统计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100次/min,统计为窦性心动过速。正常成人24 h中出现早搏很少,且频度一般≤100 次/24 h[1],因此,我们本文统计中的早搏 >100次/24 h,早搏≤100次/24 h忽略不计。窦性停搏≥2 500 ms进行统计,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按其各自诊断标准统计。

1.3 室性早搏的lown分级 共分为6级,0级:无室性早搏;1级:偶发室性早搏,<30次/h;2级:频发室性早搏,≥30次/h;3级:多源性室性早搏;4级:4A级:成对的室性早搏,4B级:成串的室性早搏,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5级:RonT型室性早搏。lown分级3级及3级以上,有病理意义。每位受检者只统计最高级别。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海拔高度官兵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 160例参检者,有14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占88%),其中海拔3 000~3 500 m的80例官兵,有6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占86%),海拔≥4 000 m的80例官兵中,有7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占90%)。见表1。

表1 本文不同海拔高度官兵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例

2.2 不同海拔组高原官兵与复合心律失常的关系

按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别统计不同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显示海拔越高,复合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见表2。

表2 不同海拔组高原官兵与复合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例(%)

2.3 不同海拔组与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关系 按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别统计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发生率。lown分级≥3级3000~3500 m发生率为16.25%(13/80),≥4 000的发生率为31.25%(25/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lown分级越高。见表3。

表3 不同海拔组与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关系 例

3 讨论

高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机体为适应环境,会产生一定的生理、病理改变。本文中的中青年官兵,从平原入伍,入伍前身体健康,入伍后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使心脏结构、冠脉循环、心肌代谢、血液黏稠度及心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发生率均较平原地区为高,但这种改变可在返回平原后逐渐恢复[2]。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原因:

3.1 窦性心律失常 长期缺氧引起的窦性激动形成或传出障碍[3]。(1)窦性心动过缓:高原缺氧,低氧引起腺苷增加,腺苷作用于窦房结起搏细胞使其自主性降低,从而出现心律减慢[4]。(2)窦性停搏:本文有5例窦性停搏≥2 500 ms,均发生于夜间熟睡时,说明在低氧情况下,窦房结的功能可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直至抑制状态,同时也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有关。缺氧可导致心肌的损害,易出现心肌缺血,导致窦性停搏。

3.2 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 (1)自主神经失调、劳累、情绪紧张、失眠等。(2)缺氧既影响了心肌自律细胞功能的稳定性,又增加了异常的自律性活动,缺氧还可使部分心肌复极化不一致,引起复极过程中心肌细胞间电位差,从而导致各种早搏及异位心动过速的发生[4]。(3)在高原缺氧状态下,由于呼吸加深加快,使肺泡壁扩张以及体静脉回流量增加对右心房的扩张作用等兴奋交感神经,由于机体内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可刺激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窦房结、心房、心室的兴奋,导致房性、室性、室上性等各种心律失常[5]。(4)在严重低氧血症时还可使钠泵功能失调,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相应性改变而发生各种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6]。

3.3 传导阻滞 (1)低氧可以降低动作电位相除极速度和动作电位的振幅,降低心肌细胞膜的反应性和膜电位水平,缩短2相、3相持续时间,造成传导阻滞[7]。(2)窦房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可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3)左前分支由于细长,位于压力较高的血液流出道,由单一的血管供血,容易受缺血性损害。(4)右束支比较脆弱,心率的变化,右室压力突然改变、机械性刺激等都可引起一过性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有时是某些高原性心脏病的早期表现。

缺氧对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多重影响,是高原地区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基础,海拔越高,影响越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越高。复合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病理性室性早搏增多,室性早搏lown分级越高。

因此,在广大的高原官兵中,加强宣讲高原卫生常识的普及教育。提倡科学训练,按不同的海拔高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提高官兵的耐力及有氧能力的训练,以保障官兵的身心健康,保证睡眠质量,保暖,预防感冒。坚持每天吸氧,缓解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现异常心电图,应及时处理,必要时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

1 王玲.动态心电图对病理性室性早搏诊断的临床意义.当代医学,2009,15:180-181.

2 次仁央宗.高原地区心律失常心电图503例分析.西藏医药杂志,2008,29:17-18.

3 李天麟主编.高原与健康.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0-206.

4 张兆清,朱敏,刘争建,等.青藏线394名官兵心电图分析.西南军医,2011,13:627-628.

5 成建国.高原低氧环境与心律失常.西藏医药杂志,2005,26:5.

6 张西洲,崔建华,王怀国,等.海拔5 200 m驻防官兵每天吸氧1 h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的影响.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425-427.

7 郭晓霞,赖彦娜.格尔木地区885例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11,41:38-39.

猜你喜欢

早搏低氧海拔
高海拔的甘南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低氧诱导的miR-2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价值的探讨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高海拔地区电子设备散热分析
低氧培养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