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本求源读《内经》

2015-04-03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河图消长历法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46)

溯本求源读《内经》

Reading Neijing and seeking its original sources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46)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因而其内涵也必然会被《内经》作者用以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灵枢·九宫八风》直接应用“洛书”之数表达其九宫图,其他如“七损八益”“始于一,终于九”等,运用其数理表达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诸如此类的原文,必须运用溯本求源的方法予以解读,才能明了其中的义理。

河图;洛书;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凡涉及“数”的术语,除了蕴涵人们熟知的数目、数量、序数等内涵之外,常常有“河图”“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这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即将“始于一,终于九”作为医生施针治病必须掌握之“纲纪”的理由。此处的“一”和“九”都具有洛书一、二……八、九表达天文历法之数理所演绎的四时、五行、阴阳等自然法则的内涵。何以言此?因为“洛书”是以太阳为坐标,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参照系,用数理符号客观地表达了自然界一岁五季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及“五行相生”之序),以及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而这正是医生针刺治病或者临床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原则。显然,只有从此源头之数理诠释“一”“九”词语,才能准确地理解何以将其称为“纲纪”的科学内涵。

1 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

为何说“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因为“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继承,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瞎子摸象,二是大树林中捡树叶。两种现象,一个结果:不及根本。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批判,只有一个结果,只能是文化大门之外的呐喊”[1]。这一观点对于学习和研究《内经》也同样适用。“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这是《内经》提出学习包括医学典籍在内所有传统文化的

“三掌握”方法。为何要如此呢?因为,不知天文、不知地理就无法读懂《内经》原文的内容,无法回答相关问题的所以然。

所以《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两篇都将“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作为从医行业门槛的准入条件。原文的基本精神就是将天文历法知识列入从事医学事业的基本要求。

“岁”是天文概念,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天文时间(365.25天)。所有历法都是以太阳为背景制定的。“年”是历法术语,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文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年加”,既指历法中如何处理天文“一岁”所余时日的方法,也指五运六气理论中的气运太过不及、客主加临等情况,还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忌年”。所谓“气之盛衰”,是指各年份及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太过与不及。所谓“虚实之所起”,是指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给人体造成的虚实病理改变。《内经》是这样要求的,也是率先践行的。如在“运气七篇”中反复强调要“先立其年,以明其气”,并且依据气运变化的具体情况实施治病用药的处方原则。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追溯的源头,是史前先民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自然法则的把握,能客观地反映他们对阴阳、五行、干支的理解。以子午(南北)卯酉(东西)为纵横坐标,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和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先民在观测活动的前提下,后来人们发明了十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阴阳合历、北斗历和五运六气历,同时也产生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音律、二十八宿等知识。这些文化背景在《黄帝内经》中都有明显的印记,这也成为研读原文时必须要秉持的思路和方法[2]。

2 阳道奇,阴道偶

《灵枢·根结》:“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阳道奇,阴道偶”,为何称“奇”数的属性为“阳”,“偶”数的属性为“阴”?其实奇偶之数阴阳属性的确立源自于“河图”“洛书”。自古认为“河图”是伏羲先天八卦发生的源头,“洛书”是《洪范·九畴》产生的背景。

“河图”“洛书”的实质是史前哲人通过“一、二……九、十”和“一、二……九”阴阳符号,表达其对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其中所应用的阴阳符号是黑圈和白圈,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表示,这应当是现今已知的最早阴阳符号。黑白圈数目的多少则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以及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因此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源。这也是为何《易传·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及《论语·子罕》之“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说法。

为何说奇偶之数的阴阳属性源自于“河图”“洛书”呢?“河”“洛”(班固又称其为“图”“书”)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之源,同时在其用黑白圈的数目多少表达时空、序列、节律的规律时,黑圈(属阴)全用偶数,白圈(属阳)全用奇数。所以有了文字之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阳道奇,阴道偶”就成为一条基本法则。

“河图”“洛书”是史前先哲们以符号和图的方式对天文历法的表达,用太阳能直接照耀的白点符号表达“阳”,用太阳不能直接照耀的黑点符号表达“阴”。这是史前文化的符号“阴阳”,由此创立了“一、二……九”基数和“一、二……九、十”十进位制,并且用这些符号布阵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现象的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的文化源头[3]。

3 七损八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自从唐初杨上善依据该段“阳胜”“阴胜”病机的临床表现解释“七损八益”之后,历代医家对此有近十种不同的看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天下至道谈》文献中关于“七损”和“八益”的性保健内容公之于众,人们便

以此作为标准解释,现行的《内经讲义》或者《内经选读》,甚至研究生使用的《内经》教材莫不遵循于此。但是在学习或讲授时总觉得运用“性保健”内容解释“七损八益”存在着既不能指导耄耋老人的养生更不能用以指导青少年养生的严重缺陷。显然,此前对此的种种解释皆未及根本。

“七损八益”是“洛书”这一文化之源在《内经》理论中具体运用的体现。“洛书”之数的布阵,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古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太阳历。这个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7→1)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结合“洛书”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应用,就能清晰地表达“七损八益”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七”表达的是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八”表达的是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七”“八”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如若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的论述,可知“七损八益”表达的是自然界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规律。而“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是指掌握了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就能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得以调理,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这也正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之四时顺势养生之意相合。

可见,只要溯本求源,结合《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洛书”之数布阵所表达的时空节律以及阴阳之理,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

4 始于一,终于九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依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内容可知,“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

结合“洛书”布阵规律,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7→1)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表达了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的时间“序列”,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夏季万物生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金秋送爽,万物成熟,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冬季严寒,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生机伏匿敛藏。“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

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

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据上所述,“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数理为符号,表达了自然界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都是针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针刺选穴、进针深浅、刺灸宜忌等,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纲纪”的理由。

5 五行生成数

《内经》大凡涉及“数”的术语,除了蕴涵人们熟知的数目、数量、序数等内涵之外,常常有“河图”“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东方青色……其数八”“南方赤色……其数七”“中央黄色……其数五”“西方白色……其数九”“北方黑色……其数六”的表述,在《内经》相关原文中还有多处。此处之“数”无疑是“五行生成数”。为什么五行有其“生数”和“成数”?生成之数又是如何形成的?作为《内经》的研习者,不能只知什么是“五行生成数”,而不知其由来。

“河图”是“五行生成数”的发生源头。“河图”布阵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为水。此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由来。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为木。此即“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的由来。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为火。此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的由来。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为金。此即“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的由来。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中央,为土。此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由来。五行可以对万物进行属性归类。所以“五行生成之数”也就是万物生成数。此即“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当成之时方能成”。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指在十月太阳历中,冬至所在的月份是一个太阳回归年中阴阳之气消长的起点月(即“生”),是阳气发生之始;而六月则是阳气已达极点而转向阴气始生之时(即“成”)。在此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过程之中,所有的植物也因此而有萌发到结实成熟的变化。如郁金香、水仙花等冬至节后萌芽,六月进入休眠期,即是其例。其他四者类此。这就是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之意,也回答了五行生成数发生的由来。

6 五十而复大会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此处的“五十”“二十五”之数不是具体测量的,而是凭借“河图”“洛书”之数理推演的。“五十”之数是演绎天地万物之数。《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韩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孔颖达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实乃源自于“河图”“洛书”之数。“洛书”之数的和45加5(小衍之数,土的生数)为大衍之数50;或者“河图”之数和55减去小衍之数5也是大衍之数50;或者“洛书”之数的和45加“河图”之数的和55为100,而其中共有白点、黑点各50。而无论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宿之数均是在“河图”“洛书”的演绎之下发生的。

至于“二十五”,则是“河图”“洛书”之数的阳数均为一、三、五、七、九,这五个阳数之和即为“二十五”。之所以在此仅用阳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阳思想的体现。

《内经》常用100、50、25之数表述气血运行,解释生命现象,而现代《生理学》揭示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三者每分钟的自动节律分别为100次、50次和25次。这恐怕不能仅仅用“巧合”予以搪塞了事吧。

7 天干与五季的标记

十月太阳历,即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后的360日等分为10个月,并且运用十天干予以标记的历法[4]。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十月历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每2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冬至日称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上半年为“阳”,第一(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下半年为“阴”,第四(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唯有第三行(季,戊己月)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

成。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分冬至和夏至)2次过年,不计入月数的划分。

所以,十月太阳历每年是按360天计算的,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就讲的是十月太阳历法。《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正因为如此,《素问·风论》所说的“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之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是十月太阳历中的天干纪月方法在《内经》中的运用实例,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标记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绝非是纪日。故清代孙鼎宜之“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的解释颇有见地,显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释此处的甲乙丙丁……十干于理难通之后,才指出以“时”(季节)诠释的合理性,说明《黄帝内经》运用十干纪月理念诠释原文的合理性。显然该篇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十月历的月序而非“日干”。《管子·四时》之“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尹之章注之为“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可证。除此之外,《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类论》之“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以及《素问·刺要论》之“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均是十月太阳历法知识在《内经》中的应用实例,在30年前就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予以揭示[4]。可见,不明十月太阳历法知识,像这样的原文就无法明白其所以然。

8 “木音”与“角”

《素问·阳明脉解》:“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此之“木音”以及“钟鼓”之音,是指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八音”。在西周时期将乐器按制作材质,分为金音(如钟、镈bó)、石音(如磬qìng)、丝音(如琴、瑟)、竹(如箫、箎chí)、匏páo(如笙、竽)、土如(埙xūn、缶fǒu)、革(如鼗táo、雷鼓)、木(如柷zhù、敔yǔ)8类。

角、徵(zhǐ)、宫、商、羽五音中的“角”,其五行属性虽然为“木”,但却绝不等同于“木音”。角、徵、宫、商、羽是指按音调的高低分为五个音阶,而八种材质所制作的八类乐器中,任何一种乐器都能演奏出由五种不同音阶组合成的美妙音调来,而单独的“角”音是无法达到这一音乐效果的。可是在一家国家级的电视台之养生栏目的字幕上,赫然显示出:“角”(木),如笛、萧;“宫”(土),如(埙xūn);“商”(金),如编钟、锣;“徵”(火),如琴、瑟等。还煞有其事吹着“埙”,说这是“宫”音,五行为土,聆听吹“埙”的音乐能达到调理脾胃的养生效果,但是吹“埙”的悦耳音乐绝不是单一属“土”的“宫”音所能达到的效果。因此,绝不能将八音中的“木音”与角、徵、宫、商、羽五音中的“角”音相混淆。

9 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何谓“术数”?术数,又称“数术”,“古代关于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问”(《汉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中卷,第2 950页),是指运用“河图”“洛书”之数理所表达的天文历法、四时气候、阴阳五行等自然法则及其相关的知识。因此,该节原文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指掌握养生原理和方法,并善于养生的人,一定是严格遵循了“河图”“洛书”之数理所表达的天文历法、四时气候、阴阳五行等自然法则以及其相关的知识进行养生,所以才能获得“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最理想的养生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七损八益”的养生法则,即属于“和于术数”的举例。

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的原文知识,不懂得天文历法难以得到准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认识。要想读懂包括《内经》在内的中医经典论著,必须要懂得一些天文历法知识,才不至于重蹈“瞎子摸象”或“大树林里捡叶子”的错误。

[1]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彝族文化[J].2013(2),卷语.

[2]刘明武.十月太阳历与《针经》[J].彝族文化,2013(2):87-101.

[3]刘明武.换个方法学《内经》—《灵枢》导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1-16.

[4]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编辑:梁葆朱)

R221

A

1671-0258(2015)05-0001-05

张登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1909828237@qq.com

猜你喜欢

河图消长历法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从相关句式的消长看使成式的产生
血染玉河图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塘社会群体构成及演变消长的认识
河图阴阳五行之理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