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
2015-04-03天津市静海县医院301600王金磊
天津市静海县医院(301600)王金磊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导致的肾脏微血管远期并发症[1],本研究旨在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同时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肾病分期诊断标准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0~76岁间,平均年龄57.8±2.4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7.1±2.3年。阿托伐他汀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1岁之间,平均年龄56.4±2.6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9±2.6年;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范围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6±2.1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7.3±2.4年。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和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②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主要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正常<20μg/min,<30mg/24h),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要求6个月内连续尿检查有2次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但<200μg/min(即在30~300mg/24h之间)。若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时,尿白蛋白排出量仍是20~200μg/min,则可认为有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
排除标准: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的原因。糖尿病控制很差时也可引起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的排出可以>20μg/min,这样的尿白蛋白排出量不能明确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同时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高血压、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其他肾脏疾病及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者也应排除。
1.3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药物常规治疗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10mg,1次/天,口服。实验组在立普妥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剂量为10mg,1次/天,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UAER是公认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诊断标准,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②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③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白蛋白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根据尿白蛋白与血肌酐值计算ACR;④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采用亲和色谱微柱法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当判断指标P<0.05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24周后,两组UAER、Scr、BUN、ACR、HbAl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P<0.01),实验组治疗后UAER、AC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有部分出现轻度头晕、乏力、腹胀便秘、轻度肝功能异常,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不良反应均自行停止。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DN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贝那普利是ACEI类降压药,较其同类药物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雷米普利等的优势在于,其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不受影响,透析对其无影响,患者透析后无需行药物补量。糖尿病肾病从预防到早期治疗到延缓肾功不全的发生、进展及并发症的处理,是一个逐渐复杂的过程,因此做好糖尿病的筛查预防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我们的研究表明,贝那普利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