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盟主的科举马拉松

2015-04-03陈旖旎

福建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黄氏

本刊记者 陈旖旎

黄滔,莆田城内前埭(今莆田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时誉福建“文坛盟主”,世称“闽中文章初祖”,有《黄御史集》传世。

说起古代“高考”,《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绝对是一个名片式的人物。事实上,像他那样二三十年复读、重考、再复读、再重考,并不是艺术的夸张,这种情节在古代科场上屡见不鲜。生于唐末的莆田人黄滔,便是逐贡多年的一个典型。

24年科举马拉松

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黄滔初次赴京赶考,也初尝落第滋味。

然而,这只是开始。

咸通十四年(873年),第二次落第;乾符二年(875年),第三次落第;乾符三年(876年),第四次落第;乾符四年(877年),第五次落第……到了乾宁元年(894年),黄滔已经参加了近20场科试,却屡屡名落孙山。

眼看“他人折尽月中桂”,而自己年逾半百了仍困顿举场,黄滔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尽管如此,第二年他还是收拾好心情,再次迈入考场。

也是时运该至,乾宁二年(895年),50多岁的黄滔终于考中了进士。

不想,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这年的考官崔凝,被人举报营私舞弊,唐昭宗即令复试于武德殿。本来及第的25人中,原居榜首的张贻宪等10人遭黜落。有惊无险的是,黄滔之名仍在榜上,真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捧着姗姗来迟的“录取通知书”,黄滔感慨万千,数十载逐贡的辛酸,“业诗攻赋荐乡书,二纪如鸿历九衢”的一幕幕浮现眼前。

这20多年,不仅是“京漂”那么简单。除了长安,他还辗转于广东、江西、河南、四川、山西等地,足迹甚至远及久不受朝廷管辖的河北藩镇,几乎走遍了全国大江南北,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你以为这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就错了。

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四中写道:“唐末举人,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为精切。”科举制度的产生,本来是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平步青云的大道,但是发展到唐末时却弊病丛生,请托干谒之风泛滥,有关系的士子才有底气说话。

这时候,你自命清高那就等于自绝前程。黄滔也只得随大流,为了应举求名四处奔波走门路。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除了感叹漂泊之语、同情民生之言,其他多为请托贵士之辞。

无奈他一个穷乡僻壤来的穷书生,所识也多是孤寒士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真正能拉他一把的贵人没几个。他这么多年屡试不第,与出身寒门、乏人引荐是脱不了干系的。

可叹是“寒门学子求仕难,难于上青天”。黄滔的表叔陈黯、“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的孙子欧阳澥,还有同乡林宽、陈樵等人,都曾跟黄滔同在长安考举。他们多的考了20场,少的也有17场,但都榜上无名。

相比之下,最终金榜题名的黄滔,也算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吧。

恰同学少年

看到这里,有些细心的读者可能要问了:黄滔为什么30多岁了才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呢?要知道,在古时候,十来岁就下场科考的人比比皆是。之前那么多年他都干啥去了?

两个字,读书。

南山灵岩寺,是闽地先贤欧阳詹与林蕴、林藻兄弟当年结庐修业之所,青年时代的黄滔因“慕三贤之懿”,遂与欧阳碣、陈蔚以及从弟黄楷结伴,在灵岩寺设了个东峰书堂。

笃志向学的黄滔,在东峰书堂一读就是10年。咸通十三年,他认为自己是时候锐意功名了,于是就动员学友效法欧阳詹等先贤,联袂上京逐贡。没想到学友们全都坚决反对,泼了他好大一桶凉水。无奈之下,黄滔只得只身上路。

陈蔚他们反对考举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黄滔的第十八代孙黄仲昭,就在《八闽通志》中解释得很清楚:“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才抱艺者遐遗草泽,是以三子率不西迈,惟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

学友们的顾虑黄滔并非不知,他不但知道,更是用了24年去体悟。

“咸通、乾符之际,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滔赴进士试二十四年方及第。”这是黄滔于天祐二年(905年)所撰《莆山灵岩寺碑铭》中的内容。尽管时过境迁,但是撰写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时,黄滔还是狠掬了一把辛酸泪。

历经“二纪飘零,三朝困辱”的黄滔,终是“一枝仙桂已攀援”,可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然而,当他回到南山灵岩寺,这个自己曾经葺斋苦读十载书的地方,曾经的学友却都已经不知所踪。“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语出黄滔《赵起居启》。古称岁星一周为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需约12年,故一纪就是12年。黄滔逐贡24年,期间历唐懿宗、僖宗、昭宗三朝,因有此语。

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

按照正常的套路,剧情发展到这里,接下去,黄滔便该官运亨通了吧?

实际上,他的人生剧本却是这样的——

乾宁三年(896年),黄滔在长安候选;光化元年(898年),黄滔还在长安候选。谁叫他赶上了多事之秋呢,适逢藩镇割据,阉宦擅权,中央政府处于风雨动荡之中,朝廷根本无暇任命官吏。

于是及第后,竟又是四度春秋的闲置,黄滔才熬来了宦途的第一春——光化二年(899年),他在长安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一职。

好不容易得了个官职,黄滔本应窃喜才是,当年他的偶像欧阳詹就是在这个部门任职,而且干到退休了还仅是个四门助教。

然而现实中,他却笑不出来。因为这“四门博士”只是个闲职。

实如《十国春秋·序》中所言,“天下鱼溃肉烂,不可收拾”,国无宁日,王权架空,多少朝臣形同虚设,黄滔也苦于自己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

走还是留,两种声音在黄滔心中形成拉锯之势。

近30年的艰难跋涉中,黄滔其实无数次地动过要回家种田的念头。但十年寒窗、二纪蹭蹬的重量,岂是挥一挥衣袖的事?得之不易的功名说弃就弃,黄滔还真没那么洒脱。

但留下的话,自己的价值难以实现不说,还要继续羁旅思乡之苦,且身处于政治风暴中心,实在是安危难卜。

望着镜中不经意间染霜的鬓角,他只能摇头吁叹:“易生为白发,难立是浮名。”

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发动宫变,长安大乱。黄滔愤而离京,东归闽中。

居闽约一年后,黄滔被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辟为幕僚,颇受倚重。至此,他的官宦生涯总算是上了坡,而这年他已经六十出头了。

黄滔的政治眼光极为毒辣,很能审时度势。

东里黄氏大宗祠见证着黄滔及其后裔科甲蝉联、世代簪缨的荣耀。

《十国春秋·黄滔本传》中载:“梁时强藩多僭位称帝,太祖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黄滔在闽的辅政之力,首推此功。

为维持闽地安定,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力排众议,拒不称帝,而终守臣节,多是黄滔规正之力。

在治闽上,黄滔更是竭心尽力地悉心辅佐王审知,常常劝勉王审知为政要倡廉政、减赋税、轻徭役。他的《以不贪为宝赋》中,便有“以玉为宝兮,宝之常名。以不贪为宝兮,宝其可惊”诸语。

此外,王审知还听从他的建议,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举措,包括重商务、开港路、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育人才、发展地方文化等。在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大背景之下,闽地能够独善其身,自守一方太平,黄滔是功不可没的。

明君还须贤臣辅,黄滔主张要选贤任能,并且亲身力行,做了王审知的“御用猎头”,为他招徕了不少贤能。

当时闽地远离兵祸,百姓安平,堪称世外桃源。中州不少名士为避祸乱,纷纷前来投效。对于这些流亡名士,黄滔一一礼遇。而包括韩偓、崔道融在内的数十位名士,亦“悉主于滔”,其中,竟然还有与黄滔同登金榜的状元赵观文。

福建第一任“文联主席”

归闽后,黄滔混得如鱼得水。在他的佐政之下,八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了,而对于闽地文学、文化的发展,他也为之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前文提到,黄滔为王审知招募了不少中原名士于其麾下,阵势可观。这些人自发形成了一个地方文人集团,闽地文学空前繁盛起来。

虽然黄滔的文采不见得就好到没朋友,但他开启了闽地文学的盛世,因此后人都称他为“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五代史》称审知好礼下士,王淡、杨沂、徐寅,唐时知名士多依之,独不及滔。”可见,贤能之人虽多,王审知最为倚重的,还是黄滔,以至于当时闽中“金石志铭及国中大著,多为滔所属草”。

黄滔所留下的这些碑铭志文,撇开其文采造诣、文学价值不谈,它们保留了闽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料,对后人研究那段时期的历史、人文、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滔还整理出了福建有史可考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唐书·艺文志》记载,他将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祐近300年间流传下来的诗歌,遴选辑录成集,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遗憾的是,这部集子现在已经散佚无存了。

而他本人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下来被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8首,与我们熟悉的唐末五代著名诗人韦庄、罗隐、杜荀鹤等齐名。

当时闽中的士人对他极为推崇,奉其为“文坛盟主”。究其原因,一方面,黄滔是王审知跟前的大红人,跟着他混总没错,况且不少人对黄滔的收容引荐之恩也心怀感激;而另一方面,黄滔的文品和人品确实让人折服。

黄滔主张诗文贵在实用,而诗文之用在于刺上化下。他说:“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他极为反感那些“不知亡国恨,犹唱后庭花”的文人,对当时“尚辞而轻质”、颓靡浮华的文风,坚决摒斥。

都说文如其人,黄滔这人也是个“不华丽”的。

有一回,王审知送了黄滔一条鲜鱼,黄滔思来想去,“捻断数茎须”,还是没有想到该如何答谢。刚好他的老乡徐寅在场,于是黄滔便请徐寅代写答谢笺。

当时徐寅刚投靠黄滔没多久,但这位同样有着多年“高考”经验的“诏赐状元”,可比老实巴交的黄滔长袖善舞多了。他一挥而就,写下了“衔诸断索,才从羊续悬来;列在琱盘,便到冯驩食处”数语,既得体又有文采,令“时人大称之”。

相比之下,明明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了,黄滔却仍然说不来应酬奉承的话。不由让人想起他走南闯北请托干谒的那些年,可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么。

黄氏大宗祠

历经700多年风雨的东里黄氏大宗祠,静静坐落于莆田荔城区东里巷,是莆田市现存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结构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礼堂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明朝时大门上的“黄氏大宗祠”匾额还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书。大门两边悬有对联:“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说的就是东里黄氏分派始祖黄滔。

而黄氏大宗祠的荣耀,不仅仅属于黄滔,也属于他的子孙。黄滔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秉承祖德,多有以文儒显世者。他们科甲蝉联、世代簪缨,使东里黄氏成为闽中最为显赫的文化大族。据统计,他们家仅仅是留在故乡的子孙,就有进士94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

不仅是黄滔的后代,其家族文化基因之强大,在黄滔表丈和从兄弟身上也有所体现。

黄滔表丈陈黯,10岁能诗,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后来他绝了仕心,潜心著述,倒是取得了一番成绩。他一生诗文甚多,但多散失,仅有《华心》等10篇文章见于《全唐文》。

黄滔的从兄黄璞更了不得,少时便与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齐名。唐大顺二年(891年),黄璞顺利考中进士,后官拜崇文馆校书郎。他归隐后所著的《闽川名士传》,是福建第一部文人事迹集。

黄璞的家教也是出了名的,竟然父子五人同任馆职,这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一门五学士”。继黄璞之后,他的弟弟黄蟾也中了进士,也被封崇文馆校书郎,与黄璞同馆齐名,人称“大小校书”。

猜你喜欢

黄氏
裂缝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上)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中)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下)
狐生子
在旧金山纪念黄兴:一次成功的涉侨外交与涉台外交
恐龙科普秀
——黄氏河源龙
黄氏家风警世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