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行业职业教育贵在细深实(下)
—— 谈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
2015-04-03北京余祖光
◆文/北京 余祖光
在世界经济普遍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继续保持产销世界第一的位置,正稳步进入汽车产业链利润的上升阶段。以汽车维修业为主的汽车后市场正在贯彻2014年10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为主线,推进汽车维修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如何做好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要提到必要的高度,合作育人操作中的细致深入和落实要有更高的要求。
余祖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
(接上期)
3.产教融合产业文化育人的可行性
在校企合作中实行产教融合产业文化育人绝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而是有充分的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企业与院校的迫切实际需要,而是具备了坚实的理论研究支撑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验基础。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获奖成果《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课题组织600多家院校和300家行业企业进行了8年的教改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集中回答了几个问题:第一,产业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的必要性、合理性的依据;第二,产业文化育人中师生的社会化规律以及校企合作组织间文化互动中的规律和应遵循的原则;第三,通过实践探索了产业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并针对课堂教学、生涯规划、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关键育人环节总结一批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典型案例。
关于产业文化的内涵。产业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简而言之,产业文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生产和工作方式的沉淀和升华。其核心是: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产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现代产业体系中行业发展历史;二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主要行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三是现代产业的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和合格企业主之正确意识与行为规范;四是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相关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
产业文化是一个体系,横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行业的文化,纵向可以划分为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三个层次,在企业文化层面并列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工作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是产业文化的下位文化。
关于产业文化育人的规律。一般分为产业文化育人的一般规律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特殊规律。
产业文化育人的一般规律就是文化育人的规律,即文化育人是用先进文化引导价值取向,升华理想境界,开阔视野胸襟,规范行为习惯,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化过程。文化育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知识技能成长与社会成长融为一体,把正确价值观、积极心理素质、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总之,文化是教育的大内容,文化是教育的大环境,文化是教育的大方法,文化传承创新是教育的大功能。
产业文化育人的特殊规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其生涯社会化和专业社会化,生涯社会化要重点解决好学生从普通教育进入职业教育,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学校跨入工作岗位,在那些人生的重要节点上,顺利跨越文化门槛。专业社会化不要忽略其社会成长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做到专业成长与社会成长的协调发展,同步考核评估。二是以主要学习内容为对象,研究寻找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工作价值观和产业文化是社会性与职业性的统一,两者内化、统一于个体的整体素养,具有不可分离性。三是文化育人落实到职业院校学期教育安排和课程教学中均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一般至少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启蒙环节—普及产业文化;基础环节—学习工作价值观课程;渗透环节—在普通课和专业课中渗透产业文化;体验环节—在实习实训中深入体验产业文化。
关于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和学校组织文化变革。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要回答文化互动的原则是什么?
首先,不论从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开发这种职业教育行为看,企业功能与职业院校功能有交集,虽然这种功能在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校企两方文化无疑存在交集和互动。
其次,学校文化与产业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总的合作原则是校企合作双方平等互利、文化互喻,而不是简单的同化或异化。
最后,从具体情况看在不同的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校企双方可能有不同的责任侧重,相应的两种文化也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是总体上校企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尊重对方的文化。
校企合作中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简单说就是突破了教育的圈子和学校的围墙,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往往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平衡缺失,需要建立新的行为方式、态度和关系,这就是组织内部的文化变革。
学校组织行为变化分为三阶段:一是破冰阶段,学校与合作企业对话交流,毕业生调查,以找到供需差距,否定原有的一些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是变革阶段,要为组织成员提供变革的目标和操作方法使其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三是再冻结阶段用新制度对新的行为方式进行规范固化。改革虽然是持续不断的,但文化变革是分阶段的,要有一定的节奏。
变革的层次由高到低,可以分为战略层、操作层和个体层三个层面,需要系统设计。变革的类型从易到难可分为:适应性变革和转换性变革,所谓小步快跑多数指的是难度不大的适应性变革。
教师的再社会化规律。提升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实现教师的再社会化,这是在产业文化育人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前提和保障条件,可分为提升教师群体应对文化变革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变革的主动性。
个人对变革适应有三个阶段即服从、认同、内化,学生如此教师也概莫能外。群体中按照对待变革的态度可分为:始作俑者、领头羊、积极跟进者、从众者、前进队伍的尾巴和消极抵制者。对于教师要有更高的标准,要增加正能量,要争当促进派,否则改革将无法推进。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从学生变为合格教师只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化,深入企业历练,在工作中学习就开始了再社会化过程。学校要帮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企业,提升其再社会化能力,关键要通过提供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使他们走出原有的“舒服”区,从轻车熟路的自在状态,进入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自为状态,由此形成不断从自在文化向自为文化转变的文化自觉性和产业文化育人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成功经验
1.简单的工作做细靠文化融合
校企合作中的领域和项目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但这并不等同于合作到达的实际深度,也不等于实际的效果。往往能把简单的项目做到极致,同样可以达到产教融合产业文化育人的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要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持久努力。
某校近两年来与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开办了两届“企业精英校园讲坛”。讲师走到学生当中介绍现代汽车新技术、专业意识、职业精神、汽车售后市场分析、如何成为一名店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生动丰富的内容。讲坛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原因在于有一套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操作,这是校企知识共享和文化融合的产物。
一是计划和实施步骤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汽修专业教师到维修企业现场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工作内容和毕业生的表现。调研组根据企业调研情况,确定有针对性的企业讲坛主题及确定讲师。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专业教师针对讲坛开展情况及内容进行研讨,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是重点环节落实细。任何工作措施都是从问题出发,因此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是首要关键环节。通过调研看到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工作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发现了毕业生技术知识与职业意识的欠缺。确定讲坛的目标、内容和嘉宾等是方案的核心,校企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做到精心细致。他们把主讲嘉宾分为五类各有侧重,为不同年级学生按排不同内容并覆盖到各个汽车后市场专业。教师是教改的主力,他们每次讲坛都到场认真听课,并在讲坛结束后与企业精英深度交流,根据他们的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三是企业精英讲坛具有校企合作的深厚文化基础。企业精英论坛收到突出的成效,非一日之功,而是学校多年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的厚积薄发。该校早在2004年开始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至少有了10年的艰辛实践。2013年该校还举办了“校企互聘,加强校企共建——百名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引入11位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与学校领导、汽修专业带头人成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企业精英讲坛是该指导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汽车工程系与当地22家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大批企业高管、技术员以及优秀毕业生联系紧密,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厚文化基础。
2.基础性工作做牢要靠文化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课程开发、确定教学任务都是职业院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校企合作的重点项目。然而,这些量大面广 、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校企文化的融合。
(1)深入企业跨越技术与文化鸿沟
成功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方案都是校企合作的结晶,学校与企业分属学习世界和工作世界,有较大的跨度。只有勇于、善于深入企业寻求合作,学校教师才能跨越校企之间的技术和文化鸿沟,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只能是雾里看花,掌握不了真才实学。
某交通职业学院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多家汽车维修企业,经过长期调查和企业合作研究,构建了汽车维修人才的主要岗位的设置,包括人员类型、岗位分工、职业阶梯。这一岗位设置涉及了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技术、客服销售和保险公估三个方面的48个岗位,梳理出相应的383项任务和进一步细分的798项岗位能力。这些任务和能力,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职业技能还有与产业能力相关的职业素养。这项基础性工作做牢,后期课程、教学、实训中的产业文化育人就有了坚实的起点。
(2)仔细研究优化实训方案
选择最常见、最实用的汽车维修项目是汽车维修实训课教学的关键。某职业院校采取对几家典型4S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台帐中的维修项目进行统计的方法,确定典型常见的维修项目。他们发现在一线常见的汽车维修作业项目虽然也有数百项,但是出现概率很高的仅仅在几十项以内。例如:本田雅阁轿车在4S店一个月进厂的大约3 000余辆汽车中,有2 500多辆进修车只是做了30个维修作业项目,这也就是说30个维修项目涵盖了约80%以上进厂汽车的修理内容。他们依据以上项目,挑选出数十个汽车维修作业项目,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所要求的基本内容。
优化实训方案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有考虑节能环保、安全质量和团队合作等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团队协作素养培养角度,分组完成项目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 、难度较大的综合项目,则必须以团体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这两类项目进行评价时都要既考察任务的完成质量,也要重点考察团体的配合默契程度。当然,最为理想的评价方案是分别考核技术技能和产业文化的意识、心理和行为规范。
3.难事做易还要靠产教文化融合
校企合作是跨界合作,合作项目承载着双方的期望,诸如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哪一个单项工作都有难度,做到深处都涉及到文化融合问题。那么作为整体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岂不难上加难吗?然而,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些项目都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牵一发可以动全身。如何局部切入带动全局,如何难事做易,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融入产业文化的自觉性和巨大的潜力。
某职业学院与某汽车公司合作的成功,证明了这一观点。合作始于2009年该学院与某汽车公司合办员工培训基地,之后通过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培训并参与企业经营调研活动,该学院汽车系多名教师成长为省内优秀教师。校企合作带动了该学院与其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这既促进了学生就业也为众多维修企业获得了高质量的毕业生。这一系列的难题破解、成果取得的确来自不易,但该学院秉承真诚实意的合作文化,与企业共同发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步一个脚印,每个项目都产生连带效应,项目水平越来越高,教师成长越来越快,形成良性循环。
成功的案例给我们留下如下有益的启迪。一是合作伊始要靠真诚实意取胜。学院开始条件并不完善,但能够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并主动征求企业对办学、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学院既不急功近利又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半年的自我完善,才使培训中心正式落户。二是信守承诺认真执行合作协议。三是主动参与企业经营服务。四是通过培训中心,辐射多更地区,继而对企业的经销商培训与业务指导。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付出了很多,但接触了企业文化,学到了企业的高效管理,教师学到了新的技术、业务知识,受到了产业文化熏陶,提高了自身素质。广大教师利用合作模式的经验,把校企合作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材开发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延伸,同时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并带来更深入的合作。
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不能代替利益的平衡,然而有文化融合的校企合作毕竟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产业文化育人也不能替代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弥补产业文化素养无论对于个人全面发展还是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