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全人教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2015-04-02陈维嘉付树华
陈维嘉 付树华
1926年,北京市汇文中学确立了“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智、仁、勇”校训。校训中的“智”倡导和要求“每个学生要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学会学习,做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好学的人,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博学多才的品质”。在这种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及其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能力、兴趣等,设置理科、文科、商科和教育四科。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选修课也很有特色,首先学术性强;其次,有大量的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活动课;第三,课程设置注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这种模式在汇文中学漫长的办学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梁思成、贾兰坡、王大珩、王忠诚、王德民等30余位两院院士都曾是汇文中学的学生。
汇文中学《阶段改革与发展指导要领》(2014-2017)中指出:“学校应在继承传统和认真实践基础上,从时代发展和需求出发,进一步丰富‘全人教育’的内涵,重视从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品格高尚,守法遵规;好学上进,学有所长;涵养审美,善用闲暇;爱好科学,敢为人先;开阔视野,学会合作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
在新一代汇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好学上进,学有所长”是要培养具备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良好的治学方法、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不仅如此,北京汇文中学毕业的学生要具有热爱学习、独立思考、善于表达、勇于质疑、学业扎实、学有所长的学业品质;要有对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某一领域的喜爱;肯于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备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及操作能力。
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育要求出发,学校认为实现学生学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课程。学校提出要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通过改进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为此积极尝试“走班选课制”“汇文学堂”等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在现有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努力完善并实践“横纵结合的汇文自主课程”体系。
2012年,北京汇文中学申请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自主排课实验校,并且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研究方面立项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借鉴历史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汇文中学开始着手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并且具有北京汇文中学特色的“横纵结合的汇文自主课程”“汇文学堂”等新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模式。
“横纵结合的汇文自主课程”模式
第一,构建基础类、潜能激发类和个性类三个层次的课程。其中,基础类课程包含国家必修课程、国家必选课程、校本必修课程以及地方课程;潜能激发类课程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开设必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兴趣选修课程;个性类课程包含适合特长突出学生的选修课程、翱翔课程、遨游课程、生涯规划课程、项目研究类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科技人文大课堂等。
第二,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领域划分,对高中阶段选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选修I》、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整合分类,为学生提供理科、工科、社科、语言、艺术体育五大方向的选择。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的需求,将每个方向分两个等级,其中等级II提供的个性课程,可满足学生对高水平课程的需求。
例:北京汇文中学自主课程理科方向
在自主课程实践上,学校始终坚持“学术与兴趣课程相结合、特色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横向与纵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小学、大学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如下课程体系。
其一,形成了一批有机衔接课程。如小学与初中衔接课程:小学五年级开设“科技英语”“Beam机器人制作”“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天文”;小学六年级开设“英语视听说”“科学实验”“数学思维”“经典选读”等;初中与高中衔接课程: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衔接课程:“文史专题”“经典赏析”等;大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普通物理”“学术英语”等;项目研选课:“机器人”“装置艺术”“科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等。
其二,形成了多元的实践课程。如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翱翔计划、雏鹰计划,为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提供参加高层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借助外力,聘请知名科学家作为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场所,让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真正的科研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和大学院校专家指导下,以科技和人文为主线,尝试建立了科技人文大课堂考察课程,如以考察高速铁路、苏沪工业园区、卫星发射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体验与探究”;以考察齐鲁文化、西安古今文明、上海城市风貌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探究之旅”;以考察长白山和云南野生动植物、内蒙草原沙漠、重庆地形地貌为代表的“中国自然考察之旅”等实践活动。
其三,形成了一批实用技能类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适合学生未来发展、成长以及生存技能类课程,即游泳技能、生活技能、艺术修养三科必修校本课程,具体包括:服装设计与制作、木工、机械与电子维修、3D打印、游泳、声乐等。
“汇文学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
从学校实际出发我们认为,一方面实行多年的班级授课制不适应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现有的资源也无法支持学生全员流动式走班上课。为了解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问题,学校从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个性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建立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师工作团队出发,提出“汇文学堂”管理模式,并开始在一部分学生群体中尝试。
学校给予“汇文学堂”充分的实验空间,希望在其发展中逐步建立学长制、辅导员制、首席教师制、家长委员会制和导师制;拟通过学校推荐、本人申请的方式,聘任学堂负责人、学科首席教师、学堂辅导员、科任教师、导师团队;建立学堂岗位责任制,包括学堂权利和责任制、学科首席教师负责制、学堂辅导员责任制、学科教师负责制等,明确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教学责任。
从学校一体化管理出发,学校教学处所属课程中心建立了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理科、工科、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与体育五个基本方向的学堂课程开发和管理模式。五个学堂分别聘请首席学科教师,赋予其高度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自主权,实行学堂内学科教师课程开发模式。如课程中心,负责各学堂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管理与监督职责,担负在其他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理科学堂,负责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工科学堂,负责对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程开发和实施;社科学堂,负责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语言学堂,负责对语文、英语和第二外语等学科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艺术与体育学堂,负责对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
课程实施上,采用学校编排课程班与学生自主择课走班相结合方式。语文、数学、英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学生按照自主选择的不同方向的学堂班为基础编排的课程班学习。学生无论选学哪一个方向,都必须完成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课时,取得相应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以及校本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自主选择课程等级走班上课,并完成相应的课程、课时,取得相应的学分。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汇文学堂”班为单位进行。
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北京汇文中学一直秉承“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按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办教育,始终围绕着“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横纵结合的汇文自主课程”“汇文学堂”等课程模式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我们深知,这条路还很远,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