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演”样板戏的荒诞事

2015-04-02师永刚张凡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9期
关键词:样板戏杨子荣舞台

师永刚 张凡

1963年6月,全民大唱“样板戏”。专业剧团纷纷办起了“样板戏学习班”,“学演”,就是在样板戏的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和新现象。此时的样板戏创作及演出,已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筹码。

“越剧按京剧原样来演”

出于对众多地方演出团体复制水平的担忧,于是由国家出面,为每台样板戏出版一部内容极详尽的演出本,发行到全国以供人们学习表演,有的甚至厚达400多页。

这些演出本除了有剧本、主旋律乐谱外,还有大量的彩色剧照,详尽的舞蹈动作说明及图示,以及人物造型照、舞台气氛图、舞台平面图、布景制作图、道具图及道具表、灯光布光图及灯光说明表、舞台效果图。这些书的发行量都非常巨大。

1969年10月,《红旗》杂志发表“哲平”的署名文章——“学习革命样板戏,保卫革命样板戏”。把广大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活动,称为“破坏革命样板戏”。

上海越剧院排演《龙江颂》时,于会泳就下达过中央文革指示:“词儿一个也不能改,调度一点也不能动,就是唱腔用越剧的,其他都要按京剧原样来演。”各地方剧种不得不违背自身的剧种特点,使地方戏难以发挥自己的唱腔特点,有的甚至变得不伦不类。

在“不走样”的艺术桎梏下,排演“样板戏”的演职员人人自危,生怕在哪个环节上,一不留神儿出现差池而招来祸端。比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穿的上衣是什么颜色,打了几块补丁,补丁补在什么地方,有多大面积,必须完全一样,否则就是“破坏‘样板戏’”。

“破坏样板戏的冤案”

无论是排演还是移植,因稍有不敬的言论或“走了样”的舞台演出而被扣上“反对‘样板戏’”罪名的情况,多有所见所闻。

例如东北某市有个京剧团演《红灯记》,演到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剧本规定情景是:日本宪兵队的伍长将李玉和拉下去受刑,但李玉和宁死不讲,伍长复上场后向鸠山道:“报告,李玉和宁死不讲!队长,我带人到他家再去搜?”鸠山:“算了。共产党人机警得很,恐怕早就转移了。”可能是扮演伍长的演员过于紧张,他复上场后说成了:“报告,李玉和招了。”扮鳩山的演员很机灵地来了个“救场”:“招了?不可能吧?算了……”演出结束后,扮伍长的演员以“破坏‘样板戏’”罪名被定为反革命”,遭长期批斗。

1970年,上海《工人造反报》集中刊载了三起“破坏革命样板戏”案例,张春桥特地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名义,写了《转发〈破坏革命样板戏的情况调查〉》。

这是“反面样板”,事实上不过是一些演员临时发挥了一下。例如,松江曲艺团说沪书的艺人洪富江,在演说沪书《智取威虎山》时按说书的惯例,增添了一些“噱头”。如:“杨子荣肩膀阔,胸部厚,耳朵大,生得一双虎目”,“座山雕的门槛精到九十六,杨子荣门槛精到九十七,这叫‘棋高一着”’,“杨子荣跨上青鬃马,连打三鞭,这叫拍马三(意即拍马屁)”,洪富江这样添油加酱讲故事,听众哈哈大笑。但后被定为“严重破坏革命样板戏”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押到全县各社队和上海市区轮番批斗,3个月内大小批斗会达200余次。

另一起案件中,上海南市区红卫沪曲艺队演员施春年,也是在当地一次干部大会上说沪书《杨子荣打虎上山》,他在“飞马比双枪”中加了些“噱头”,如“八大金刚枪法百发百中,杨子荣百发不中,且慢,杨子荣打了105发,中了105发”。等等,也被定为“破坏革命样板戏”遭到批斗、关押。

那三个“破坏革命样板戏”后来被《上海地方志》称为“破坏样板戏的三大冤案”。

舞台上每丛芦苇有几根、多长,都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许多村镇的民间剧团学演“样板戏”,显然达不到标准配置。

1968年在河北中部的蠡县某村,一场由村级剧团学演的《沙家浜》,在演胡传魁结婚那场戏时,竟增加了一个打扮妖冶的女子舞着绸子满台跳舞;胡传魁和刁德一则不知穿了什么部队的服装,两个人还都戴着眼镜,对白是满口蠡县话;学演《红灯记》,连日本宪兵队也是着农村男式对襟小棉袄,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左腋下还夹着一个上世纪60年代办公用的硬纸板做成的文件夹。

于是到了1970年,各地又下发了新的文件《关于贯彻毛主席关于普及革命样板戏指示的通知》,严格规定,学演必须“不走样”。

例如当年一些主要演员在电台教唱样板戏时,无论反复唱多少遍也不会走样,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细到了每个装饰音的用法,甚至是一个颤音中波动几次都曾反复推敲过,乃至每场戏的换景时间都严格到了掐秒计算和控制的地步。像《智取威虎山》演出时间更是将误差控制在两分钟以内,在每场戏之间的换景,最快的时候仅10秒!

所谓样板戏,就是必须按照样板严格统一复制,小到戏服上补丁的大小、颜色、位置,细到舞台上每丛芦苇有几根、多长都有明确的规定。

样板戏是宣传品中的极品,极品的标志就是把自己变成阶级斗争教科书。

(摘自《样板戏·史记》)

猜你喜欢

样板戏杨子荣舞台
杨子荣·隔空书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杨子荣的“土匪装”
杨子荣:从参军到牺牲,只有短短520天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台上
画与话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以史鉴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之“失”的若干思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