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学发生在“学”上

2015-04-02朱玲芹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情生字活动

朱玲芹,中学高级教师,全国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副主任。曾在省、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先后在杭州、南京、盐城、义乌、青海等地做观摩教学30余场,30余篇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目前,正主持江苏省教科研课题《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

无意间看到丰子恺的漫画——《某种教师》和《某种教育》。《某种教师》,画中一位教师站在讲台上,手背在身后,脑袋被画成留声机的样子;《某种教育》,一双大手正把一个孩子当泥巴往模子里按。泥巴无知、无觉、无思想,捏出来的玩偶一个个都按捏制者的意图傻乎乎地笑着。可孩子不同于泥巴,所以他又哭又喊又挣扎。画家还在孩子脸上点了几滴墨,想来当是眼泪。

这是丰子恺在解放前画过的关于教育的漫画,六十多年过去,今日阅之不但没有陌生感,反而生出了“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叹!如今的课堂依然上演着“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一种简单划一、削足适履、统一灌输的教育方法之下,教师固然不必运用自己的智慧,学生也只有成为千孔一面的泥塑木偶!你看,那两个巨大的拇指轻轻一捏,我们的学生就只有哭泣,就只有挣扎,最终成为“合格产品”了。

事实上,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这样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许多教师都在“重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摸索,笔者也通过这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 的语文课堂。

一、脉准“学”的起点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说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应该从学生真实的起点开始。低于或高于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就是在给学生吃“炒冷饭”和“夹生饭”。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年段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适度的、有坡度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努力让教学贴近学生。

记得2008年我第一次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文时,大量搜集、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评鉴文字,对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王维的生平、家庭状况进行细细研究,尤其是看到精到的点评、独特的辞藻、深刻的感悟,便一一记录,爱不释手。整个教案洋洋洒洒写了几大页,颇为得意,自认为站点高、立意深、挖掘透。可试教下来的实际效果是:教师激动得满脸通红,学生却一脸茫然;教师声嘶力竭,学生却闭口不言;整一堂课,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学鉴赏。过后反思:解读文本太深,问题目标设定太高,完全偏离了学生认知的规律与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忽视了“学习的主人”——学生。

钱正权老师曾经就备课这样说:“教师最好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变: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老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是呀,学生不是缩小的成人,儿童的世界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观察世界、阅读文字、理解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教师备课时就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读、看、思。想一想:学生会怎样解读这篇文章,有几种可能性?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哪儿还需要得到帮助?学生怎样学才有兴趣,才会积极思维?提问、练习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满足其求知欲,获得成功感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做到心中明了,教师方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和空白点,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及最佳发展区,从学生学的过程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做到依学而导,亦学亦导,争取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原有学力的基础上“增值”。

教师如何确定和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方法有二。一是谈话。《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把学生的情况摸清楚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是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疑惑处。笔者设计的预习单如下(以《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沙漠中的绿洲》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读

1.能读准字音

2.能读通课文

二、我能把字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jià liè wā tián piào shì

代 恶 去 上 亮 弄

三、我理解

1.盐碱:

2. :

3. :

4. :

四、我的疑惑

五、我查阅到的资料(可粘贴)

从学生预习的情况来看,好多学生把“侍弄”的“侍”写错了,且大部分写成了“待”;提出的疑惑集中在“在阿联酋,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阿联酋花这么大的代价建设绿洲,值得吗?”教师从这两大问题可以判断:学生对阿联酋自然环境的恶劣非常不了解,也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觉得“代价巨大”有些不可思议。因此,要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或教者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段来了解其自然环境。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建设绿洲的“代价”以及阿联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认识才能水到渠成。

因此,把握诊断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切准“值得学”的内容,做到学生不理解的让他理解,学生感悟肤浅的让他感受深刻,这样才会让学习增值。

二、设计“学”的活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课堂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把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学习实现和体现其思维、情感、态度、意志等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活动是指“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切心智活动和肢体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基于学情设计多板块的听、说、读、写、思等各项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发现,让全部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中。

例如教学《会走路的树》,教师设计了如下关于“学”的活动。

1.与教师一起写板书,想办法识记生字“路”,说说其他“足字旁”的字,得出识记生字的一大方法——把相同偏旁的字归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根据教师出示的词语,同桌互读、互检、互教,并说说自己教了同桌什么词语;

4.拼字游戏;

5.做“小老师”领读,并组词识记;

6.学习生字“趣”(观察电脑演示的“趣”字写法,发现笔画的变化及笔画的穿插,描红,仿写,展示评价);

7.“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

8.进入情境,质疑问话,理解“好奇”并感情朗读,体会问号的作用,通过编儿歌和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生字“奇”;

9.练读“小树”(驯鹿)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

10.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小树”是怎样陪小鸟的,同时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小树”还会怎样陪伴小鸟?理解“陪”并学会书写“陪”;

11.在情境中说写小鸟给“小树”的信,理解课文内容并巩固本课生字;

12.练习朗读小鸟和小驯鹿的对话,巩固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

13.自定作业(写字、读文或续编故事等)。

纵观这13项活动,每一项都带有鲜明的“语文”烙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感受学习。学生投身于这些“学”的活动中,经历亲身发现、体验、感悟、探究、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也就实现了通过学习得到知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可见,以“学”的活动贯穿教学,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中,学得有趣、学得积极、学得灵活,切实提升了语文素养,从而真正实现了化教为学,化生为师,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使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

三、反思“学”的效果

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如何?通过“学”,学到了什么,方法有没有领悟?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学情判断是否准确?“学”的活动和学情是否吻合?这些“学”的活动是否面向和方便“每一个”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实践”的机会,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进行这些“学”的活动?“我”的引导、点评是否恰切……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不光是教师反思,也需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来反观自己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自身表现如何?通过学习,自己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地自我评价与反思中,学生才能实现成长。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习的课堂。故而,教师要有“让学” 的气度和胸怀,真正让教学发生在“学”上。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学情生字活动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活动随手拍”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斯诗私塾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