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大历史观
2015-04-02张莹
摘 要:大历史观一经提出便在历史学研究、著述领域引起极大的关注,日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历史学研究路径,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历史学写作方法。但是历史学教学领域对大历史观这一学术热点仍然缺乏重视,更少有运用,笔者试图通过合理借鉴大历史观运用到历史教学上,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关键词:大历史观;历史教学
1 释义大历史观
说到大历史观,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黄先生在他那本厚重的《万历十五年》里提出大历史观的治史方略后,“大历史观”随即成为历史学界热议的词汇,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历史、讲授历史的一种新思维方法,更成为一种时尚的写作历史方法。黄先生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最后的一篇文章里给大历史观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因我之所谓大历史观(macro-history),必须有国际性,我很希望以四海为家的精神,增进东方与西方的了解,化除成见”。
随着历史学界不断的研究探讨,不断的创新发展,“大历史观”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黄仁宇先生定义的国际性这个空间角度,它还包括历史长河这个时间的角度,也可以包括比较研究的史学研究方法。因而现在达成共识的大历史观观点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2 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采用大历史观
历史教学,特别是笔者从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当吸纳采用“大历史观”这一先进的史学讲授方法,因为,笔者始终认为无论哪个职业,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一番大成绩。
但是,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特殊性,它处在一个既要给学生讲授基本历史知识,又要开启学生独立思考历史能力的特殊阶段,不同于初中时期的单纯历史知识教授,也不同于大学时期的历史思辨,它是肩负着承上启下特殊任务的时期,因而如何运用大历史观的讲授方法是值得探究的,既不能走向罗列史料的纸堆中去,也不能走向宏观的叙事中去,更不能走向深沉晦涩的纯理论中去。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大历史观的讲授方法,首先要做到的是拿捏好讲授尺度。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时刻谨记、运用大历史观,但是又不能脱离书本与教学大纲太远,既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的好高骛远,而应该在该发散的地方发散出去,该收的时候收回来。比如讲授秦朝二世而亡原因的时候,可以适当发散出去,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法家思想让秦朝强大,但同时又葬送秦帝国,法家思想的试验品失败以后,聪明的中国人又会选择什么样的思想,这样一来深刻的总结了秦朝这一课,又为汉朝这一课打下了开课的基础,便是很成功的大历史观讲授方法。而如果在发散到思想的时候停不下来,继续上升到对比分析中国各家思想,以及后期形成的哲学流派上去,一来脱离了教学大纲,二来过于高深枯燥,可能反而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这就是虽然运用了大历史观的讲授方法,但是脱离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没有把握好大历史观运用尺度问题。
其次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可以运用大历史观中的比较法来讲授历史。对比讲授的方法一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二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历史为什么在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却又如此不同。比如在讲授秦朝郡县制的时候,就可以对比分析一下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再比如在讲授两河流域文明的时候,也可以对比讲述一下其与我国的黄河流域文明。
3 大历史观教学的优点
一是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由于其都是在遥远年代发生过的事情,属于静态的东西,而且高中历史教科书编纂的也较为枯燥,因而很难吸引学生。如果我们这些老师还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的话,就更难抓住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导致教学效果很不好,学生多是课堂上想心事,考试前背背书。而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大历史观,适当发散出去,讲授一些历史上具体的人和事,讲授一些历史上或趣味或神秘的事件,那么势必会吊起学生们的胃口,提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授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以先说一说朱元璋这个具体的人,说一说他的生平,说一说他不堪回首的时光,这样学生一来听得有兴趣,二来有助于学生们理解为什么明朝会重典治贪官,为什么在机关设置上有别于其他朝代,特别是不设丞相这一点上。袁腾飞在说明朝历史时候采用的大历史观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打趣地这样叙述到“你看那朱元璋就不干好事,一个典型的暴君。他即帝位,就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刘邦在前朝好歹还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还是奥运会志愿者,领一帮老太太还能干这个干那个呢。你说朱元璋他是个什么东西?乞丐,要饭的,皇觉寺出家为僧,让他化缘的”。这样讲述让那些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段落顿时妙趣横生起来,顿时跃然纸面上来,也顿时生活气息起来,所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是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出独立思辨历史的能力,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大历史观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历史上具体的人物和时间出发,去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更为深层次的历史规律,以告诉现在的人们为什么在那个历史阶段必然会发生那样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我们又有何借鉴意义。比如运用大历史观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候,不会只满足于介绍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性在哪里,也不会简单到只是比较少数名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异同,它还要求你讲到为什么少数民族主政的时候还要倚重汉族文官,还要几乎照搬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什么明明是作为统治者的少数民族,其结果却是被作为被统治者的汉族汉化。如此讲述,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会掌握分析研究历史的方法,自己主动去思辨历史,这样也才会获得真知。
4 如何提高大历史观的教学能力
一是历史老师要加强历史学习。大历史观的讲授基础要求讲授者掌握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先进的历史理论,宏观的历史视野,而这些素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马不停蹄的学习历史专家学者们新的观点与理论,慢慢咀嚼消化为己所用后,才能具备大历史观的讲授基础。
二是发挥高中历史研讨组的作用。历史研讨组不能完全为了应试服务,也应该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水平服务。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历史研讨组会议上提出一些学术性的问题,然后模仿专业的学术沙龙形式,让各位历史老师发表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并允许互相辩论,思想在碰撞中便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大历史观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是学校应加大对历史教学的投入。校方应该多为历史老师采购当下权威历史学家的最新历史著作,还应当多邀请著名历史学者前来为历史老师授课,让我们历史老师时刻掌握最新学术前沿,这样大历史观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才能在受教中慢慢培养。
四是开展以专家为主、学生为辅的历史优秀课程评选。何为专家们与学生们眼中的历史优秀课程,必然是课堂气氛活泼,课上历史信息量大,引人思考,课后依然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的精彩绝伦课程。单纯的读历史教科书,或者读历史教学大纲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必须要求老师们运用大历史观的讲授方法,以小见大、深入浅出、通古贯今,方能博得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专家们认可的点头。而且,通过评选的方式,还可以激发历史老师们竞争意识,更加鞭策老师们注重学习与研究。
5 结语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过“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意思是指必须要先不停地学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大历史观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我们老师只有不停地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袁腾飞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8月版。
[3]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张莹(1983-),女,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