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5-04-02朱郁
朱郁
我对教育最初的理解源于一段自己成长的经历。记得那是初三第一学期的深秋,班主任要组织同学们星期天义务劳动,正巧那天凌晨弟弟突然发高烧,父母又都有急事,只能把我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周一一进教室就感觉周围的目光不像平时那么友好。果然,老师在40多个同学面前批评我:不热爱集体,不热爱劳动,懒惰自私,思想落后。老师的话就像刀子一样刻在了我的心里,从那一刻起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坏学生!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逃避,甚至渴望到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毅然放弃了继续读高中的机会,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今天看来,虽然当时我报考师范的动机并不纯粹但是我很庆幸,正是在北京第一师范的四年读书经历让我重拾自信和快乐,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懵懂粗浅的理解。
多年以后,当我重返母校看望老师的时候,班主任慈爱的目光、关心的话语让我倍感温暖,幡然醒悟:原来我也曾是老师喜爱的学生,只是老师当时简单、武断的批评超出了一个内心脆弱而敏感的孩子能够承受的心理负荷。
从事教师工作以后,我对教育又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感悟。教育一定是基于尊重并充满激励的。虽然我们的孩子很小但他们也一样敏感,渴望尊重和鼓励,就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英雄阿姆斯特朗,没有当初母亲的一句鼓励就没有他征服月球的执着和勇气。不要轻视了表扬的力量,有时候我们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点燃一颗童心,影响其一生。教育也一定是基于宽容的。在批评孩子之前,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倾听孩子的内心。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善良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因为不断地犯错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探索的足迹。教育也一定是关注差异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因此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要只看重结果,只要给孩子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过程中享受成长的乐趣就足够了!
在培星小学,老师们都有一种共识:在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和独特性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围绕着“做最好的自己”这一核心理念,我们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与交流,还制定了学生培养 “六有目标”: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广博的知识、创新的素养、国际化的视野,并分低、中、高学段进行了细化。同时将“六有目标”的培养元素与学校的课程、管理、活动、评价等融为一体长期坚持,形成了学校特有的以激励为主的学校文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成长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而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实现个人最大价值的最高精神体现。因此,多年来在培星小学,我们不仅鼓励孩子们努力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更倡导孩子们要成为有责任、敢担当的社会人。所以,在校内我们特别重视师生的自主管理,实行项目承办制:把各类活动的承办权交给老师;把家长会的培训权交给年级组;把专业教室的设计权交给任课教师;把校徽、校旗、校报的设计权交给老师、家长;把各类活动的申报和展示权交给学生。开设红领巾义务劳动岗、义务服务岗,实现人人有岗位。同时,我们还充分挖掘学校特殊的地域资源,和周边单位共同建立了六个实践教育基地,坚持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志愿服务、走进军营开展学军、走进林场植树养护、走进阜平革命老区的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也教会了他们奉献爱心,懂得了承担责任的意义。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民族的未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敬畏教育、敬畏生命,用源自心灵深处的爱与尊重去影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最好、最幸福的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