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市晚熟芒果研究历程及特色技术综述

2015-04-02罗照西李贵利李桂珍尧美英虎海波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年6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晚熟凯特

□罗照西 李贵利 李桂珍 尧美英 虎海波/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攀枝花市晚熟芒果研究历程及特色技术综述

□罗照西 李贵利 李桂珍 尧美英 虎海波/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攀枝花芒果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属于高海拔、高原型内陆山地种植区域,具有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无台风、无梅雨等特点。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政策、资金、科技的支撑,造就了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优质高效的芒果生产基地,成为国内发展芒果产业的后起之秀。

1 研究历程

1.1 探索研究阶段

攀枝花市种植芒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相传是由马帮从东南亚带回仁和大河公社种植;1960年和1963年,西昌地区热作所(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前身)2次从海南引入栽培,于会理县红格林场(现盐边县红格镇)、米易县丙谷镇等地建立试验点进行试种栽培;1964年,攀枝花特区(渡口市前身)炳草岗农场从云南河口农场引入芒果进行适应种植。

自1965年攀枝花建市以来,市内科研机构、农业部门及生产单位从国内热带地区引种,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栽培,首先在全市生产单位(农场)和工矿企业进行生产和绿化种植。1977年,凉山热作所印刷《芒果引种栽培》手册,为攀西地区芒果种植者普及芒果知识,引导果农科学种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各县区均有芒果种植,但分布零散,未形成产业。

1.2 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芒果发展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万亩芒果基地。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黄宗道等一批专家于1987~1995年对攀枝花市进行了多次考察,1996年提出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并得到了中央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科研单位在品种选育、劣质品种改良、建园技术及病虫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仁和区银江镇、米易县丙谷镇和攀莲镇等乡镇进行示范,推动芒果种植规模连片发展,到1994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0.1万hm2。

1.3 规模化发展阶段

1998年,国家计委和农业部批准攀枝花市建设10万亩(0.67万hm2)芒果基地。市委、市政府整合农业资源,加大对农业特别是芒果产业的扶持力度,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增强科技交流与合作,迅速提高了芒果生产的科研实力。1997年3月,攀枝花市政府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2001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将攀西地区作为“发展以优质芒果为主的南亚热带特色水果”重点区域,芒果生产进入产业规模化发展阶段。

科研单位加大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凯特、吉禄、红象牙、金白花、台农1号等早、中、晚熟品种并存、晚熟芒果特色初显的局面,探索出了以“精品芒果”生产为目标的相关苗木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在大龙潭乡、总发乡、前进镇、安宁乡及云南省华坪县进行规模示范,河谷区各乡镇开始成片发展芒果产业。到2006年,全市芒果已发展到0.67万hm2。

1.4 快速发展阶段

2007年,攀枝花市政府将以芒果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列为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重点建成全国成熟期最晚、品质优、知名度高的20万亩芒果基地”。

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在优选品种基础上,确定发展以凯特为主的晚熟芒果,并开展了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防控、采后处理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定出“芒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晚熟芒果生产技术体系。在各项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建成仁和混撒拉芒果基地、盐边金河芒果基地、米易草场等12个万亩芒果示范基地,形成了中国晚熟芒果区。2012年,攀枝花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种植芒果2.04万hm2,投产面积1.27万hm2,产量8.2万t,产值6.2亿元,成为国内发展芒果产业的后起之秀。

2 晚熟芒果产业特色技术的形成

2.1 开展品种选育,确定主栽品种,形成晚熟特色

攀枝花芒果最早从云南和海南引进,以实生繁殖为主,主要栽培品种有云南小芒、三年芒、黄象牙芒、马切苏、龙芒、缅甸芒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提高芒果品质和产量,攀枝花市农科所、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攀西红芒、乳芒、龙眼香芒、安宁红芒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为芒果发展初期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开始从全国热区的科研、教学单位广泛引种。1995年,四川省农科院从以色列引进凯特、肯特、海顿、爱文、汤米、马亚6个品种在大祥芒果基地和凉山热作所试验地试种;攀枝花市农科所、市林科所和市农牧局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引进金白花、椰香、吉禄、凯特等21个品种进行观察。1996年,黄宗道院士率专家组到攀枝花市各区县实地考察,对攀枝花市已有的40多个芒果品种进行调查鉴定,推荐海顿、肯特、爱文、凯特、吕宋、金白花、白玉、台农1号共8个品种为主要栽培品种,分别在市农科所、米易县长坡基地、仁和区乐弄基地、盐边县昔格达村设点观察,主要由市县农牧局、市农科所承担品比试验工作。2002年,凯特、海顿、台农1号、吉禄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1世纪初,在种植芒果新品种效益好的刺激下,果农大规模进行品种改良,海顿、肯特、爱文、吉禄因其红色果皮,深受果农和消费者喜爱。凯特因其成熟期较晚(8月~10月),抽生新梢不能老熟,“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且果形大,果实易“糖心”导致品质下降,当时建议谨慎发展。因其晚熟优势明显,售价高,科研单位针对凯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成功研究出轮换修剪、推迟花期、肥水管理等技术,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优质、丰产、稳产、高效,促进了凯特大规模快速推广,为攀枝花市晚熟芒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品种基础。凯特作为2008年全国热带作物的主导品种、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主推品种,在川、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目前,攀枝花市凯特芒果种植面积占80%以上;吉禄、红象牙、台农1号、热农1号、金煌等有一定栽培面积;金白花、椰香、圣心、爱文、三年芒、海顿、吕宋、台农2号等有少量栽培,形成了攀枝花市芒果以“晚熟品种为主、早中熟品种为辅”的品种结构。

2.2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特色技术

作为国内芒果发展新区,在学习借鉴其他产区优良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针对生产主裁品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技术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形成攀枝花自有、与其他产区有显著区别的芒果生产技术。

2.2.1 轮换结果修剪技术

针对凯特、吉禄等晚熟芒果成熟期晚、采后修剪抽发的枝梢由于气温较低、枝梢生长发育时间短、营养积累不足、不能正常开花结果、易形成“大小年结果”或老茎结果的现象,科研人员先后学习和试验了全国热区和国外的“采后重剪、采后全剪”“机械化统一回缩修剪”等多种修剪模式,均未成功。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在总结上述经验基础上,从修剪时期、修剪位置和保留枝梢量上开展了大量研究,最后探索形成了与其他芒果主产区完全不同的“轮换结果修剪”模式,打破了晚熟品种采果后秋稍无法老熟、第2年无产量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大小年结果”问题,实现了凯特的丰产稳产,在生产上得到普遍应用,极大推动了攀枝花市晚熟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2.2.2 抹花技术

攀枝花芒果花期、幼果期易遭遇“倒春寒”,落花、落果严重,造成大幅减产,科技人员最早从加强肥水管理、使用防寒抗冻剂、保花保果剂等措施开展试验,但效果均不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技人员观察发现,凯特具备2次成花习性,于是开展了在蕾期分批抹去第1次花穗,结合肥水管理,促使重新萌发2次花以避开花期不良气候,提高座果率试验,获得成功。抹花措施还可以延迟凯特成熟时间,且可以适度解决果实种子发芽导致品质下降的问题。目前,抹花措施除在凯特芒上大量推广应用外,在其他品种上也开始试用。

2.2.3 套袋技术

攀枝花市与其他热区相比,积温略低、昼夜温差大,此区域栽培芒果果实发育期长,干物质积累多,是攀枝花芒果优质、晚熟所具有的优势。但因其发育期长,与其他产区相比,果实更易受“日灼”及其他病虫危害。由市农牧局、市农科所等10家科研、推广和生产企业组成联合攻关项目组,开展了“精品芒果生产技术研究”,项目组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芒果套袋技术研究,在套袋时期、材料及套袋前后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引进了全市第1台果袋生产机,研发出芒果适宜的果袋规格和材质,在全市推广应用。目前,攀枝花市芒果95%以上采用套袋技术,成为全国套袋技术普及率最高的地方,这样有效避免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果品农残,显著改善了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古庙之战打响后,团救护队的五个女兵,在汪队长的带领下,一直跟随着一连。李晓英,马国平不仅认识,在工作中还有过接触。她既是护士,也是颇有几分才气的宣传员,是“连部五花”中的“花王”。

2.3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攀枝花市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病虫害问题,科技人员通过承担“攀枝花市芒果病虫害普查”“芒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摸清了病虫害种类、分布、严重度,提出了防治建议,研究出了白粉病、蒂腐病、介壳虫等的防治技术。

2000年以来,随着芒果新品种引进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部分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新的病虫害种类增多,病虫害问题日趋突出。科技人员本着安全、高效、节本、无公害原则,通过开展“精品芒果生产技术研究”、农业部芒果“948”项目“芒果良种和产业化技术引进与推广”、芒果公益性行业科技等项目,先后进行了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畸形病、幼果果肉生理性褐变黑果病、蓟马、桔小实蝇等芒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及套袋防治芒果病虫害、修剪控制芒果病虫害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编写出《芒果病虫害名录》,优化集成了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为主体的芒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核心技术有:套袋防治实蝇、炭疽病等病虫害技术,平衡施肥预防生理性缺钙、缺硼等缺素症技术,杀虫灯、蓝板、引诱剂诱捕芒果害虫技术,使用树干防护罩防治主干裂皮、流胶、冻害等,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技术,清园、翻耕、树干涂白等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在生产上普遍使用,大大降低了病虫危害,显著提升了果实外观质量,明显减少了果园杀虫(菌)剂的施用量,进一步确保了果品质量的安全,为芒果产业的安全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4 采后特色商品化处理技术

针对芒果采后病害严重,贮运损耗大、货架期短等问题,省内外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承担芒果常温保鲜技术、精品芒果生产技术、农业部“948”项目等,开展贮藏保鲜和加工研究。通过科技人员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形成了规范的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目前采收、分级、包装等技术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部分企业已开始在礼品果上规范使用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现在攀枝花芒果在采后商品化处理上已形成“无伤化采收、精准分级、细致包装、快速运输”等特点,因前期栽培管理水平较高,贮运期病虫害少,损耗率极低,货架期长。

针对芒果残次果数量大(占鲜果10%左右),市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已做了“果脯、果汁、果酒、腌制品及提取物”等综合利用研究,为芒果加工提供了贮备技术。

2.5 开展成果集成组装,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

3 成果转化特色模式的形成

自芒果产业发展以来,攀枝花市始终坚持科研与推广相结合,在如何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探索了多种示范推广模式,如“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产学研结合”“专家服务示范基地”“院市合作”“专家+示范户+对子户”“公司+基地+农户”“专家大院”“新农学校”“短期集中培训”等多种模式。

3.1 “院市合作”模式

攀枝花市与中国热科院、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国家级、省级农业科研院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科研机构通过选派技术人才来攀挂职、开展试验示范、举办培训班培养农业技术骨干、新型农民,服务攀枝花特色水果产业。该模式具有贮备人才和成果多、培养人才快、新技术转化迅速,社会影响力强等优点。

3.2 “专家+示范户+对子户”模式

由市相关部门下达“专家服务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等项目(一般实施3~5年),负责示范基地的综合管理和考核,并提供资金、政策指导;项目下达单位,承担单位和示范基地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人员组成联络协调组,负责工作协调和组织农户参加培训;项目承担单位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组建产前、产中、产后专家团队,采用“首席专家统一负责技术,团队专家分户(示范户)分片指导、专家-示范户-对子户捆绑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管理形式,建立技术服务和技术到位率“追踪绩效反馈”机制;在一年不同生育期组织专家开展田间现场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专家培养示范户,示范户成为当地技术骨干后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动整个基地增产增收,共同致富。

该模式持续性长,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强,实现了成果推广的“精、准、快”,在仁和区福田镇实施3年以来成效非常显著。

3.3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速成果转化

攀枝花市已建立运行“农业科技110”“芒果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已完成“芒果手机APP客户端”研究应用工作。利用电脑、手机等推广与传播芒果管理技术,果农可以快速、直观、系统地学习各项栽培技术,具体问题再经科技人员电话答疑、现场指导,促进果农掌握各项栽培技术和新成果。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晚熟凯特
晚熟的记忆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晚熟
凯特的小店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