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5-04-02杨祥禄郭鹏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年6期
关键词:秸秆环境保护污染

□杨祥禄郭鹏/.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祥禄1郭鹏2/1.四川旅游学院 2.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增多,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粗放经营现象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加剧,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利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1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32万hm2,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守住“18亿亩”(1.2亿 hm2)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越绷越紧,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1.2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1/3,农膜回收率不足2/3,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1/2,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大。海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绿潮时有发生,渔业水域生态恶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村污水排放数量大,但全国范围内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不及10%,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1.3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t,沙化土地面积达173万km2,石漠化面积12万km2,荒漠化土地262万km2;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侵占草地、草地超载过牧加剧草地退化;草地退化、建设占用导致草地减少,生态涵养功能降低,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亟待建立。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扭转。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

1.4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水土等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低。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约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工作着力点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要以生产力持续提高为目标,以农民稳定增收为前提,以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构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2.1 防治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

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突出区域,通过严格阻断污染源避免新增污染的同时,实施以农耕农艺措施为主的修复治理。在轻中度污染区改种低积累水稻、玉米等粮经作物,在重度污染区改种非食用作物或高富集树种。完善耕地保护与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立健全重度污染区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用”的综合利用运行机制。

2.2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绿肥种植。重点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发生程度,推行精准施药、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3 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积极推广秸秆户用沼气、秸秆沼气工程、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示范项目,支持建设秸秆电厂、秸秆气化供气站,引导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有效提高秸秆能源利用市场占比。同时,扩大秸秆原料化市场需求,支持秸秆人造板压制、家具制作、草编加工、包装材料生产等示范企业开展关键工艺和配套技术研究,扶持一批高水平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企业建设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市场,大力推进乡镇秸秆收储点(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农作物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开发引进。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转化应用示范点,加速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实施。

2.4 加快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步伐

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加厚地膜的使用,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地膜可降解技术的研发,努力实现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2.5 扎实开展农业多样性保护工作

坚持农业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并重,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提高公众保护参与意识。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共享机制完善,加大对农业野生资源原生境(区)的保护,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收集、保护区建设。建立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和转基因物种的安全管理。加强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主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和地力提升科技攻关。开展绿色、生物防治病虫草害科技示范。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增强品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能力。

2.6 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要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注重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统一,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的有机统一,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3.1 加强组织领导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紧密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列为审计重点,敦促地方各级奉行生态环境至上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3.2 强化法律法规

紧密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强化农业立法和改革决策的衔接,积极推进农业支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全面掌握、施行农业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农业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整合农业执法职能,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重点,推动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农业部门行政执法职能。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推进执法人员专职化。改进执法方式,强化日常执法,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行为。

3.3 推动科技创新

大力开展农田节水、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生产等关键重大技术研究、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农田节水、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完善制定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和技术规程。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大力培养一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胜任生态农业、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管理等相关工作。

3.4 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各级财政都要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补偿机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展较好的地区、企业和个人给予合理补偿。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民加入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列中,调动社会各届人士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3.5 健全扶持政策

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机具购置补贴、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积极探索PPP模式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生态修复保护政策。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粮饲种植结构,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粮豆粮草轮作种植示范推广;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生物炭改良土壤、积造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耕地保护修复技术;支持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3.6 深化改革发展

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行阶梯水价,引导节约用水。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制度,促进低碳发展。培育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市场化有偿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学健康的膳食结构,减少食物浪费。鼓励企业和农户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

3.7 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培训渠道,培养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中,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

[S19]

B

2095-3615(2015)06-008-03

猜你喜欢

秸秆环境保护污染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