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评《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2015-04-02郭德维
收稿日期:2015-02-28
作者简介:郭德维,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评《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郭德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7)
中图分类号:K 871.3文献标识码: A
五年前,当我读到杨华教授写的《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时,就为此书的面世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此书以大量而翔实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为依据,阐述三峡地区的古人类活动,使人耳目一新,证明这一带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过去,提起“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上游的三峡远古文明,许多人是不屑一顾的,认为黄河才是文明中心,其它地方的文明,都是由黄河文明传播去的。杨华教授此书的出版,就让世人认识到,原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长江(还有珠江、黑龙江等)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只是发展的途径(模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太一样罢了。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是杨华教授的新著,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计80余万字。单从外观看,就可知此书比《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内容更丰富,资料更翔实,很多领域都有新的开拓。他在完成上一部著作之后,这么短的时间,又拿出这么一部巨著,确实令我惊叹!并为他的重大成果,更加感到高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很有学术价值的重要著作,因此,我极力向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水利学等各界的朋友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推荐,并谈一点对此书的看法:
首先,本书的内容全面。就时空范围而言,时间段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至西周以前,也即是夏商时期。这一点,看起来比较容易,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实际操作起来,就很难很难。考古工作者,接触的是遗址、墓葬和遗物,这个时期,在这些上面,一般都不会有文字,要判断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哪是夏商时期的并不容易。杨华教授能把这些分出来,正是他的重大贡献。这得力于他长期在三峡地区从事考古工作,已选出来一批各个时代的典型的遗址和遗物,这就便于去对比和归纳。就空间而言,地城范围指长江三峡流域。作者又将其区分为狭义三峡与广义三峡。“狭义的三峡地区指西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而东至湖北宜昌西陵峡出口的一段峡谷。而广义的三峡则基本上包括湖北宜昌和重庆市的绝大部分地区。”本书是从广义三峡来探讨考古文化的。书中提到的考古工作,是配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进行的,先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葛州坝工程建设,涉及的主要是西陵峡地区;接着是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更大规模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也就是这一区域内海拔175米以下的地域都要涉及到。其中属于夏商时期的遗址、墓葬就有200多处。
本书内容全面、广泛,就是因夏商时期在三峡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这也是考古学的根本任务:即以(出土)实物资料为依据,结合有关文献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诸如社会经济生活,各个行业发展水平,信仰、习俗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单单面到还不行,每一项都得细致的分析和解释,这样才能阐述透彻。
本书内容的全面,还体现在资料的完备上,即在这个广大区域内,凡已发掘的遗址、墓葬的资料,不论文字或图纸的资料,他都要收集,尽量做到齐全,不让有任何疏漏。这一点要做到,很难,但他还是做到了。本书从课题的确立到任务的完成,表面看来只花了四年多时间,然如没有前三十年对许多问题的思索、研究以及资料的积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因此,绝不能只看成是四年的研究成果,应看成是他参加考古工作以来的成果。
其次,本书条理分明,结构合理,章节安排得当,逻辑性强。这本书洋洋洒洒80余万字,刚拿到手不知从何翻起。仔细阅读,就会知道,作者的章节安排,前后顺序都是有讲究的。本书共八章,再加序、前言和后记。《序》阐述了本书的意义和作者的创意和新见,除对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生活有许多创见之外,特别强调对“早期巴人遗存”的研究,以及对长江洪水遗迹与周期、长江河床及河道变化走向的考古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序》不只是指明本书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也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本书共分八章,各章的内容都十分充实,特点鲜明,查阅也十分方便。如第二章和第三章,把瞿塘峡以西和以东分开来论述,就更好地体现东边和西边各自的特点,再如第四章中,把盐业考古单辟一节,既突出了它的地位,又突出了此处的特点,也说明了作者的学术敏感性。第五章指出房屋和墓葬的各种形状,房屋中强调了组合房屋的特点,墓葬中指出随葬品还没有多寡悬殊的情况。第六章,首先是从考古学的角度,确立了“巴文化”或“早期巴人遗存”,并把它从“巴蜀文化”中分离出来。这也正是从考古的地层叠压和“类型学”比较得出来的结论。因而既有说服力,又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七章根据一些遗址地层堆积中的“淤沙层”以及出土遗迹、遗物的年代,结合14C测定年代的数据进行分析,及遗址所在地的海拔,由此较为准确测出长江发生洪水的年代及发生洪水的海拔,这种以考古资料来揭示古代长江洪水遗迹的研究,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八章,以古人类居住遗址资料来考察三峡地区长江河床的变迁史,发现长江河床与河道是逐渐由低(深)变高(浅)由窄变宽的。这种研究方法填补了过去无人进行此类研究的空白,为当今合理开发和治理长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三,资料翔实,重点突出。本书的第二、三章,是探讨、介绍和阐述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的重点,作者按时代、按地区,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比较典型的遗址,逐个的介绍它们的遗存,包括各种遗迹:房屋、灰坑,墓葬,所处层位,相互关系以及出土遗物,这些遗物都附有线图。一一加以介绍,只要是已发表、已公布的材料,作者都一一摘录,无一遗漏。另外,作者对各遗址名称、所在区域、行政区划、遗址面积、地层堆积、出土器物、文化性质、时代、资料来源诸项,列有详细的表格,尽量的详细、具体。
本书的第二和第三章,介绍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文化遗存,是本书重点内容,公布的资料就非常全面和详细,而重中之重,是要确定这些材料的年代,说它是夏代的或商代的,凭什么?有没有科学依据,这些依据可靠吗?我们说,考古学是一门科学,绝不是凭空瞎说的。确定这些遗存是夏商时期的,最主要的依据有三,其一是地层学的依据,就是出土遗迹、遗物的地层,如夏,它的下面叠压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上面又被商周遗存所压;即它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于商周;其二,考古学上的“类比法”,即拿它和中原地区典型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去相比,看它们有没有近似或相同之处;如本书14页起提到“在三峡东、西部的遗址中,都发现了与中原夏时期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遗物,只不过有的遗址中夏时期文化遗物多一些,而有的则少或零星。……这些夏时期文化遗存一般地层堆积都不太厚,且大都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之上。”其三,从出土的遗迹、遗物中,采集标本,用14C测定年代。如书中提到的瞿塘峡以西的“中坝文化年代经测定,早期(即第一、二期文化)的年代距今4600~4300年,中坝文化中期(即第三期文化)的年代距今4300~4000年,中坝文化晚期(即第四期文化)相当于夏时期距今年代4000~3700年。”书中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处,更说明其可靠性与准确性。
其四,本书特色鲜明。第一个特色是它富有开创性。本书涉及到的许多都是全新的领域,如夏商时期遗迹、遗物,许多过去都不认识,现在就重新去认识,这就靠开拓。
本书中许多章节,也都是全新的领域,如原始农业,特别是其中的稻作,它起源于何处,从哪里来,往何方发展;又如原始的手工业:像制陶、纺织、建筑等等许多都是新的领域,故本书第四章标题是“社会经济、技术”,把“技术”不只是单独提出来,而是和社会经济并列,这一方面说明技术在当时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对它的重视。这样标出来既新颖,也确很有特色。
本书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有许多优点和特点,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一本考古学方面的专著,应该有一些照片,这样,既能替本书增色,而照片本身也是一项资料,而且是一项重要的资料,有照片就更能增加直观感和资料的完整性。又如三苗问题,因资料不足,平日接触不多,完全可以舍弃。到日后有了更新发现和更深的研究再说。
[责任编辑:刘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