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梦”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2015-04-02张建东

关键词:中国梦价值观责任

张建东,邓 倩

(1.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2.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最高话语阐释,它的提出也形成了以“中国梦”为主导,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等为主要成果的话语体系。就现实而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则使“中国梦”以更加具体的目标形式,展示了其“实干兴邦”的灵魂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伟大历史阶段。当代大学生正值“恰同学少年”之时,他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他们对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使命的感知和对相应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践行,直接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正如习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1]。“中国梦”将为他们实现精彩“人生梦”提供空前广阔的舞台,而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也将成为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坚强后盾和动力支持。

一、“中国梦”话语体系下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

“中国梦话语体系”不仅包括对“中国梦”内涵、本质等的深入阐释和研究话语,而且应该指向在其主导下,社会各个领域以实现“中国梦”为终极目标导向而构建起的现实话语。“社会责任”是“中国梦”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身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此,他不仅深刻阐释了人的本质,而且也明确道出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确,现实的人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生产交往,生产交往又造就了社会,而社会又反过来使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也就是说,人作为主体只有面向社会这一客体从事生产和生活,他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的“他”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只有面向“他”,并且有利于“他”,“他”才能实现“我”[3]。所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学生或大学生群体、组织为了国家、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应自觉承担的职责、义务、使命和对时代赋予特殊责任的担当,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作为客体“社会”的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其本质具有“利他性”。在“中国梦”话语体系下特指大学生或大学生群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为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立志成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传播“正能量”等历史使命和任务的担当。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梦”的核心和内涵,又是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自中国共产党开启“中国梦”的历史车轮以来,“民族独立梦”、“人民当家做主梦”、“改革开放梦”等梦想,在一代代仁人志士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牺牲中相继实现,面对即将实现的“小康社会梦”,以及矗立于其上的“复兴梦”,谁将继续接棒前行,勇担使命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4]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梦”已然和国家梦、民族梦融为一体,他们将成为托起复兴梦的中流砥柱,成为勇于担当责任的时代接棒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复兴之旅能否顺利实现。然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历史的、具体的,决不能脱离“中国梦”的话语体系而抽象空谈;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广大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1.“中国梦”指引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

“中国梦”为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点亮了灯塔,指明了航向,扬起了风帆。

首先,“中国梦”为大学生点燃了人生梦想之火。它的精神实质构筑起的无比强大的信念磁场,将成为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创造精彩人生的精神灯塔。“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不仅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而且是人民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依托。“中国梦”所规划的复兴蓝图和为每个人圆梦的坚定信念,无疑会为处在人生选择十字路口和深受现实与理想差距困扰的大学生提供丰润的精神养分,进而坚定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担重责的决心与信心。

其次,“中国梦”为大学生的人生梦提供了精神的罗盘。它的精神指针指向复兴蓝图,将成为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创造无悔人生、不辱历史使命的正确航向。处于社会大变革、各种社会思潮纵横交错时代的大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理想和目标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信仰什么、梦想什么、走什么道路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人生的扣子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扣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5]大学生要实现人生梦,首先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要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以“中国梦”的精神指针为导向,才能在担当责任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实现人生梦。

再次,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为大学生追求人生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中国梦”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无疑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社会大变革也会为大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总之,建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梦”将为大学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4]的航行中扬起时代风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大学生自身的成才和发展不能脱离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单独进行,只有将自己的学识、勤劳和智慧牢牢地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之上,社会才能够不折不扣地成就大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2.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学生勇做追梦者

将“小梦”融入到“大梦”当中,需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使自己人生出彩的社会责任担当。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阶段目标的重大历史时期,这个目标的实现状况直接影响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和基础。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将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全过程参与“目标”实现过程。也就是说,处于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即将成为知识层次高、业务能量强的劳动者,而且将是思想活跃、善于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型“航母”迎风破浪的主力军。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然交到了他们手中,有没有勇气接棒前行,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跑好这一关键时期的接力赛,直接影响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以不辱使命,唯有勇担责任!

其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民族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能否激起全体人民的追梦激情,青年勇担责任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所以,青年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梦”在全社会中凝心聚力的程度。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优秀分子的集合体,他们不仅是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勇追“中国梦”的领头羊,更是激发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热情和动力的风向标,青年有梦则国家有梦,青年有担当,则“中国梦”有希望。

再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实干之风,急需青年责任担当。“中国梦”不是无根无源的天方夜谭,而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与实现规律的客观反映,体现的是历代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国梦”是源于现实,更需要在现实中实现的伟大梦想。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只有注重实干、鄙视空谈,才能营造全社会大兴实干之风的氛围。

所以,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变革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即将投入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时代为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要求他们肩负起更加艰巨的、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中国梦”话语体系而展开,在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同时,以“中国梦”话语体系的主要成果来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三、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关键节点

在以“中国梦”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之下,无论教育领域倡导的尊师重教①、价值观领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领域的传播“正能量”,还是文化领域的振兴传统文化等,都为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宏大的精神引力和舆论向心力。以“中国梦”话语体系的主要成果为指引,是做好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必由之路。

1.鼓励大学生成才是核心

所谓“成才”,是指成为有才能的人,即成为有用之才。“中国梦”话语体系之下,大学生成才特指大学生自觉奋发学习,努力掌握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做贡献。所以,成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内容的核心。

首先,成才要靠学习。成才是大学生“读大学”的基本诉求,而作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责任则是积极学习,进而成才的关键所在。正如列宁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6]成才不仅是大学生学习责任的本质体现,而且也是他们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然归宿。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自己或家庭的事。一个德才兼备、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大学生,自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水准、高回报的服务;相反,一个学业上碌碌无为、专业技术能力匮乏的大学生,自身没有能力承担最主要的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4]

其次,成才要靠引导。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引导。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1]所谓“人师”,即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应该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既要注重育才,更要注重育德,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

再次,成才要靠磨练。一是,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要勇于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用双手书写别样人生,争做青年榜样,以扭转当下大学生眼高手低之风,弘扬社会实干兴邦之气;二是,实践出真知,实干促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建设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工程,决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要敢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代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角色的特殊性赋予他们开启创新之路的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学生转变视角,勇于投身改革大潮,在实干中担当开拓创新的历史责任,用平凡的双手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2.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教育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在内容、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契合。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囊括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容和目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凝聚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任务、内容、目标中,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灵魂所在;再者,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责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又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其一,要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以课堂为依托,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避免以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注重理论宣讲,不具体阐释,只注重理论高度概括,不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模式,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与“中国梦”、大学生“人生梦”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清楚理论内涵的基本前提下,侧重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

其二,教师要在强化学生理性认知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认同。理性上的认知仅仅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同,而主体认同绝不等于行为自觉,只有加上个人情感认同的催化剂,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理的光芒在道德情感的沐浴之下开出绚丽多彩、经久不衰的行为自觉之花。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7]。

其三,高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理性和情感上的接受必须和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知行脱节”。要将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学习能力、甚至找工作、谈恋爱等现实的密切关系讲透彻、讲清楚,使学生自觉地感悟到核心价值观对自身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指导作用,使核心价值成为他们“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进而强化他们对核心价值的主体认同。因为社会责任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体现,所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为他们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践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导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又会深化大学生对时代赋予他们社会责任内涵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内在地要求和驱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3.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优良传统文化是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提升,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而且优良的传统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魂”,坚持传承和创新优良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文化基础和厚实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谈教育时就明确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是“中国化”的灵魂之所在。

当代大学作为文化和智慧的集散地,不仅是汇聚知识的殿堂和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优良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正如刘云山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同样,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也必须以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社会责任内容为根基,以史为参照、为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比如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推己及人”的思想,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民之利而利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精髓,本身已经超越了单纯文本的表现形式,而蕴含着社会责任观,都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在全校发起读经典、诵经典活动,倡导大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著作,在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提升文化内涵中将“修身”、“克己”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进而启发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还可以鼓励成立传统文化社团,让学生自发组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

4.倡导大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是途径

社会责任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传播“正能量”所构建起的强大“舆论磁场”和“情感引力”,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践行社会责任都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是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主体意识的精神养分。“正能量”虽然有大有小,但总能在人们情感上引起共鸣,更为显著的是,大多数释放、传播“正能量”的人和集体都无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相联系,他们本身就是“社会责任教育”最好的“教材”。同时,释放和传播“正能量”,本身就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传播“正能量”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善于发现身边的“正能量”。“正能量”可能会在重大灾难的救援中彰显,也可能存在于某个平凡的伟大之中,“它”不是刻意的塑造,而只是自然的演绎。所以,大到省、市,小到单位、社区、个人,都要积极发起寻找“正能量”的活动,让这些潜伏的“能量”释放出来,以感染更多的人成为“能量”释放者。倡导大学生去寻找“正能量”,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启发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寻找”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社会责任教育的过程,通过“找”可以达到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而找到后,“正能量”释放者的事迹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传播“正能量”,就是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说过:中国几乎天天都有精彩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凝练和挖掘“正能量”背后的价值源泉所在,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将事件、人物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到更多人面前,以达到触动情感、动人心弦的目的。“讲好故事”可以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营造一个超然的情感发酵池,同时,“讲好故事”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激发和酝酿。

第三,传播“正能量”要善于运用“微时代”新型媒介的巨大传播功能。正如“枪”的作用发挥的好坏,取决于掌握在谁的手中一样,互联网可以为居心不良者滥用,同样也可以为我们传播“正能量”所用。网络催生的微博、微信、QQ 等应用软件开启了人类交流模式的新纪元。我们要充分、高效地利用这些媒介来传播“正能量”,要引导和鼓励人们积极将身边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通过“微媒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感动、让能量永存。大学生是新型媒介使用者的主力军,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微博用户已逾3000万,平均年龄为20.84 岁,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8]明星的粉丝有好几百万,如果可以组织和建立以各个地区为单位的“社会责任微媒体群”,号召和倡导广大大学生积极加入,以此为平台,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无时不刻地分享各种社会责任教育信息,感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能量”。所以,通过新型媒介传播“正能量”,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更为明朗的传播环境,能够让他们随时感受到社会责任之魅力所在,从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许多真实的故事更能够以榜样示范的形式,激发他们践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要将积极传播“正能量”与随意瞎编、恶意炒作严格区分开来,要以“重事实、讲真话”为原则。同时也要求大学生提高辨别力,“转发”前要明辨真假,在了解真相后再继续传播,甚至应该主动揭露虚假信息,争取传播的主动权。

5.启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觉是落脚点

主体认同完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化过程,而要实现由“知”到“行”的飞跃,还需启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觉。

第一,启发大学生理性分析,科学判断。价值评价标准偏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凸显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而价值评价标准作为一种主体对待客体态度的内在衡量“参照物”,总是在自我理性与科学分析中形成的。在“中国梦”话语体系之下,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则是一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相一致的价值标准。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关键要靠他们的社会责任自觉,而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经过理性分析而树立的科学价值评价标准,则是他们社会责任自觉形成的关键。

首先,大学生需要加深对西方国家“文明”的审视和反思,在理性分析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大学生要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明成果的同时,注重从社会经济基础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进而看到他们隐藏在“文明光环”背后的劣质文化和虚伪民主,这样才能增强他们自身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免疫力”,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进而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提供信念保障。

其次,正如中国古典哲学所涉及的义利之争或理欲之争等价值问题一样,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衡量事物或事件价值时要坚持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统一。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看到事物本身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对社会道德、环境等领域的价值和影响,始终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和谐为出发点。大学生还要理性地思考自我的终极价值所在,而不是盲目地实现片面的“自我”。“实现自我”仅仅是自我的工具价值,而真正的“自我”绝不可能脱离社会、家庭和他人而实现。实践证明,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必然包含着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包含在努力履行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认识到,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切实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形成也要求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困扰和焦虑时,应逐渐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进行理性的洞察和分析,而不是情绪化地宣泄愤怒和牢骚,以此来避免对社会责任的情绪化抵触和错误性认识。

第二,启发大学生从点滴做起,躬行践履。俗语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品格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担当更不是凭一腔热血或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正如习近平指出:“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学生过硬的社会责任践行能力只有在经历诸多社会责任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而且只有在不断的社会责任实践中,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责任有大有小,但需要践行社会责任的事却没有小事。大学生决不能因为觉得“给老人让座”是“小事”而不去做,更不能因为“转发微博”是“小事”就不辨真伪随意转发。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注重社会责任自我养成就要能够严于律己,锻造慎独的精神品质。慎独是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凭借高度的自觉坚持原则做事。慎独的关键在于时刻反思。正如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如果人以单纯享受为目的,他就依赖于一种给定的东西,即它的现成存在的冲动对象。所以,它不是自足的,只要人进行反思,就能成为主体。”[9]所以,大学生要注重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时刻反思,以此来防微杜渐,实现社会责任主体自觉。

在“中国梦”话语体系之下,阐释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清时代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首要环节。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承担的社会责任呈现出新的变化,除了一以贯之的成才要求,大学生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捍卫者和践行者,是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这就既要求大学生要抓住发展机遇、奋发图强,争做时代先锋,又要求社会各界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时代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内容的新特征、新要求,为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培育与实现“中国梦”要求相一致的、极具责任担当的青年一代而做贡献。

注释:

①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全社会要“尊师重教”。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80.

[3]熊建生,张振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及其对中国梦的价值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4]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5]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7(01).

[6]列 宁.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2-23.

[8]大学生微博用户破3000 万,成新媒体应用主力军[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8-20/5181728.shtml.

[9]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3 卷[M].梁志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129.

猜你喜欢

中国梦价值观责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期望嘱托责任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