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立三革命动员观及其政治实践探讨

2015-04-02龙长安

关键词:李立三安源动员

龙长安

(安徽工业大学 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李立三,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曾领导和参与多次工人运动,取得显著的成绩,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国内乃至世界工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于李立三的工会思想和“立三路线”等研究较多,产生过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他的革命动员思想研究较少。事实上,作为著名的革命家,李立三的工会工作与其独特的革命动员观,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立三革命动员观及其实践,也是安源大罢工中最令人瞩目的地方。本文拟从李立三留学法国时期政治思想转变开始,分析李立三革命动员观的形成,具体探讨李立三革命动员观在安源路矿罢工实施过程中的政治效果,最后总结李立三革命动员观的历史影响。

一、留学法国与革命动员观的形成

李立三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信奉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工读主义。工读主义主张“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这对当时青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青年追求独立人格,赞美自我奋斗,非常向往西方文明。李立三《留法偶咏》一诗就集中地反映了当时青年中国人追求西方自由文明,以改造故国的心态:“今天吹我到西天来了,呼吸那自由的空气,瞻仰那自由的女神。我还要唱那自由之歌,撞那自由之钟,唤醒那可怜的同胞,惊起他们的酣梦。……造一个自由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的新国民。”[1]法国作为西方强国,思想成果与经济成果都长期在世界舞台具有重要影响力,其独特的国家进步与发展意识吻合了中国国家建构要求。去西方文明昌盛之地法国勤工俭学,成为很多受工读主义影响的准政治精英的选择。法国的思想氛围也确实影响了李立三等留法中国学生日后的社会政治行动。

在法国的工作与罢工实践中,李立三等留学生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一战之后,欧洲社会陷入整体危机之中,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普通民众深受战争损害与生活贫寒之痛。这甚至影响到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的求学与做工,巨大的心里落差给中国留学生极大刺激,这反过来强化了留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而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侵害,让知识与政治精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厌恶。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关于强大国家建构、有力政党组织、重视人民意志塑造和动员工人阶级等理论,则给予李立三等中国留法学生极大的思想观念启发。俄国革命的爆发,给中国人带来了新型建党理念与政治学说。苏俄宣布放弃在中国的非法权益,更是激发了李立三等留学生对苏俄的好感,启迪着他们对苏俄发展模式的观察与研究。任剑涛指出,留法勤工俭学的政治思想历程,就是一个从无政府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历程。[2]李立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具有法共背景的工厂师傅引导下,李立三阅读了法共主办的报纸和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认同加深。在结合中国的现状与国内外的政治发展现实后,李立三确信,劳工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才能得到解决,任何政治改良的努力都是徒劳。他认为只有中国学习俄国革命的激进建国思路,推行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才能打倒军阀专制,创建无产阶级新型国家。[3]p22李立三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李立三开始学会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懂得革命斗争的发动与有效的宣传动员之间的联系。

李立三在法国克鲁梭史乃德工厂做工之余,为组织和团结华工,先后创建夜校,牵头办起华工俱乐部,并创办《华工周报》,与华工结下深厚友谊。通过与法国资本家进行斗争,李立三积极帮助华工解除包身合约,获得自由身。在法国拒款运动与入读里昂中法大学学生运动,李立三是其中的重要组织者。通过散发传单、主持演讲、制造舆论等宣传工作,李立三的工作为政治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导向作用。李立三优秀的宣传动员能力开始初显,这使其在法国留学生中逐渐成长为耀眼有声望的学生领袖。经过实践磨练,李立三逐渐形成自己的革命动员观,具体而言,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为基础,强调阶级斗争,劳工阶级由值得同情的对象转为谋求社会根本性改造可以依赖的主力。第二,强调革命理论对革命行动的指引作用,相信群众革命觉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灌输,因此重视学校与报刊对民众观念的社会化影响。第三,强调革命动员必须与组织建设相结合,这是革命动员实现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法国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工作经历,李立三政治工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这为其日后回国在安源路矿进行政治斗争积累了经验。

二、革命动员观在安源罢工中的政治实践

李立三从法国归来不久,就被派往安源路矿从事工人运动。当时安源路矿的情势十分复杂,首先,产业工人受到官僚旧政府与外国资本家控制,在没有合法场所掩护下,中共很难与产业工人建立密切联系;其次,江湖帮会在萍乡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当多的工人为了谋取工职,参加了诸如洪帮此类的帮会。最后,安源路矿工人文化水平低下,文化生活匮乏,部分工人甚至染上赌博、吸毒恶习,萍乡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恶劣。如何在这多重围困中吸引产业工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形成强有力的革命组织,这成为李立三首先要面对的重大难题。去安源之前,毛泽东就指示李立三,传播政见时,要利用一切合法的手段,取得合法身份,不要轻易亮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3]p37受毛泽东的指示启发,李立三认识到,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就要夺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与解释权,借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最终实现革命动员。因此,李立三决定结合安源路矿的现状,以文化为载体,作为实现革命动员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在这其中,建立工人(平民)补习学校、创新文艺形式和宣传新型政治口号成为进行动员的重要方式。

李立三在安源之初,建立了两所重要的补习学校,一所为针对劳工子弟的平民学校;一所为针对路矿工人的工人补习学校。通过平民学校的建立,李立三获得在安源地区进行革命获得的合法身份;同时,作为劳工子弟的老师,也方便李立三与工人家庭的联系。工人补习学校的建设,以提高工人识字率,激发工人思想觉悟为重要使命。在工人补习学校,李立三改革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自己编写教材,实现文化课和马列主义教育巧妙结合。其中最主要体现在《工人读本》和《补习教科书》两本教材内容上。在这两本教材里,有生活常识、卫生常识、地理常识的介绍,甚至有书信、请假条的写作规格介绍,但更多的是结合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4]在教学方法上,李立三注重启发式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启发普通工人的阶级觉悟与革命意识。

早期补习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契合了路矿工人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需求,补习学校的建设受到了工人欢迎。随后李立三等人又陆续建立了多所工人补习学校,为知识的启蒙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构建起重要平台。署名石的萍乡县署秘密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安源地区共创办工人补习学校7所,工人子弟学校7所,工人读书处13处,工人高级师范班和妇女职业班2个。受训学生共计2 300人。[5]p670-672显然,这种成规模、成建制的培养方式提升了工人文化知识和革命意识,一方面迅速改变了路矿工人的气质与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为安源路矿罢工培养、选拔与储备了大量政治工作人才。

进行革命动员,重要的是在于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价值观,在这其中,文艺成为重要的形式。对传统文艺,如音乐、戏剧等进行二次创新,赋予其崭新的内容,通过传唱和表演,实现其内涵思想在人际间的传播,从而逐渐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李立三自己主动进行创作歌曲,同时鼓励其他人创作。词曲作品特别讲究用词简练,歌词内容贴进近矿工生活;注意曲调易学,易于为文化水平不高的矿工记忆与传唱。对于传统文艺的戏剧,李立三则讲究要以情动人,需要具体生活化。要通过戏剧的戏词与表演,唤起矿工内心的共鸣,达到批判旧制度罪恶、建设新社会的目的。

政治口号进行革命动员的有效手段,这通过喊口号、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就一般特性而言,口号在设计上强调内容短小、用词精悍,好懂易学。因此,就罢工口号而言,首先,口号内容不能太复杂,要求具有生动性,易于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其次,罢工口号要突出其明确的诉求,指向性强;第三,必须谨慎研究各方面形式,提出符合群众要求、需要和当时斗争任务的口号。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在安源罢工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在安源路矿俱乐部成立时,李立三设计的口号政治色彩较浓,如“打到军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俱乐部万岁”、“共产党万岁”等。[3]p44但在安源罢工启动前,毛泽东指出,安源路矿罢工要取得胜利,必须采取“哀兵必胜”策略,提出“哀而动人”口号。[6]李立三根据安源路矿实际情况,设计的口号风格发生大变,从政治诉求转而突出产业工人的基本物质与人格诉求。如“我们要活命,我们要饭吃”、“我们于死中求活”、“我们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等。[3]p50这些口号内容朴素易懂,具有强烈的悲情色彩,实现了民众情绪的宣泄与释放,突出地反映了工人生活的艰难与举行罢工的无奈。在这些口号中,“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口号最为著名。它以形象生动的对比,反映了矿工的基本底线需求,在矿工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矿工的罢工游行、集会演讲中,往往就伴随着这些有针对性的口号,它是罢工目标与演讲内容的浓缩与凝结,每一次振臂高喊,都可以起着加深记忆与强调的作用。而政治口号通过书面的传单散发与标语张贴相互结合,更是构建起多方位、立体的宣传体系。政治口号的宣传,一方面密切联系着矿工群体,另一方面,也把矿工与资本家的矛盾给予公开展示,实现了自身诉求与社会群众理解、同情的结合。

革命动员为组织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力支援,而组织建设又为革命动员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有效的革命动员与有效的组织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聚合力量。团结起来,通过非暴力的集体力量展示,改变工作条件,提高社会地位,逐渐成为路矿工人的共识。1922年9月14日,安源大罢工爆发。罢工期间,在俱乐部的指挥下,矿工要求合理、纪律严明、表现勇敢。革命动员下高超的罢工指挥艺术,有效地分化了军人、商会和士绅对路矿资本家的支持,这为大罢工取得成功打下重要基础。

三、李立三革命动员观的历史影响

李立三运用文化进行革命动员,是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所概括的“文化置换”理论具体体现,即你不一定很有地位,甚至没有政治权力,但是你懂得文化的力量,懂得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动员。[7]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员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塑造权威,唤起民众跟随政治组织参与斗争。安源路矿罢工的发生,除了贫困的社会根源外还需要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先进的组织和新的思想观念来揭露政治腐败和民众贫苦,并规划美好的未来。没有这个条件,罢工很难转化为现实的运动。李立三的革命动员观在安源路矿中的政治实践,为安源大罢工营造了有利于自身的舆论氛围,产生了强烈的政治效果。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纪元,鼓舞了革命者坚持斗争的信心,最终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典范。

李立三革命动员观中始终关注工人精神与人格需求,这是中国革命的宝贵传统,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外,对于人格尊严的满足也有强烈要求。安源路矿罢工中,李立三通过文化的有效动员,唤起工人阶级人格意识的觉醒。如在“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政治口号中,从动物到人身份转换,是对旧制度下工人悲惨生活的控诉,彰显了中共作为革命政党对无产阶级个体尊严的重视,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指出,安源革命传统表征着一种革命理想,它的主要推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为了追求人格尊严。[8]安源罢工胜利之后,路矿工人一直为自己的身份的提升而自豪。多少年后,路矿工人回忆说,罢工前,工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被人瞧不起;罢工后,路矿工人则被人高呼“万岁”,收获了尊严与被尊敬感。[9]李立三革命动员观在安源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共早期受到民众的积极拥护,就在于它回应了矿工对自由与人格尊严的需求。民众对中共的革命理论与革命行动产生了强烈的信服与认同,这为中共在白色恐怖的旧中国的存在与持续发展赢得合法性。

李立三通过创建工人补习学校,寓教育启蒙与阶级启蒙于一体,在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这种教育工作如此之成功,以至于当时萍乡县署秘密报告中指出:“安源共党之所以有根深蒂固的基础,确实是过去共党在安源有充分的赤色教育。…他们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并非很机械地去宣传共党主义,如传教士的去注入一种信仰于工人脑海之中。他们首先注重工人的识字,及增高其普通常识。…我们大呼一句,安源铲共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是最大问题。”[5]p670-673这从反面印证,工人补习学校等场所成为培育与发现工人中的先进分子重要基地。这为中共组织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员保障。安源大罢工是中共自身成长壮大的重要契机,中共对运动的组织极大地锻炼了自己队伍。

安源大罢工能够载入史册,中共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在安源路矿的革命动员中,李立三采取工人喜闻乐见的多样方式,既尊重精英文化,如辩论、演讲、艺术展览等;也注意改造传统文化,如戏曲、歌曲。这体现了李立三比较独特的文化视野与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显然,在李立三的革命动员观中,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工作需要,在革命年代,必须充分挖掘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这既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一脉相承,也显示文化对政治的凝聚力作用。关键时刻,这种凝聚力为政治斗争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李立三革命动员模式在安源路矿罢工中的胜利,使中共注意到革命动员的强大效力,这为组织工人罢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从此以后,通过以文化为载体,对群众实施教化,使之在革命年代释放巨大的社会潜能,迅速将社会财富转化为政治斗争能力,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运用娴熟的动员方法之一。安源罢工之后,在中共举行的武汉地区、上海地区工人罢工政潮中,都可以看到李立三革命动员观的回响。

[1]李立三.留法偶咏[C]//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立三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8.

[2]任剑涛.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38.

[3]李思慎,刘之昆.李立三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工人读本(第一册)[C]//长沙市革命纪念地办公室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社,1980:457-477.

[5]石.共党在安之教育概况[C]//长沙市革命纪念地办公室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李立三.看了燎原之后[C]//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立三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342.

[7]于建嵘,[美]裴宜理.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传统——于建嵘、裴宜理对谈[N].南方周末,2011-6-21.

[8][美]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1-27.

[9]萍乡矿委宣传部.红色安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59:149-150.

猜你喜欢

李立三安源动员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