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视域下“恶搞英雄”现象的意识形态解读
2015-04-02闫翠娟平章起
闫翠娟,平章起
(1.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 300222,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符号互动视域下“恶搞英雄”现象的意识形态解读
闫翠娟1.2,平章起2
(1.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222,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英雄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符号体系,是统治精英、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社会整合、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恶搞英雄”本质上是某些青年亚文化受到激进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现代犬儒主义的方式,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一种互动博弈形式。这种文化现象承载着鲜明的政治意蕴,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名副其实的“恶文化”。终止恶搞英雄之歪风,应从根源上对英雄进行与时俱进的重塑,即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精英主义与草根主义相结合,实现从政治符号的价值认同到弘扬时代精神的转变和从完美主义的简单构造到现实主义的综合构造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反思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共生。
符号学;恶搞英雄;青年亚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互动
英雄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符号体系,恶搞英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和颠覆。基于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以恶搞英雄为切入点,探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雄: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符号体系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文武茂异之人方为英雄。”这是刘邵在《人物志·英雄篇》中对英雄概念所做的最早阐释。而《现代汉语词典》把英雄界定为“非凡出众的人物”,意指那些在思想、意志、见解、才能方面超出普通人,其行动对所处群体或社会产生显著影响的人。
英雄之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一是作为“现实的人”对其所处群体或社会产生的现实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二是作为“抽象的符号体系”产生的象征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作为现实的人,英雄所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而作为抽象符号体系存在的英雄,往往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其价值的无限延伸。
在符号互动论看来,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英雄便是这样一种符号体系,作为抽象符号体系的英雄,不再被视为具象化、个性化的现实存在,而被视为由善良、勇敢、正义、忠诚等抽象要素组成的意义集合体。它既是人们互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系人际互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
然而,英雄作为一种抽象符号体系,并非是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多方主体、多种意识形态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博弈、建构而成的,博弈中获胜主体上升为掌握国家机器的合法领导者,其拥有的意识形态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正如格林所说“谁塑造了对标签的公共理解,谁就塑造了政治文本的性质。政治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塑造对关键词汇的公认意义而战的历史。”[1]因而,英雄是掌握国家机器的政治精英塑造的一种政治符号,“在政治符号的熏染下,个人获得了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和政治行为的动力的认识。符号把个人同更大的政治秩序联系起来,使不同人的不同动机同步化,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2]
借助英雄这一政治符号,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由政治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阶层的扩散,建立起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的集体认同,从而实现了权力关系的合法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民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3]。
因此,英雄这一抽象符号体系是统治精英、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社会整合、维护自身政治合法性及文化合法性的重要工具,其本身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
二、恶搞英雄:差异意识形态间的符号互动
恶搞虽非新事物,但其借助网络传播的新渠道,演变为一种声势浩大的文化现象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按照恶搞对象的不同,恶搞行为大致包括三类:自我嘲讽、拿朋友开涮和对经典名著、名剧、名曲开涮[4]。前两类纯属初级群体内部的自娱自乐,第三类则超越了初级群体的范围,表征了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互动形态。恶搞英雄应属于第三类。由于网络的使用者和恶搞参与者主要是青年人,因此,恶搞行为具有显著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恶搞英雄本质上就是某些青年亚文化受到某些社会思潮、反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成年主导文化两种意识形态间的一种互动博弈的形式。
在“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形成的群体边界相对封闭,成年社会与青年群体分割明显,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多局限于青年群体内部,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次,知识流从长辈到后辈的代际传播是“前”网络时代知识习得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文化的差序格局中年龄是最具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后辈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成年人所制定的规则、习俗里,成年社会的知识、规范、逻辑作为一种经验的、传统的力量,强势左右着青年群体的思想走向。再次,通过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过程,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场域,成年社会将其道德取向、政治主张传递给青年群体。因此,在“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是成年主导文化的附属品和衍生物,在力量态势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亚”文化、“支流”文化、“弱势”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成年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支配的关系。
而网络的产生,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成年主导文化的力量态势,使青年亚文化改变“亚地位”,进而与成年主导文化发生互动并对其产生影响成为可能。首先,网络的无界性打破了群体间的牢固壁垒,使每一个群体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变得畅通无阻;其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体系相对保守陈旧的年长者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较青年人要弱;第三,网络虚拟世界不断出现的新事物使对外界反应敏感的青年群体在大数据时代更占据优势。因此,以年龄为决定因素的文化差距格局被打破,知识流不仅由年长者流向年轻者,也可以由年轻者流向年长者。在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以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参与到对生活情境的构建,他们重新定义自我,更新自我意识,并重建与成年社会的关系。因此,网络既为青年亚文化与成年主导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支持,也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提供了平台。
以网络为互动空间,以英雄为互动符号,以恶搞为互动方式,某些青年亚文化以现代犬儒主义方式,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叙事方式的差异性互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手法以宏大、深度、严肃、理性为特点,而青年亚文化的叙事手法则以个性化、平面化、活泼、感性为特色。正如有学者在评论网络恶搞红色经典时所说,网络恶搞红色经典以“无厘头”的方式,借用诸多后现代的手法,撕裂原作中的能指和所指,瓦解其中所蕴涵的深度模式,制造强烈的反讽效果,在恶搞的语境中反叛现实[5]。二是道德观、政治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差异性互动。英雄的符号意义由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其中包含了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道德取向、政治取向、价值取向,并以此实现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发展。而一些青年亚文化群体不完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所建构的英雄形象,他们用后现代手法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建构的英雄符号及其承载的意义,转而建构更具“人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青年亚文化以恶搞英雄为切入点,以期寻求与成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平等互动,单纯从文化进化论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它以娱乐为“表”,以影射现实为“里”,戏说英雄歪曲历史,冲击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政治合法性,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理性进行怀疑,直抵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底线。这种恶搞行为已不仅仅是风格表演式的自娱自乐,而是完全冲出了娱乐的范畴边界,承载着鲜明的政治意蕴,它以一种狰狞的面目和一种完全“恶”的姿态,堂而皇之地站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重塑英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建构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的形成并非抽象或概括的结果,而是生物的、社会的和个人历程的结合产物。”即事物的意义是人在社会互动中赋予并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改变。任何符号都有其存在和运作的空间,洛特曼将它称为“符号域”。英雄的符号意义亦应随着运作空间和互动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恶搞英雄这一亚文化现象的产生,固然与青年群体的结构特征不无关系,同时却也与英雄这一符号体系的自身构造与发展密不可分,即英雄符号的内涵及其承载的象征意义无法适应改变的情景并引起人们的情感认同,其象征意义被肢解、曲解和误解。因此,终止恶搞英雄之歪风,就要从根源上对英雄的内涵、价值、意义进行与时俱进地重塑,既要保证对历史英雄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坚守,也要保证对当代英雄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弘扬,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建构。
(一)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英雄是一种历史符号,负有为人们提供历史记忆的社会功能,因此,塑造英雄首先要尊重历史,要紧扣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宏观背景,以英雄为点串联历史事件,还原历史面貌,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虚无主义亵渎革命英雄的所谓“恶搞”。但与此同时,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英雄的形象要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塑造英雄的方式要符合当代人们的接受习惯,恶搞英雄的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对新的时代英雄的呼唤,是对符合时代精神作品缺失的抵抗,是部分青年人灵魂无所寄托的表现。因此,塑造英雄要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抛弃历史性而只重时代性地塑造英雄,会使英雄形象缺乏历史厚度,仅仅成为当下人们消费的一种文化符号。抛弃时代性而重历史性地塑造英雄,则会使英雄形象因“水土不服”而无法获得当下人们的认同,成为一种华丽的、束之高阁的摆设。
(二)坚持精英主义与草根主义相结合
在前网络时代,塑造英雄的唯一主体主要是掌握国家机器的政治精英,他们基于某些革命的理念和审美,确定英雄的标准,划定英雄的范围,并以绝对的威权优势将本集团的理念和审美,通过英雄这一符号辐射至其他群体。而在当代,这种基于精英主义的英雄塑造行为已然受到挑战。网络、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英雄符码的创制与传播过程。在开放、即时、互动的网络媒介中,英雄符码呈现出高速流变的状态,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纷纷投入到英雄符码的创制与传播中,使得英雄符码的内涵充满张力,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英雄符码的霸权地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恶搞英雄,是KUSO族对政治精英所塑造英雄的一种“去精英主义”解构。他们以迥异于政治精英的言说方式、传播途径、理念审美,重新界定英雄的内涵,表达了非精英阶层的政治诉求和道德诉求。因此,在当代,英雄要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就需要在英雄的塑造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则,尊重和融合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二者的张力运动中建构英雄的价值内涵。
(三)实现从政治符号的价值认同到弘扬时代精神的转变
在阶级社会,英雄是统治集团所构造的符号体系,其根本价值在于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合理性和凝聚民族精神,因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当代中国,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建设的中心,时代英雄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价值符号。这就要求,英雄作为政治符号价值认同的功能和规制人民行为的功能应该淡化,其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改革、创新等时代精神的功能应该凸显。重塑后的英雄虽然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应由现在的显性关联转变为隐性关联,从而弥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代沟。
(四)实现从完美主义的简单构造到现实主义的综合构造的转变
英雄之所以被恶搞,也与英雄的传统塑造方式有关。为了突出英雄的高大全,塑造者有选择地撷取英雄作为完整的人的某些侧面,组合放大后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种手法塑造出的英雄是理想主义的完美化身,它远离了人的真实,游离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经验之外,始终以教化的姿态俯视着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方式塑造出的“单向度”的英雄因为缺乏真实性,越来越难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引发诸如恶搞英雄这样的另类文化现象。因此,重塑英雄就要最大限度地还原英雄的真实性,呈现英雄作为完整的、生动的人的多面性,这样既增加了英雄形象的亲和力,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对英雄的无端猜测和随意杜撰。
四、良性互动: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和谐共生
社会学家杰瑞·卡隆在他的专著《符号互动论:介绍、阐释与互动》中指出,社会实体的发展通过可操作的符号互动来实现,当互动产生分层时,就会相应出现各阶层自己的文化个性及不同的规则。若不同阶层的人群没有良性沟通,就没有彼此的相互理解与认知[6]。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互动机制,致使彼此之间缺乏理解,已经产生的隔阂与偏见也无法消除。恶搞英雄这一极端现象就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表现和产物。
首先,在某些领域内,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是两种迥异的文化形态,使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充分的文化基础。近年来,青年亚文化群体受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刻意与父辈文化划清界限,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反面参照系,建构我群体的文化特性,显示其存在价值。在表现形式上,他们憎恶和抛弃了父辈文化中严肃、认真、内敛的特性,转而建构以调侃、反讽、畸趣、解构、颠覆为特性的文化形态。在表达内容上,与父辈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不同,青年亚文化崇尚个性自由,感官快乐是青年亚文化的直接追求。在青年亚文化的眼里,主流意识形态是刻板的、陈旧的。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视野中,青年亚文化则是叛逆的、庸俗的。两种文化在旨趣、追求上的差异,成为他们建立良性互动的重要障碍。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它们的依赖、依存关系,使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长期沉迷于自己的威权地位,低估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和青年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代际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要么把青年亚文化当作可有可无的文化形态视而不见,要么把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文化进行同化,要么把青年亚文化定性为“反文化”进行压制,很少将青年亚文化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尽管时刻标榜自己与父辈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它却忽略了自己正是从父辈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事实,他们对父辈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并与其决裂,实际上是用父辈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来推翻父辈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因为双方对彼此关系的忽视与误解,导致了二者良性互动无法展开。
而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应从两个层面着手:
第一,科学评价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在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与价值。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强自我建构,更好地体现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先进性,增强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加强其对各种青年亚文化的引领。在确保其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合理放低姿态,增强自身的包容性,用软策略引领青年群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念、价值,用合作的心态而非改造的心态与青年亚文化实现和平共处。即要改变以往的“同化型互动”策略,转而建立“统合型互动”态势。同时,主流意识形态还要充分认识到青年群体在网络时代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反哺提升其在社会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为青年群体参与知识建构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汲取青年亚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进入主流意识形态,降低青年亚文化的破坏性,增强青年亚文化的建设性。
第二,建立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换机制。从目前来看,主流意识形态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阵地,通过单向的信息发布将自己的理念价值传递给广大受众。而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则以网络新媒体为主阵地,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信息的生成过程。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要求两种文化形态在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相互借鉴。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青年亚文化则要在传统媒体上发出更强劲的声音。在表达内容上,主流意识形态在传达道德崇高的同时,亦应更加关注生活本真,而青年亚文化在追求感官娱乐的同时,则应更多关注社会责任;在表达方式上,主流意识形态既要保持理性、严谨、权威的风格,也要注入感性、活泼、亲切的元素;而青年亚文化应改变其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划清界限的心理倾向,既要保持其独特风格,也要适度打磨其锐利棱角,以更为理性和温和的方式显示其存在价值。
总之,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应该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区间内,向着对方的方向做倾斜运动,彼此借鉴,实现良性互动和融合共生的理想状态。
[1]David Green,Shaping Political Consciousness: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in America from McKinley to Reagan[M].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277.
[2]许静.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4,(1).123-130.
[3][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82.
[4]詹珊.论恶搞行为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生存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55-161.
[5]童建军,刘光斌.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及其批评[J].当代青年研究,2007,(6):15-21.
[6]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3):13-18.
【责任编辑:来小乔】
Ideological Analysis of"Hero Spoof"Phenomenon from Symbolic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YAN Cui-juan1,2,PING Zhang-qi2
((1.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300222;2.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
Hero is an ideological symbol system people form in social interaction.It 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the ruling elites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o achiev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cy.Hero spoof is essentially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ome youth subcultures influenced by radical social thought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way of modern cynicism.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carries obv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national ideological security;it is a truly“evil culture”.In order to terminate the unhealthy trend of hero spoof at the source,we need redefine heroes and make them keep in pace with the time,namely,we should insist on the conception that heroes are great people historically memorable and currently honorable whether they are social elites or grassroots.In this way we seek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value recognition of political symbols to promotion of spirit of the times,and from the simple structure of perfectionism to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 of realism.And we sh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outh subculture and the main stream ideology,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ubcultures with the mainstream socialist ideology,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semeiology;hero spoof;youth subculture;the mainstream ideology;interaction
G 122
A
1000-260X(2015)05-0032-05
2015-07-20
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研究——以大学生‘吐槽'现象为切入点”(2015LX020)
闫翠娟,天津科技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平章起,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