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以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为例
2015-04-02聂爱文
聂爱文,李 楠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以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为例
聂爱文,李楠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达斡尔族是1763年由东北西迁至新疆进行戍边的达斡尔族的后裔,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传统工艺是记录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它是无可替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应保护并传承下去。虽然政府与民间已经意识到保护民族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并为此作了很多努力,但是保护与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民族传统工艺都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甚至有一些已经失传。其保护和传承不是一个部门或文化组织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本民族民众的参与非常重要。文化自觉在传承和发展中是基础,只有相关政府部门、民间各组织与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使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传承;保护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1130.1231.016.html
达斡尔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于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民族文字,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基本是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现代化的冲击及老艺人年事渐高、相继过世,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危险。
近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族传统工艺也得到了更多关注,但是在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方面却相对薄弱。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法,对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使人们对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传统工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思考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路径和特定社会情境中的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方式,为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一、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与新疆。新疆达斡尔族是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西迁至此进行戍边的达斡尔族官兵的后裔,现在主要聚居在全疆唯一的达斡尔民族乡——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根据当地边防派出所2013年相关统计,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总人口10 143人,由汉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回族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达斡尔族1 409人,占13.89%,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乡共有20个行政村,考虑到调研距离和达斡尔族人口集中居住等因素,课题组主要调查的是该乡东面和西面的上阿西尔村和赤汉格尔村,两村距离乡政府不足两公里。达斡尔族曾信仰萨满教,当地“祭斡包”的习俗由此而来。每年的6月8日是当地达斡尔族的盛大节日——“沃其贝节”(祭斡包)①每年的6月8日为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沃其贝节”。该节日已于2007年4月12日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0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天,达斡尔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另有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项目。新疆塔城阿西尔乡的达斡尔族居于多民族社会环境中,不反对与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是有本民族语言,由于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与相互通婚等原因,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一般都能掌握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达斡尔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传统工艺独具特色。
二、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指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和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1]。
通过实地考察及与当地村民的访谈,我们发现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主要包括服饰、刺绣、剪纸、雕刻、民居、交通工具及乐器等,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传统工艺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民族标识性符号。目前,达斡尔族传统工艺面临以下四种情况:
(一)成为记忆的民族传统工艺
这主要是指剪纸和民族乐器。
达斡尔族传统剪纸的内容主要是人物、十二生肖、动植物、山水风景等。其用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装饰房间;二是作为女孩玩具,这种“哈尼卡纸偶”,是由剪纸拼贴而成的人形纸偶,曾是达斡尔族小女孩用来玩“过家家”必不可少的玩具;三是葬俗中使用,尤其是达斡尔族老人去世后,家人会在他的寿材内壁左右两侧分别贴上用银箔纸剪成的月亮与用金箔纸剪成的太阳。目前,剪纸装饰房间的实用审美功能已经消失,“哈尼卡纸偶”得在当地的民俗馆中才可以见到。而会剪纸技艺的人几乎没有,后经多方打听,只有当地一位90岁的福民老人,住在上阿西尔村,我们去她家作了访谈。她说:“关于剪纸,这里以前也有‘哈尼卡纸偶’,但是现在没有了。我小时候就会做哈尼卡,它是小时候的玩具,做时不画眼睛和鼻子,身上是红的、绿的纸,头上是黑的纸,脸是白的纸。我给两个女儿做的时候,画了头发、眼睛、鼻子、嘴、手和腿,和现在布娃娃一样,这样她们玩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
达斡尔族传统乐器是指“木库莲”,又叫“口弦琴”,由钢片制作而成,演奏时将口弦琴的末端放入口中含住,左手握住口弦琴的一端,然后用右手弹拨钢条,使其振动发声。“木库莲”演奏的声音与鸟鸣声相似,十分婉转悠扬。我们在当地的民俗馆中见到了“木库莲”,而访谈上阿西尔村与赤汉格尔村包括儿童、年轻人与老年人三个年龄段在内的11位达斡尔族村民时,他们都说未见过这种乐器。个别人家收藏此乐器,但其娱乐功能已经消失。
(二)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
通过调查显示,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中刺绣和雕刻最具民族特色,但现在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以刺绣来说,以前主要用于服装、围裙、鞋面、鞋垫、门帘、窗帘、桌布、电视机布罩、床裙、枕套、被蒙子①遮住垛起来的被子的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布料。、称达孜②达斡尔族老人去世时寿材内的一种长方形白色布袋,上面绣有花朵图案。等。图案丰富,多为动植物,如金鱼、蝴蝶、孔雀、牡丹花、牵牛花、菊花等。刺绣使用的针法主要是平绣和绒绣③当地称之为“剟花”。,除手工刺绣外,在缝纫机流行的年代还使用缝纫机剟花。传统刺绣曾是达斡尔族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女子在出嫁之前,都会学习刺绣,出嫁时嫁妆中就包括一个装有各种绣品的箱子,男方家会根据绣品的种类及质量对新娘的刺绣手艺进行评价,刺绣手艺的好坏也会影响男方家对新娘本人的看法及新娘在婆家的地位。通过在赤汉格尔村的调查,课题组发现,这里多数年轻人不会传统刺绣,她们喜欢“十字绣”。一些老年人因视力等原因已经不再刺绣。刺绣使用的范围也在缩小,只在儿童服饰、枕套、称达孜上可见传统刺绣。
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的雕刻主要是木刻。木刻品有摇篮④由一整块柳木挖制而成,上面装饰有兽骨、硬币等,并且绑有绳子,可以悬挂在屋顶之上。、折叠式板凳⑤由一整块木头扣制而成,以不用一钉一铆便可完成制作而著称,可作为凳子、枕头与书架。、捣窝子⑥是一个中间被挖空的近似圆柱形的木制品,可以用来捣米(即先把米去皮,然后将米打湿,待米半干后放入其中用棒子捣)。、炕桌、木制餐具、木盆⑦由柳木挖制而成,有大小之分,大木盆可以用来和面、剁饺子馅等,小木盆可以用来吃饭、喝茶,十分方便。等,其中折叠式板凳2008年成功申报为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尔乡上阿西尔村的鄂富常老人依然保持着对木刻的钟爱。据老人家讲,年轻人中无一人进行民族传统雕刻,传统雕刻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目前村民知道的木刻品主要有四个,即折叠式小板凳、摇篮、木盆和捣窝子,但只有个别达斡尔族人家仍在使用摇篮与木盆。
以上两种传统工艺因社会变迁和实用功能消失,致使其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有一些传统工艺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三)日益复兴的民族传统工艺
我们知道,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符号。达斡尔族传统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男士服饰主要由长袍、腰带、长靴构成。长袍颜色以蓝色为主,样式一般为圆形短立领,宽袖口,长袍下摆两边开衩。腰带颜色有黄色和蓝色等,穿着长袍时腰带系于腰上,末端分别垂于腰的两侧。腰带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装饰、收束腰身;二是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时使用。长靴是达斡尔族男士传统服饰构成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达斡尔族男士在穿着本民族服饰时,多穿皮鞋,并戴礼帽。除此之外,男士服饰还有另一种样式——骑马服。这种衣服款式较短,并且下摆除左右两边开衩之外,前后也有开衩。
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女士服饰的款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长袍,多为中老年女性穿着,造型与旗袍相似,但是要比旗袍宽松,无腰带,服饰的颜色多为红色、粉红色、玫红色等;二是与长袖连衣裙相似的款式,由裙子、腰带与头饰三部分组成,颜色多为玫红色和黄色等鲜艳颜色,多为未婚的达斡尔族姑娘穿着;第三种是新娘服,颜色多为喜庆鲜艳的红色,由头饰、长袖上衣与裙子构成。前两种款式上衣衣领都为短立领,第三种多为篷领立领。
由于迁徙至新疆而与东北达斡尔族同胞中断联系,以及新疆多民族文化交融等原因,达斡尔族传统服饰曾一度衰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疆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呈现出复兴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订做本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老人订做,年轻人也纷纷订做,他们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沃其贝节”、春节、婚礼、生日等重要的节日、纪念庆典场合穿着。据当地村民讲,2007年4月12日“沃其贝节”①是达斡尔语“祭斡包”的意思。“沃其贝节”也称“斡包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时起,穿本民族服饰的人就不断增加。这跟本民族认同感增强有关系,穿民族服饰强调了具有民族显性符号的文化特质,并成为同周围其他少数民族加以区别的文化边界。
(四)与时俱进的民族传统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地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表现在民居和交通工具上。
传统达斡尔族民居坐北朝南,一般由三间房组成,中间是主房,东、西两面分别是厨房和用来盛放粮食的库房。主房中有三面炕,分别是老人居住的南炕、儿女居住的北炕与留给客人居住的西炕,但是尊贵的客人会同达斡尔族家中老人一起在南炕居住。南北两炕上会放置用来收纳被子与褥子的柜子和用于在炕上吃饭的炕桌,西炕上面则没有任何摆设。屋内墙上设置有用于供奉祖神和娘娘神的两个神龛。主房与厨房之间有门相连通,厨房中建有南北两个灶台,用来做饭和给炕加热。厨房中放有用来盛放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厨房物品的架子。此外,厨房中还会安装一扇通向外面的门。房屋外的院子内通常会搭建棚子或圈,用来饲养家畜和家禽。20世纪30年代,达斡尔族吸收周围其他民族冬季取暖的方法,在房屋内搭建火墙。80年代之后,达斡尔族房屋建筑由之前的土搭墙转为砖墙,主房的炕上不再摆放炕桌与柜子,墙上也不再设置供奉祖神与娘娘神神龛。房屋之中除了搭建炕之外,还会在另一个屋内放置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暖气取暖。
达斡尔族传统交通工具是达斡尔车,因为车轮很大,又被称为“大轮车”,主要由木材制成。达斡尔车在使用时需要套在牛、马身上,主要用于运输物品,也可以供人乘坐。当地达斡尔族村民回忆到,他们的祖辈们就是骑马或乘坐达斡尔车从东北老家来到新疆的。现在当地人出行工具多样化,既有部分人家购置的私家车,也有普遍使用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在运输草料、麦垛时,人们最常用的是被当地人称为“草夹子”的一种拖拉机。
以上可以看出,不同传统工艺在新疆达斡尔族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民间传统工艺是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达斡尔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当今,在政府倡导发挥文化优势的政策下和民族成员民族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工艺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搞清楚传统工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才能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全方位地、多层次地思考民族工艺的传承路径。
三、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变迁原因
(一)地理环境变迁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新疆达斡尔族从东北迁徙至新疆进行戍边的历史背景,使其长期与东北达斡尔族同胞中断了联系,加之地理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传统工艺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失去了根,这导致像雕刻类的工艺逐渐消失。文化空间的转移和改变必然会给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影响。一些传统工艺出现文化创新,如民居不再沿用东北老家房顶苫草的习俗,而是改为苫牛皮毡布,并且屋顶两旁还加建了挡风墙②分别在屋顶两侧垒建的一段矮墙。,这与塔城地处风区的环境不无关系;在生产方式由渔猎转为农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其物质文化多有变化,这导致同显性文化相关的工艺失去存在的基础,一些新的适应新疆地理环境的文化形式不断产生。
(二)多民族杂居的居住环境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新疆塔城阿西尔乡人口由多民族组成,多民族杂居的居住环境也影响着当地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变迁。各民族之间长期交流往来,彼此吸收借鉴,取长补短,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发生了交融的现象。例如:达斡尔族家中墙上也挂有壁毯,这一装饰习惯源于哈萨克族;住房内搭建火墙取暖的方法源于周围汉民族;六七十岁的老年妇女平时喜欢包头巾、穿长布裙,这一穿衣风格类似于哈萨克族老年妇女的穿衣风格。
(三)现代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与过去相比,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人们不必通过亲手制作就能获得所需要的物品,方便快捷的购物代替了费时费力的手工劳作。例如,逢年过节人们不必再需要自己剪纸来装饰房屋,商店里就有各种各样或简或繁的漂亮剪纸;乐器店之中国内外现代与传统乐器多样性的选择,使人们不必再局限于本民族的乐器;人们也不必再自己雕刻摇篮、板凳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商场中各式百货一应俱全;随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不断推陈出新,达斡尔车也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
(四)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改变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使一些民族传统工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有限,人们对其的需求逐渐减少,民族传统工艺载体的消失必然会使民族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例如,随着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人们早已告别过去白天劳作、晚上聚在一起演奏传统乐器载歌载舞的较单一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乐器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原因之一。刺绣在传统服饰与配饰上应用广泛,但是随着人们不再把刺绣手艺作为评价女子的标准以及时装穿着的流行,人们不再缝制传统服饰与配饰,刺绣逐渐濒临失传。而在葬礼中使用带有刺绣的布制称达孜的习俗随着老一辈的相继过世,年轻一代也不再严格遵守,一些人还用纸做的称达孜来代替,上面的刺绣也由纸剪贴出的简单图案代替。
此外,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受到特殊时期“破四旧”的影响,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曾一度中止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穿着。但是近年来,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的背景下,达斡尔族的民族自觉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们又开始恢复本民族传统服饰的穿着。此外,当地达斡尔族精英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目前当地达斡尔族精英已经组建了“达斡尔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学会”,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功申报“沃其贝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文化整体处于逐渐重视和重新恢复的过程中。
四、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对策
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工艺,当地政府与民间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新疆达斡尔族人非常重视与东北达斡尔族同胞的文化交流,近年来两地之间互动频繁、相互学习,这对新疆塔城地区包括民族传统工艺在内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996年成立的“达斡尔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学会”,组织了大量达斡尔文化传承培训班,如达斡尔语学习班,达斡尔舞蹈、歌曲培训班等。但是,这些措施在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上还远远不够。为了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体现新疆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独特型、地域性和变迁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由于地理环境变迁而引起的民族传统工艺的改变,应顺势而为,不可强行干涉进行恢复。例如,民居的更新与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可以对此类传统工艺进行博物馆式保存,如将过去民居的模型陈列在博物馆中,供人们了解原来的历史。此外,还可以将当地仍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古老民居保护起来,以供人们参观,使人们对传统民居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针对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不再适应相应日常生活劳作的传统服饰,则可以在保留原有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制与创新。例如,在节日庆典时,人们仍可穿着漂亮的长袍式传统服饰,而在平时人们可以穿着经过改制的时尚而现代的民族短款服饰。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工艺,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应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
(二)对于多民族杂居的居住环境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应鼓励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改正、摒弃其不足的部分。例如,当地达斡尔族家中卧室墙上挂壁毯这一装饰习惯,虽源于哈萨克族,但是却美化了自家的居住环境。而学习周围其他民族在住房内搭建火墙,则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地冬季的严寒。这些都属于其他民族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精华,应予以鼓励学习。民族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吸收借鉴,也能使民族传统工艺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走得更远。
(三)针对因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受到冲击,进而濒临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应做好抢救与合理恢复的工作。对于已经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如剪纸和乐器,可向传承和保护工作进行较好的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同胞学习探讨。对于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如刺绣和雕刻,应及时做好抢救工作,培养相关的传承人,防止相关民族传统工艺陷入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况。例如,在传承方面,除了可以依靠家族传承方式之外,还可以依靠师徒传承与社会传承的方式,如开办相关的学习班、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建立兴趣小组等。民族传统工艺所具有的较高的审美、收藏等价值,是现代机械化量产商品所无法媲美的,因此在抢救与恢复过程中还应注意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并予以发展、提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这样才能使抢救与恢复的民族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与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对于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使民族传统工艺逐渐失去它所依存的载体,进而濒临消失的情况,政府可以积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为民族传统工艺另辟展示平台。例如,随着人们不再把刺绣手艺作为评价女子的标准以及时装穿着的流行,刺绣这一传统工艺濒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此时政府可以举行民族传统刺绣比赛并对优秀者进行表彰,会对刺绣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将绣品商品化,既可以保证刺绣的传承,又可以使刺绣从业者有相应的经济收入。
(五)基于国家政策引导的重要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与研习场所,鼓励包括民族传统工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例如,当地的鄂富常老人非常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自己制作了很多相关雕刻品,但是一些手工艺品原材料价格过于昂贵以及自家展出场地有限是他面对的难题。对此,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作为其继续进行创作的保障。政府还应在其他生产环节、技法改善、市场推广、继承者的培养等方面作出计划,并争取从国家、各级政府及专业协会处得到必要的资助经费。
五、结 语
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它是无可替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应保护并传承下去。虽然政府与民间已经意识到保护民族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并为此作了很多努力,但是保护与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民族传统工艺都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甚至有一些已经失传。民族传统工艺不仅是达斡尔族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体现,也是重要的历史记忆承载者,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应任由其自生自灭,人们应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其保护和传承不是一个部门或文化组织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本民族民众的参与非常重要。文化自觉在传承和发展中是基础,只有相关政府部门、民间各组织与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使新疆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1]包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刍论[J].中国民族,2012,(7):30.
[2]《达斡尔资料集》编辑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达斡尔资料集·第1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3]《达斡尔资料集》编辑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达斡尔资料集·第4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人口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6]阿如娜.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现状的人类学阐释[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7]倪超.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
[8]乌日娜.达斡尔族的剪纸[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
[9]乌日娜.谈达斡尔族民间装饰艺术的作用[J].内蒙古艺术,2001,(1).
[10]吴依桑.达斡尔族的大木轮车[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1).
[11]赵丽娟,王娟.木库莲与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关系[J].民族音乐,2008,(6).
(责任编辑:李平)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 of Daur in Xinjiang:Take Traditional Crafts of Daur in Tacheng Axier Nationality Township as an Example
NIE Ai-wen,LI Nan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Daur who inhabit in Tacheng are posterity of Daur nationality that moved here from Northeast China for protecting the border in 1763.The culture of Daur is rich and colorful,its traditional craft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to recor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aur.Daur lived in Asir Tacheng Township of Xinjiang has a rich traditional process.It is irreplaceabl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andinherited.Althoughthegovernmentandcivilsocietyhaverealizedtheimportanceofprotecting traditional crafts and made a lot of effort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s not optimistic.Many traditional crafts lacks inheritors and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what is worse,some have been los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annot be solved by a department or cultural organization.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of Daur.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is the foundation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Unless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work together,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Xinjiang Daur traditional crafts will not have a brighter future.
daur;traditional crafts;inheritance;protection
K892.24
A
1671-0304(2015)06-0076-06
2015-03-20[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2:3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牧民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研究”(14BMZ083);新疆教育厅项目“转型期牧民经济社会现状调查与研究”(040112C02)。
聂爱文(1969-),女,新疆五家渠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人类学与社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