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5-04-02黄书芳
黄书芳
(南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黄书芳
(南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在我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背景下,市场对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培养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不仅符合未来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也对提升转型时期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市场导向;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国内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近年来几乎每年的毕业季,都会出现“就业难”、“大学生过剩”等问题。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4.5%,就业人数为3460万。2014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而各地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众多企业却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只有那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众所周知,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体系、 国民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培养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艺术专业人才成为多数院校的重要使命。
一、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市场需求
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是指以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等为专业的学生。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数在高等院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市场调查显示,企业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较为满意,但对艺术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不是特别满意。72%以上的企业比较看重应聘人员的英语技能,比如是否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等。56%的企业表示比较注重员工的英语能力。37%的企业希望员工能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甚至有企业表示如果艺术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较强,对其专业能力则不做过高要求,因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国际发展能力和对国际潮流和趋势的鉴赏能力。
二、艺术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对艺术类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普遍处于“以打语言基础和一般语言技能培养”的通用英语教学阶段,忽略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形成体系(基础英语阶段、应用提高阶段和专业教学阶段)中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能力培养。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原则和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以及“不同层次”或“不同起点”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需要。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热情也倍受打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设置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虽然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依然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的需求。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一定英语知识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深造机会。因此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了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愿望。
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
(一)改革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艺术类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EGP阶段,是以打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的通用英语EGP,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此阶段旨在一定程度上修补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英语基础上的先天不足。这一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是提高他们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与能力,以便能够较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师应注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并开展学习策略方面的培训。经过此阶段,学生应具备在学习中用英语进行简短对话的能力,同时能就一些日常话题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 EAP阶段,是以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的的学术用途英语EAP,在大二的两个学期进行。此阶段在巩固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专业英语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做适当准备。把语言学习同学习者的兴趣、学业目标和职业需求等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使学习的新信息归类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在此阶段,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将融合到主题教学中。主题或话题可以依据兴趣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通过协商的方式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开展一系列涉及各项语言技能与实践的语言活动,如收集、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材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就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等。通过主题教学,学生可以获取相关知识或常识,学得、习得一些专业词汇名词术语及相关知识。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学习者在运用中提高各项基本的语言能力。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既可强化对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巩固及应用,又可提高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 ESP阶段,是专门用途英语ESP,发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此阶段帮助学生为将来的职业需求做准备,培养他们通过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需指出的是,此阶段课程设计原则的制订及其语言任务的编排应围绕所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可以选用自编或改编的教材或原版教材。英语教师可以布置与专业相关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内容可以从课堂教学层面逐步走向课堂外的现实世界。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主要是学术性,为以后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第二阶段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第三阶段主要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
(二) 活跃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信心是决定学习者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告诉学生,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他们的英语一样可以很棒。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堂学习和课下的自主学习,艺术类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将英语学得同其它专业学生一样好。另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教学内容都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或具备人文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多种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复述故事等等, 即使在讲述语言点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竞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明显,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结合其专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讨论艺术类专业某些普遍的知识概念, 引入一些专业方面的词语, 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
再次,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教学互动。在新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成为了课上的“导演”和课下的“指挥者”。互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及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各种互动中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缩短心理距离,要有互动的欲望,教师不应该使学生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促学者、合作者与监督者,教师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要创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英语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良好教学环境。
(三) 加大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份额
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教、学双方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比例为1:3,而学生在课后更是花费大量时间用于专业实践。因此英语教学也要加大实践课的份量。从课堂上学生唱“主角”到广泛开办第二课堂,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学生企业实践等,无不需要学校管理层的配合与支持。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大学英语部开展的英语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对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优化艺术学生的课程体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密切跟踪科技的步伐,将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1]贺书平.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应国丽.艺术类英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5]张琳君.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l).
[6]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2014-03-21
南阳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类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NIT2014TSJG-01)。
黄书芳(1980-),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教学法。
H31
A
1008—3340(2015)04—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