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特色
2015-04-02夏文斌
夏文斌
大学的特色
夏文斌
大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年少时便才华横溢,曾在上海的《东方杂志》连载《究元决疑论》。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特别爱才,发现这样一位国学深厚的年轻人后,赶紧与他见面,并邀请他来北大工作。但此时一个难题出现了,24岁的梁漱溟是自学成才,没上过大学,而对于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学来说,让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来北大教书,无疑会受到许多质疑。但蔡元培先生看准了梁漱溟的才学,毅然决然地聘请他为北京大学讲师。而梁先生到北大后,果然不负蔡元培校长的希望,教学研究工作非常出色,如此也成就了蔡元培先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佳话。
细细回味这段用人佳话,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一所学校要想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世界,必须要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是这所学校的底蕴、这所学校的精气神、这所学校的真正实力所在。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办学理念中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涵养,也大大平复了许多纠葛。针对一些想当官的人欲在学校“显山露水”,他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仪式上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014年“五四”这一天,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如何才能办出大学特色,这是当下大学人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要办出特色,当然首先须向世界一流的学科学术前沿奋进。不过我们要清楚,办出大学的中国特色,绝不是简单地拒绝世界科学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是要否定人类已经创造出并已经被证明的知识财富。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学习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丰富发展,这仍然是中国大学的重要任务。
要办出特色,大学必须不断强化中国优秀传统的底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传统教育价值理念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立德、立功、立言”,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所有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育人理念上。中国文化中重视人格的全面培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和而不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加以消化和丰富。
要办出特色,大学就必须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这种精神理念,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这所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并且得到一代代人的高度认同的。这是一种办学共识所在,一种创造活力、一种凝聚力所在。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除了它有着鲜明的学术传统外,还有鲜明的革命历史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基地,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北京大学,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来看,北京大学未必是最好的,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一流大学如北大这样,与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发展如此紧密相连。
要办出特色,大学就必须理性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当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对于北大、清华这类大学而言,其目标是如何结合中国需求,瞄准世界前沿科学研究问题,冲向世界一流。但对于大部分地方性大学而言,却面临着如何培养出更多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人才,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近年来,石河子大学紧紧围绕新疆兵团的发展目标,在节水灌溉、棉花生产与经营、屯垦戍边与长治久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发展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很显然,对于每所大学来说,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其在某一学科或在人才培养方面会各有长处,而这些长处又都是本地所急需的,围绕这样的主题需求发力,长期积淀,必然会形成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又正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要办出特色,还必须围绕目标,矢志不渝地走下去。现代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竞争的态势下,我们看到,有些大学将目光紧盯市场和就业率,不断变换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方向,看起来好象是加大改革力度,实际上是缺乏自信和定力的表现。当然,我们必须关注大学与现实的关系,要从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大格局中来调整办学目标和定位,但这种调整绝不是“翻烧饼”,更不是朝令夕改,而是建立在对学校历史和现实变化深刻内在联系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科学严谨的变革。
当今时代,大学之道面临着变与不变,而无论是变还是不变,都要围绕着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影响力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