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嵌入型”工业园区规划方法研究——以宜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
2015-04-02王宇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王宇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商大伟 (湖北省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荆州434000)
当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规模性发展带来了大批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规划师也必须考虑如何因地制宜,用一种合理的规划方式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鄂西北丘陵地区,紧邻长江,土地供需矛盾是宜都市高速发展中所不能规避的问题。作为山地丘陵城市,受其自然条件的影响,相比湖北省其他平原城市,土地开发难度相对较大,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土地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 “瓶颈”。为工业园区未来发展寻找腾挪空间则成为保证工业后劲、实现城市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当前,沿江用地已基本开发或规划,必须从城市内部寻找可开发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正是宜都市政府针对产业园区建设从“沿江战略”向 “内部挖潜”的积极尝试。从城市整体园区建设来看,该园区用地选址位于陆城主城区和枝城城市副中心的中间位置,东侧是已经开发的沿江工业园区,是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该区域以低丘缓坡地为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是土地空间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也将为宜都市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合理思路。
“生态嵌入型”规划模式强调城市建设用地与环境的融合,是适合丘陵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模式之一,本研究以宜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探讨了此类型规划设计的合理思路和科学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宜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范围13.65km2,属山地丘陵地貌,基地地势整体北高南低,高程最低为西南处的47m,最高为中部的168m,中间大部分山体高程在70~120m 之间,落差约50m。基地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位于华北断块和华南断块交汇部位,地质为红砂岩,不适宜农业种植。农业以山林地为主,部分低地为农田。
规划区域主要涉及到1个街办、2个乡镇和1个良种场所辖的共计7个村,约2000户。现状建设用地306.52hm2,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22.46%,非建设用地为1058.12hm2,以耕地、丘陵、水域、推平未建用地等为主。现状建设用地中,以居住用地为主,共250.40hm2,占建设用地的89.92%;工业用地2.15hm2,占0.74%,主要沿宜华一级路沿线分布。
基地外围东侧现有楼子河220kV 变电站和十里铺220kV 变电站,造成大量高压线穿过规划区域,其中包括500kV 高压线1条,220kV 电力线4条,110kV 电力线6条,35kV 电力线若干条,走向不一。
2 规划思路
2.1 符合工业梯田建设要求
符合 “开发山地,少占良田”的工业梯田建设要求,秉承土地集约利用的总思路,减少工业园区开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 因地就势,控制开发成本
研读现状特点,以最经济的开发成本打造最合理的工业园区:一方面利用高压走廊形成道路骨架,增加工业园实际可利用面积;另一方面结合地形地貌和高程分布,通过多轮的土方核算,核算各地块合理高程。
2.3 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突出生态特色
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突出生态城市特色,创建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园区内部改善传统产业园的大尺度、单调的景观风貌,整体提升园区的形象与品味,展现生态型产业园魅力。园区南部外围预留生态廊道,保证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大格局。
2.4 着眼全局,注重衔接,协调发展
从城市发展的全局着眼,注重与周边地区建设的功能、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衔接,促进园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架构合理道路网络系统,解决区内交通需求,通畅区外联系通道。
3 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更大区域空间分析后的用地抉择
用地选址是丘陵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好的选址方案能够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开发成本。本次规划将选址范围放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研究范围达22.3km2,通过对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工程造价、拆迁还建等各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拟定西至规划铁路,东至工业园陆城沿江段,北抵陆城城市规划区,南至白水河河道为园区规划范围,面积13.65km2。
3.2 基于GIS技术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土地的精细利用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用地地处鄂西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多变,地形条件复杂,整体成片开发难度较大,必须基于对高程分布、坡度、坡向等各个用地条件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选择适合开发用地。本规划通过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对基地高程、坡度、坡向等进行了用地适宜性评价 (图1),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而充分的依据。
3.3 基于多方案比较的用地布局
丘陵地区的规划模式有 “台地开发型”和 “生态嵌入型”,其中 “台地开发型”以削山平地为主要特征,通过山地和坡地的地形改造,形成与平地相类似的建设条件,利于区内的 “七通一平”,也利于各小地块内进行各类开发建设[1],如十堰普林工业园区。“生态嵌入型”通过严格的开发建设控制和引导,不破坏原始地形地势,将开发用地隐于山林,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本规划采用的开发模式为 “生态嵌入型”。
在确定 “生态嵌入型”开发模式后,方案布局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主要问题予以关注并形成不同方案,综合比较后得到最优方案。宜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个:一是园区开发建设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受地形条件影响所造成的土方成本和规划范围内2000多户农居的安置成本;二是高压走廊的影响,规划范围内高压线众多、走线复杂,高压走廊的预留对道路、用地布局的影响较大;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需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规划内的山水资源,实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和利用现有生态水系,规划范围内的沟渠和河道是宜都市排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应尽量加以利用,减少人工建设带来的破坏。基于3大问题,本次规划形成以下3个布局方案。
方案一:以最大开发面积为主导,即对规划范围内的地势较高的山体、水库进行保留,其他均通过台地形式进行整体开发,保证建设面积的最大化,该方案整体可利用面积约为8.8km2。
方案二:以最小拆迁量为主导,即根据宜都市前期已实施工业梯田的相关经验值,确定单位面积最大拆迁量上限为1.5户/hm2。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叠加得到适宜工业建设用地约7.4km2。
方案三:以生态环境为主导,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尽量保持原始山势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将工业用地嵌入其中,以已规划的主要交通线路为园区主轴线,其他道路依山就势形成区域性的环道,串联各工业组团。该方案可利用面积6.34km2。
图1 基于GIS技术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通过对开发面积、土地开发强度、城市建设成本等因子的量化分析 (表1)和平面布局、3D 模型等多种方式的空间演示,对园区未来建设有了较为直观的整体认识,筛选出方案三为最终方案。
4 结语
表1 方案比较研究情况一览表
综上所述,基于理性分析下的 “生态嵌入型”工业园区用地规划可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形成:首先是用地范围的选择,以大的区域用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因子评价选择可开发范围;其次是可开发用地的确定,主要是通过GIS技术对用地的基本建设条件进行评价;然后是多方案比较下的方案选择,找出影响空间布局的主要因子,针对其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多方案的比较分析后确定最适合的园区空间布局;最后是方案的优化和深化,即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空间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方案。
目前,各个城市都在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管理城市建设、工业的发展与土地的利用,本研究可为丘陵地区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张李文,傅焱.“生态嵌入型”新产业园规划模型——以义乌市低丘缓坡盘塘地块的规划为例 [J].华中建筑,2011,(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