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探究猜想环节中的几个需要

2015-04-01蓝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1期
关键词:猜想环节

蓝小平

摘要: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学生的猜想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否则学生的猜想容易成为胡猜乱想,失去猜想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猜想环节中的需要,教师按照这五个需要去支持和帮助学生,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猜想;环节;五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29-03

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探究中的方向和路径是否正确的问题,最终关系到探究的成效问题。在猜想这一环节中,学生应是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时候,教师的作用及其重要,因为学生在猜想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作用,给予支持与帮助。那么,在“猜想”这一环节中都有哪些需要呢?

一、需要鼓励

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组织学生猜想,使学生积极地猜、大胆地猜,争取课堂气氛热烈。一般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猜想,由于学生对“猜想”有天生的爱好,都很感兴趣,大多学生都能积极地猜、大胆地说,课堂气氛能热烈。但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有时也需要教师鼓励,才能达到学生敢猜、会猜的目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师鼓励呢?(1)冷场时需要教师鼓励。在猜想中,有时出现学生不会猜、不敢猜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不要怕猜错。鼓励学生大胆猜,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鼓励全班学生大胆猜想,另一种方法是鼓励后进生大胆猜想。在两种方法中,有时采用后一种方法比采用前一种方法效果还要好。实践证明,冷场时鼓励后进生猜想效果不错,因为优等生怕猜错,鼓励他们站起来猜,怕猜错丢了面子,所以常常鼓而不动,不起作用,而鼓励后进生站起来猜想,他们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他们常常一鼓励就猜,所以冷场时要尽量鼓励后进生站起来猜想。这样一方面较易扭转了冷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又是让后进生表现的绝佳时机,让后进生有多一些发言的机会,起到对后进生帮扶的目的。(2)没人猜对时需要鼓励。当不少学生都说了自己的猜想,但还没一个学生猜到正确结果时,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大胆地猜。如在《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其结果往往全班学生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这时就要鼓励学生继续猜想,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直至有人猜想到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为止。(3)当猜想的结果有矛盾时需要鼓励。其鼓励是鼓励学生争辩,争取掀起高潮,如在“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中,出现“会”与“不会”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后,鼓励学生争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理由,展现其思维过程。这时,认为“不会”的同学就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话,那么这物体就会浮起来,不会沉下去。”认为“会”的同学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游泳时,托住同学浮起来用的力比在陆地时少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肯定是水的浮力起的作用,如果水对人没起浮力作用,在水中托住一个人就会像在陆地一样费力,所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这样的争辩既达到了课堂的气氛热烈,又提高了学生猜想能力的目的。

二、需要启发

猜想来源于问题,问题有难有易,猜想也就有难有易,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启发。

难的问题,一是由于问题指向不够明确造成理解偏差。如《光是怎么传播的》一课,其猜想的问题是“光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容易受“物体为什么会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作用产生的。”“水是怎么流动的?”“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等问题和答案的思维干扰,都会从“光为什么会传播?”“光怎么会从光源往四面八方发散射出来”等进行思维,而无法找到类似“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作用产生的。”“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等的答案,结果无法“猜想”出光是怎么传播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试猜,当然学生无法猜准,这时再启发学生:“这个问题可从光的传播路径方面进行猜想。”经这一启发,学生就能从光是直线传播的还是曲线传播的进行思考,并猜想“出光是直线传播的”。二是由于所提问题与结论不太吻合造成的。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其猜想的问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从问题来看,回答的结论是单因素的,从学生的经历来看,以往对任何问题的回答也是单因素的,但从这一问题的正确结论来看却不是单因素的,是双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可以说,所提问题与结论不太吻合。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猜想也只能从单因素考虑,所以其猜想只能说是“体积大的浮”、“体积小的浮”、“轻的浮”三种,结果通过验证都不是,这样,又要学生继续猜想,但学生已无从下手,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先把猜想的问题改一改,改为:“怎样的物体容易浮?”让学生猜想,再提醒:“物体按大小与轻重结合起来分,可分为哪几种?”这样学生就能将物体分为:体积一样,有的重,有的轻;重量一样,体积有的大,有的小。从这里可知,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来提得并不合适,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地将所提问题改一改,再让学生猜想,这样才能达到猜想的目的。三是由于有些问题的答案太过发散,与学生学习的年级不相适应造成的。如,三年级《蚕的生长变化》一课中“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可能是什么?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根本不知道,只能说是小黑点,其作用也就猜不出。我在不少班里试验过,不管再怎么努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他们仍旧猜不出来。因而对此问题的猜想也要给予启发:“是什么?是它的器官!”“器官想想有哪几种?”“器官有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等,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种器官?为什么?”这样,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也就最终能猜想到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呼吸器官。当学生猜想对了以后,教师再告知其名字——气门。知道了蚕的小黑点是呼吸器官,其作用也就不说自明了。endprint

三、需要追问

追问可以是追问猜想的依据。追问猜想依据的目的是要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推理是否合理,经常追问猜想依据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严谨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避免在猜想中胡猜乱想。如在《光是怎么传播的》一课中,教师经启发学生后,学生已猜想到“光是直线传播的”后,可追问:“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学生就能用生活中所见光是直线传播的不少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其猜测依据。科学课教材的每一课中,大多是探究一个问题,一节课从一个“问题”出发,再“猜想”、“验证”,到“结论”而终,因为大多数的问题是是非问题,其猜想结果不是“是”就是“非”。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金属热胀冷缩吗?等等。这些问题一经猜出,要马上进行验证。但教师必须注意,有些课的问题是发散性的问题,一个问题经猜想后会产生几个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变,要善于捕捉问题并及时追问。如《摆的研究》一课,首先提出猜想的问题:“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这是是非问题)学生大都会说:“不一样”,再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这是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猜想。当学生猜想到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甚至“摆动的幅度”有关时,就要求教师要继续追问子问题了:“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什么关系?摆线长是快还是慢?”“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什么关系?摆锤重是快还是慢?”“摆的快慢与摆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摆幅大是快还是慢?”这样就把一个问题追问成几个子问题,让学生再猜想。在这一节课中,只有在学生对一个主问题进行猜想后,再追问几个子问题,让学生继续猜想,完成了对这几个子问题的猜想后,才能让学生设计几种实验方案分别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完成本节课探究任务的目的。在猜想这一环节中,要会捕捉追问的问题,勤于追问、善于追问,经常这样做,学生的猜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需要归纳

归纳,就是归纳猜想结果。归纳的目的是梳理学生的猜想过程与猜想结果,只有清楚了猜想的过程与结果,学生才知道需要验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归纳。主要的还是如前边举的例子,发散性问题的猜想需要很好的归纳。有的不很好的归纳,就是杂乱无章。再如《摆的研究》一课,就需要教师对猜想结果很好地归纳。在学生猜想完成后,针对学生的猜想可以这样归纳: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的猜想有:在摆线长短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线长,摆动快;摆线短,摆动慢。有人则相反,认为:摆线短,摆动快;摆线长,摆动慢。在摆锤轻重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锤重,摆动快;摆锤轻,摆动慢。有人则相反,认为:摆锤重,摆动慢;摆锤轻,摆动快。在摆幅大小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幅大,摆动快;摆幅小,摆动慢。有人则相反,认为:摆幅小,摆动快;摆幅大,摆动慢。这样,一个问题的猜想变成了九种猜想结果了。当然,在学生猜想中,配以相应的板书,加上以上教师的归纳,同学们对全班学生猜想的各种结果就清楚了,这样就对下一步的验证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五、需要统计

统计,就是统计各种猜想的人数。在科学课的“猜想”环节的教学中,有时要抓住契机,统计各种猜想的人数,其用处在于: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对照统计,让学生吃惊,发现有时真理不在多数人一边,因而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个人的主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目的。如在《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大多的学生都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原因是“受到水的浮力,物体会上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在学生猜想后,要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两种不同的猜想人数的统计,留待验证后比较,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结论出来后,学生对于猜对猜错的人数无不感到吃惊,有时真理是在少数人一边的。同样,在《摆的研究》一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各种猜想后,对各种猜想进行统计,也很有意义。实验验证后,学生会发现,摆的快慢只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摆幅大小都无关。比较各种猜测对错的人数,同样可以让学生发现,本班同学对“摆锤轻重、摆幅大小与摆动快慢是否有关系”的猜测大多数同学是猜错的,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猜想能力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猜想”环节中灵活运用以上五个“需要”,一定能在“猜想”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灵活运用五个“需要”呢?请看本人编的顺口溜:“猜想环节五需要,鼓励敢猜首需要,启发追问挺需要,归纳统计看需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猜想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须重视的几个环节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营造高效物理课堂
“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