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冻结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
2015-04-01程佳
程佳
摘要:目前,我国在节能方面的技术不如发达国家先进,且公众的节约意识不高,因此在节能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处作为特殊凿井企业,既是一个促进社会快速建设的煤矿矿井企业,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在能源节约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将“四节一环保”理念融合到特殊凿井的冻结施工中。
关键词:冻结施工 节能 节水 节材 节地 环境保护
“四节一环保”,顾名思义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而如何将其更好的融合到特殊凿井的冻结施工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处一线职工的“五小”成果,则充分把“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1 节能
在冻结施工中,重点是用电,下面对此进行介绍。
1.1 节电:在用电过程中,优先选用节能设施的同时,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的智慧,最大限度的节约用电,比如:杨村项目部的热水器定时加热装置,仅仅是在供电线路上加装一个微电脑时控开关和一个接触器,将每天的加热时间调整为四个时间段,热水器在大家白天上班和晚上休息时停止工作,这一改进,加大了热水器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用电时间,使得杨村项目部每月仅生活用电节约开支2700元。
1.2 保护用电设备: 每个项目部均有三级配电,两级漏保保护设备免受雷电、瞬流冲击以及瞬流污染带来的损坏,降低设备运行温度,延长使用寿命。
1.3 在施工过程中,分别设置生产、生活及办公用电指标,最大限度量化耗电量。
2 节水
冻结施工中的施工用水,同样也可分为施工现场施工用水,施工用水机械用水,施工现场生活用水,生活区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可以从这五个角度制定用水定额标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对施工现场施工用水、生活区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进行介绍。
2.1 施工现场施工用水量标准可以用如下公式定制:
q1=K■∑■*■
q1——施工用水量(L/s);K1——末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可取1.05~1.15);Q1——年(季)度工程量;N1——施工用水定额;T1——年(季)度有效工作日(d);t——每天工作班数;K2——用水不均衡系数(一般可取1.5)。
2.2 生活区生活用水标准可用如下公式定制:
q2=■
q2——生活区生活用水(L/s);P2——生活区居民人数;N4——生活区昼夜全部生活用水定额;K5——生活区生活用水不均衡系数(一般可取2.0~2.5)。
2.3 消防用水量(q3):最小10L/s;施工现场在25hm2
(250000m2)以内的,不大于15L/s。由此不难计算出总用水量,从而达到量化节约用水的目的。
3 节材
3.1 最大限度降低材料的损耗率,增大废料的重复利用。我处的冻结钻孔施工废泥浆重复利用:即在两个泥浆排放池内各设一条回收管路,利用一台排污泵进行回收,根据排放出的不同泥浆成分,将可利用和不可利用的泥浆分别放至不同的泥浆池内,待其自然沉淀分层后,检测各层泥浆性能,如能达标则重复利用,达不到则作为废液处理,故可重新回收废泥浆高达30%,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3.2 合理安排设备、材料的进场时间、批次及采购。
3.3 材料、设备装卸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撒。
4 节地
对于施工工程来说,最优的节地方案就是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冻结施工作为矿井施工的一部分,我们要做好的只是冻结站内外的施工平面现场管理及优化。
4.1 冻结站及生活区内外场容美观、整洁,道路畅通,材料放置有序,施工有条不紊,安全文明。
4.2 合理确定永久性建筑、临时性建筑的关系。临时建筑尽量避开永久建筑的位置,避免以后大量拆移;临时设施应方便生产和生活。
4.3 仓库、堆场应接近使用地点,纵向宜与交通线路平行,货物装卸需要时间长的仓库,应远离路边。
5 环境保护
冻结施工中对于环境危害最大的,首当其冲是制冷剂氨。氨对人体具有较大毒性,氨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器官,当氨浓度在空气中达到3%-6%时,人呼吸后会窒息、昏迷甚至死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处已有一套严密的预防氨泄漏应急预案,在此不做赘述,我要说的是施工前的充氨和工程结束后的氨回收技术的改进,即在设备安装时,在进入螺杆压缩机油冷却前的干管和进入低压调节站干管上增加一个连接管,中间加个截止阀,如图所示。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不向外排放有害气体,还可以重复利用液氨,节约成本。
综上所述,企业追求利润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冲突,而是和谐双赢。企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的做到“四节一环保”,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达成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和谐共处,进而获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立刚,黄富昌,王杰,肖启芳.浅谈信息化施工在冻结工程中的应用[J].煤矿机电,2014(06).
[2]孙国祥,陈清敏,楚文强.井筒冻结工程应当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33).
[3]沈华军.济西矿488m深井冻结施工技术[J].煤炭技术,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