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的产生原因及从高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策分析
2015-04-01程建华邱晓辉黄新志
程建华,邱晓辉,黄新志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校漂”的产生原因及从高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策分析
程建华,邱晓辉,黄新志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近年来,“校漂”群体逐渐扩大,“校漂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校漂”现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校漂 ”自我认知、社会支持、国家政策解读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探求“校漂”形成的原因。高校应积极主动做好教育改革、创新,以学生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挫败感教育及感恩教育等方面为突破口,做好在校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破解“校漂”难题。
校漂; 原因; 高校; 教育管理
“‘校漂族’ 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1]这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大学校园的角落,几乎承袭了大学期间所有生活习性:在食堂用餐,在操场参加体育锻炼,在教室旁听授课、作业自习,在图书馆翻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校漂”实则是毕业生的一种无奈选择,是一个“蛰伏期”“缓冲期”“过渡期”。
其实,“校漂”概念早被人们熟知,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近年来, “校漂”队伍急剧膨大,现如今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业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校漂”将造成人才浪费、侵占学校教学资源、影响在校生价值观判断、影响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等等,“校漂族”已经成为摆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两年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当面约谈等形式,对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地区几所高校2012级、2013级毕业生“校漂”的产生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提出加强对大学生教育以减少高校毕业生“校漂”的具体措施,其中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
一、“校漂”的产生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之所以有更多毕业生加入“校漂族”队伍中来,成为“校漂”,主要有国家政策有力支持、社会宽容强力促进、家长默许大力推动、学生心态强化选择等四个原因共同造成。
(一)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力支持。2002年,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可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再将其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2]部分同学曲解、误解国家政策,视《有关问题的意见》为“尚方宝剑”,不去就业,将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学校作为“心安理得”的选择,导致学校周边涌现了大量“校漂”人员。
(二)社会宽容强力促进。社会组织对“校漂”的态度渐趋宽容,这为毕业生选择“校漂”营造了宽松的环境。笔者针对社会人士对“校漂”态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对“校漂”的态度
由图1,我们发现有着76%的人,对于“校漂”持理解的心态,这其中有28%的人明确支持学生成为“校漂”一员。另外有10%民众表示,是否理解要看“校漂”能否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我们发现仅仅只有14%的人群认为大学生“校漂”是一种消极心态,不利于毕业生的个人成长、会影响到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也必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他们持反对立场。
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以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当前,部分社会管理者、新闻从业者、社会学者偏激言论对“校漂”起推波助澜作用。比如新闻媒体过分报道就业压力过大、渲染社会阴暗面,甚至有学者认为, 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者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 暂时选择“校漂”,在校园与社会之间, 是正常的现象,是明智的抉择,这种情况值得鼓励并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 家长默许大力推动。毕业生选择“校漂”,家长是学生的精神支撑、经济来源的主渠道,家长的态度将决定学生是否加入“校漂”队伍的重要原因。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大部分家长的认识更深刻、思考更长远、眼界更开阔,更多家长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图2 家长对学生“校漂”的态度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见图2):家长对于 “校漂”的态度各异,但有52.8%的家长是支持自己小孩成为“校漂族”一员的;20.3%的家长尊重学生的选择;仅仅只有17.4%的家长反对小孩成为“校漂”。总体来看,家长宽容的态度,让更多学生从容选择加入到“校漂”队伍中来。
此外,针对于“校漂族”的经济来源做了相关调研。
表1 “校漂族”经济来源
从表1中“校漂族”经济来源组成来看,家长的经济支持体现得更为明显。据调查,近80%“校漂族”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父母的直接提供,这解决了“校漂族”的后顾之忧。
(四)学生心态强化选择。学生逃避就业、畏惧社会压力、过分自我要求等原因成为学生主动选择成为“校漂族”的决定性因素。
由图3分析可知,有60%的学生心中有更高的目标,很多人对现状不满意,他们或是选择继续考研,或是备战公考,或是蛰伏等待机会,这部分人是校漂族的主力军;10%的同学畏惧各种社会压力,不敢竞争、不知如何面对挑战;有部分同学习惯了大学生活,这里有熟悉的生活环境、简单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运动设施,所以虽然已经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但仍然选择居住于学校周边;另有近17%的人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他们成为“校漂”一族,比如说为了男(女)朋友、暂留在学校拿学位证等各种情况。
图3 学生本人对“校漂”的态度
社会急剧变化、竞争急剧激烈,导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心理微妙变化,影响到对自己前程判断不明确,对未来发展前景没有较清楚的自我认知,失去对自我价值观的认可与坚持。目前,毕业生中广泛存在的从众心理,盲目推崇高学历的风气,浓厚的“官本位”思想, 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条件、工作地域、工作待遇有着明确而苛刻的要求,甚至对工作之后的起薪有着“精确到角”的标准,促使他们放弃就业而选择“校漂”继续考研、公考。
二、 高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策分析
高校是广大求学青年的“象牙塔”,是学生身心培育、人格培养、意志锤炼的主阵地。广大高校应紧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密契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加快推进教育管理改革,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提高育人质量,大力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使高校毕业生不再加入“校漂” 队伍。
(一)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纠偏纠正学生不良思维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过分追逐物质享受,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当前,部分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目标的追求简单地等价于积累金钱、拥有物质,促使毕业生以薪酬高低区别工作的好坏,导致薪资较低行业深受学生歧视,无形中更大地影响了毕业生选择成为“校漂族”的可能性。因此,对大学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刻不容缓。
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大学生的社会感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重视国情、社情、民情的普及教育。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内核。[3]只要大学生将自我的职业追求与时代当下发展相契合,将个人价值取向同社会发展进步相融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浪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正就业态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4]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择业者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明确人生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助于提升择业者的就业竞争力,从而顺利就业。
“校漂族”在校期间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导致择业时盲目盲从,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因此,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刻不容缓,要让大学生树立“我为择业早计划”的观念,明确就业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孜孜以求”实现自我职业目标的定力。此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有力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主要取决于职业素质的提升。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要想脱颖而出,找到合适自己并胜任的职业,立足于行业,个人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接受较为完备的职业生涯体系的培训教育,能对职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择业过程中拥有明确的考量、具体的选择、从容的心态。
(三)突出学校专业特色,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5]高校应在严格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背景下,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实用型人才,积极拓展学生就业市场。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党政领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国家“三农”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
同时,江西农业大学还积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顺利就业、安全就业、满意就业保驾护航。每年5月份、11月份各举行一次大型的校园招聘会,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内”就业。平时注重就业市场拓展,不定期组织相关负责就业工作老师前往广东、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调研就业市场,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协调社会关系,助力学生自主创业。
(四) 以挫败感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出生的人是“校漂族”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遇到问题心理承受力差,信心不足,正如前文所分析,近20%的学生畏惧压力,害怕残酷竞争,所以选择“校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鼓励他们直视社会竞争、敢于接受挑战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挫败感”教育,让他们在校园内接受相关考验,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促使毕业生深刻认知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学会自我解压、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高校应建立以校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学生心理关爱机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挫败感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因此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养成主观符合客观的思维习惯,就会减少大学生挫折心理和行为,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及时纠正和正确排解。[6]同时,要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校园文化氛围。诚然,大学校园中的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如“评优评先”“竞选团学干部”“知识竞赛”等各项活动充满竞争,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因此,塑造公平正义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平等环境中接受挑战,为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创造一定条件。
(五)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根据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有着众多的原因促使学生成为“校漂”一族,但是他们心里始终存在“等靠要”的潜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是比较艰难的一代,毕业之后就要面对“结婚”“买车”“买房”等问题。但是,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身的难处与挑战,不应该将暂时的苦难视为“洪水猛兽”,不能奢望永远过着安逸、清闲的大学生活。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不是要对什么大恩大德生出感激之心, 我们需要让大学生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于小、于微、于常去抓, 勉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来回报所有人的恩惠, 回报这个社会的恩惠, 既让无价亲情亲密无间, 又让和谐社会早日建成。[7]个人的所学所长所专各异,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要正视自我,要胸怀感恩之心面对社会之困、体察社会所需、关照父母之期,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悔于青春、无枉于人生的业绩。
“校漂”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解决“校漂”问题也不可能一趵就而就,更不能简单认为只有学校才可以彻底解决。根本上,“校漂”是个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个民生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家长、学校、学生自身都采取有效举措,形成合力,才能让我们的毕业生勇敢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精确定位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1] 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10):15-23.
[2] 张静,赵永平.“校漂族”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9-11.
[3] 刘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研究,2010,(16):282-284.
[4] 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80-82.
[5] 张迎春,赵建锋.试论扩招后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J].新西部就业研究,2009,(02):93,107.
[6] 宋之帅.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2):129-130.
[7] 郑家俭.推进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3):205-209.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张一兵]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School Drifte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CHENG Jian-hua, QIU Xiao-hui, HUANG Xin-zhi
(College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45,China)
In recent years, “school drifting" group has gradually expanded and caused a lot of problems,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elf-cognition of “school drifter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school drift.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holds the opinion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do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should take the student ideological guidanc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frustration education and!thanksgiving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and do well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ant of university and solve the “school drift" problems.
school drift; cau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14-10-10
程建华(1986-),男,江西上饶人,助教,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G647
A
1004-2237(2015)01-0102-04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