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传播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影响及其引导
2015-04-01程肇基
程 肇 基
(上饶师范学院 科研处,江西 上饶 334001)
微电影传播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影响及其引导
程 肇 基
(上饶师范学院 科研处,江西 上饶 334001)
作为新型传媒文化的微电影,除了叙事之外,出现了风格不同而又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在“微时间”之内呈现入情入理的“微故事”,既是创造者美学素养与艺术风格的综合展示,也是其价值人格的集中体现。微电影归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也是一定程度上青年人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文化的表现,其传播的价值取向凭借其独特的传播途径与表现方式,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精神世界无多大关联的微电影,不仅美学等级不高,而且也难以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对此,需要有理性的态度与守望,需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引导。
微电影传播; 价值取向; 青年学生; 文化引导
微电影的兴起具有独特魅力,是当今社会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与电影短片、微视频乃至传统电影都有着内在区别。微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评价标准和人际互动方式,成为现代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的传媒文化,微电影传播的道德价值取向凭借其独特的传播途径与表现方式,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微电影并不微,为使其真正地成为生命的表达方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既需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与守望,又需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引导和监管。
一、微电影传播呈现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时代常用语还是关键词,在其背后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博弈关系。近些年,流行一个“微”字,尤以“微电影”为主,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新代表。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搞笑视频等内容仍是互联网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微电影结合了这些内容的精华,以其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优势,已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异军突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微电影的兴起,是近年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前些年,筷子兄弟以草根、怀旧、青春、爱情等为基调创作的《老男孩》,获得了疯狂的点击与下载,几天内人气就达到600多万。这部40多分钟的“小电影”,就是网络DV向微电影转型的标志性影片。随着《老男孩》的走红,微电影的创作数量表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如图1所示[1],微电影的学术关注度,由2010年的起步的几篇研究论文,井喷式地发展到2013年的500~600篇。又如图2所显示[1],从2013年以来,受众对微电影的关注度不可忽视,在跌宕起伏中,呈现下降趋势。
以“80”“90”后为主力军所编导的微电影,具有年轻化趋势,尤以青年学生为甚。2012年7月,微电影创作大赛在京启动,主旨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征集“最美中国”微电影创作作品。当然,微电影创作也引发了一些知名电影人的关注,产生了一批“名人微电影”的作品[2],比如,姜文的《看球记》、徐铮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从原型上来看微电影的兴起,起初是青年学生进行影视专业训练所拍摄制作的影视短片,是艺术院校与传播院系的一种教学训练方式。这一样式的兴起和运用,既能考察在校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艺术表现力,又能强调镜头语言的表达效果与灯光音响的配置技巧,同时,还能够考核后期剪辑制作等电影元素的运用问题。
图1 CNKI中国知网学术趋势统计:微电影学术关注度
图2 CNKI中国知网学术趋势统计:微电影用户关注度
可见,由教学短片发展到“微电影”,其发展变化的动因是有所差异的,如果说前者讲究的是美感元素,那么后者则夹杂了一定的经济诉求。这一结果的出现,既反映了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又包涵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多重关系。可以说,微电影并不微,其发展与教育引领作用愈来愈密切。因为,道德与正义,一直是影视策划人和编导者醉心表现的层面,也是青年学生重点观赏的题材。一方面,高校师生对微电影的接受、批评、研究影响愈来愈大;另一方面,大量事实表明,微电影创作与传播对青年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思想文化以及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成为当务之急,要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让他们懂得利用微传播发展自我,用创新思维引领微传播发展。
二、微电影传播的影响
微电影之兴起,既是先进技术支撑的快餐文化,也是大众尤其是大学生对话语权诉求的内在结果,更是影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微电影的“微传播”,出现了各种风格和多种式样的充满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表达方式,既是美学素养和艺术创作的综合呈现,也是创造者文化人格的集中体现。
1.以小见大商业运营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进入了微时代,广告也开始借助新媒介的力量,将微电影的新型传播形式融入自身,走进企业家的视野。从教学短片到微电影,微电影注入了经济诉求。微电影广告是由微电影衍生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广告产品,有别于传统广告的诉求式、说教式、煽动式的传播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广告模式。有文化品味的企业家,不满足于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追求具有故事化与情感化的企业形象宣传,愿意出资拍摄企业精神形象的微电影,不是“把广告植入电影”,而是“把电影植入广告”。于是,微电影广告便成为企业广告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微电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样,作为新型网络媒体的微电影,正在开创“微电影营销”的新时代,并以其特有的传播手段,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间。微电影凭借着它的互动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受到广告主的追捧。微电影的商业运营因素,既不同于商业化的影视大片,也不同于大众言论的视频短片。根据2011年微电影行业数据分析显示,“有89.6%的受众愿意接受微电影广告。有网络测评预测,商业化的微电影,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3]。
微电影与广告商联姻,从创作之初就结合广告元素进行构思,从而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的惯常做法,消解了观众的心理阻抗。无疑,微电影广告依靠新媒体平台及其资源优势,逐步在广告业内显露头角,尤其在挖掘广告市场、优化制作播出模式、重视平台选择等方面,开创了微传播时代又一个新的格局。当然,如今的微电影广告尚处于初级阶段,也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企业广告真实与虚假并存,公益与私利杂糅,各种表达鱼目混杂,各类用户良莠不齐,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电影广告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微电影广告的正确利用与价值表达,将品牌理念与价值诉求升华为一种情感上的体验,既需要有一种艰难的理性态度与守望,也需要每一位微电影人的努力和坚守。
2.生活方式时代必然性的影响
微电影风尚的掀起,除了商业运营因素,还有信息碎片化时代到来和电子阅读普及等时代必然性的影响。首先,在碎片化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以其微传播的特点,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宠儿。相对于传统的影院电影,青年学生可以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媒介来播放微电影,无论在餐厅还是在宿舍,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教室,不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做到随时随地, 边走边看。任何的碎片时间都可以利用,它适应了校园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进行“开始”“暂停”“快进”“回放”,这种“贴心服务”是消费社会的取胜之道。[4]随着“微事物”的出现,社会在不断向“微时代”迈进,微电影使青年学生参与制作与欣赏等方面均呈现出便捷和自由,体现出亲民性的特点。[3]
其次,电子阅读的普及,从文字到音像,成为青年学生阅读的时尚体验。随着移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喜欢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终端来享受网络视频生活。从纸质到网络,从电视到手机,微电影以生动的网络图像,在较短时段里,可以舒适而从容地欣赏,成了青年学生阅读或参与的最爱。更为重要的是,还能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分享和讨论,与朋辈好友分享“微影”生活。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3/4的人使用手机。[5]如今,手机深刻地改写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维度。作为一种个人信息服务终端,手机打量着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和空隙。可以说,在大学甚至中学校园、教室、宿舍,手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成为手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身体器官”。
3.参与创作准入门槛降低的影响
作为“第三电影”的微电影相对于作为第一电影、第二电影的基础性电影而言,融入了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6]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的显著区别是准入门槛低,参与创作者广泛。低成本、低风险的微电影,既是职业青年导演与艺术院校影视教学的练习样式,也是社会上电影发烧友圆“导演梦”的首选。微电影内涵的扩展以及各大视频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给普通视频制作者打开了一扇自我表达的窗户。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公共“表演”舞台。微小的投资、微短的制作周期、开放的网络平台提供了在微电影制作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
为了激发青年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热情,媒体纷纷举办了系列微电影交流分享活动。2012年在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用镜头纪录现实的系列作品。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解放以及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微电影自由的制作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上传尺度,让很多压抑的人们找到了表达内心的又一片天地。一方面,微电影从基层走来,拥有鲜活的气质以及青年学生的自我和狂热;另一方面,它又是从平民中产生,使老百姓开始与电影结缘,包括与编剧、导演以及后期制作等联系。也有人说,微电影将成为E时代电影迷的“宠物”。[7]青年学生关注微电影,体验微电影,以其“微时间”和“微平台”的优势,开启着青年学生视频观影的微生活与微传播。
微传播作为一种“工具”的同时,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本身的“组织媒介”。青年学生对“微传播”的依赖性越高,个人的生活也就越媒介化。正如英国学者苏格曼所言,“青年亚文化是广大大学生的新鸦片”,此言虽然偏激,却也道出了一定的道理。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往往以前卫、怪异或轻松、愉悦的形式出现,这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介上的青年亚文化当做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做主流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微电影传播中同样包含了具有误导作用的“新鸦片”。不仅如此,胡泳还认为:“微传播时代在个体上表现为‘个人化媒介时代’,其传播体系中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表面微小的力量往往最终会产生巨能量。”[8]
三、微电影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引领
在信息时代,与电影短片、微视频有着内在区别,并以门槛低、成本低和风险低为特点的微电影,开拓了新的视听时空,既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从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技术与方式,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为特征的微传播时代,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我们对符号、感知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尤其是在微传播时代,青年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与感受。我们认为,价值选择是需要导向的,微电影若要保持良性发展,至少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积极引导与提升编创者的媒介素养
编创者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有机构成部分。编创素养是指个人有效运用微电影的能力,以及对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能力,其中包括编、导、摄、传等能力。微时代中纷繁复杂的微电影创作,容易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等特征。微电影作品既是时代的“表情”,也是时代的“精神食粮”。从某种意义上说,微电影作品正在考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程度,也在网络空间中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进步的可行方向。一种与精神追求无关的艺术作品,不只是美感层次不高,同时还难以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微电影毕竟是电影,其对声台型表、舞美戏剧、灯光音响等其他艺术手段的融纳更为多样化,美学特征也更具丰富性。[9]一部微电影的背后是一条流水线作业,“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服装、置景、收音、特效,以及后期制作剪辑、灯光、配音等工序,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菲”[10]。
作为流水线之源,编剧决定着作品价值导向。剧本是微电影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再创作。好剧本可能被拍成一部差片子, 但是,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好的电影。艺术作品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微电影剧本创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剧本在微电影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制作中剧本的创意是微电影能否获得生命力的核心,它规范了微电影创作中的程序,赋予了微电影丰富的艺术价值,也是微电影走红的精神内核。可见,微电影的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完全不同,微电影的剧本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见到文字而又能联想到画面。并且,在有限时段内呈现内涵丰富的故事,不仅要有传统剧本的叙事能力,还要考虑受众乐意接受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结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挥作品的积极力量,为其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
微电影作品是要靠人来创作的,因此,努力提高编创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微电影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善于培育和发掘“草根”队伍,发挥平民电影人才积极性高、素材广泛、贴近生活的先赋优势,使其成为微电影人的守望者和坚持者;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专业人员投身微电影创作,使他们成为大批德艺双馨的微电影名家,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微电影作品。
2. 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微电影作品既具有社会效益也具有经济效益,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我们每一位微电影创作者应有的选择。微电影从经济利益驱动而起,掺杂了经济欲望的诉求。尽管微电影从经济利益驱动而来,却并不存在一种文化“原罪”。因此,处理好文艺与市场,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只有把“电影生意”做成“电影艺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衡量一部好文艺作品,习近平给出了两个标准:“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11]这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正确处理好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确立了十分明确的导向。
基于审美价值与精神引领的社会效益是微电影的首要追求,社会效益的追求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青少年成长服务的要求是踊致的。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应该既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同。毕竟微电影是艺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的首要追求就是审美功能。正如习近平所说,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11]。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追求。因此,在贴近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避免微电影沾满铜臭气而滑向低俗或肤浅。微电影准入门槛低,但要真正成为艺术殿堂的一份子,既需要有严谨的理性态度,也需要有真正的生命表达,还需要有人物的心灵呼唤。微电影要想长效发展,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艺术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忽视市场。就引导而言,讲品位重艺德,以优秀作品赢得大众欢迎;就题材而言,力求在短时间内,通过镜头场景、生活浪花、桥段故事等表现美感与风貌;就形式而言,要综合运用各类艺术于一体,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意象。
3.规避微电影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微电影迅速发展,成为网络时代新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但是其中各种思想内容、价值导向泥沙俱下,理性表达和情绪化宣泄并存,真情实感和无病呻吟混杂,需要科学引导,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9]规避微电影传播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多层面制度保护。
第一,在技术规制方面,要对网络平台进行监测。一方面,微电影上传网站实行实名制。推行实名制,将对微电影网站平台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网络平台属于新兴媒介,实行实名制则是一种管理机制,通过技术确保内容健康向上。另一方面,进行事后责任追溯制度[9]。对内容不健康或极其恶俗的内容在进行监测预警的基础上,进行“堵杀”或“封杀”,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传播后追溯制度进行“追杀”,即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敏感内容和传播趋势,但播放后产生不良影响就会进行追究。
第二,在法律规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在微电影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制定法律法规,限制内容不健康的作品出现,减少恶俗血腥等与现实社会道德体系背道而驰的内容。另一方面,设立不健康作品曝光专区和管理部门账号,发动网民共同举报。
第三,在媒介素养方面,通过主流媒体加以“引导”。一是努力引领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视频;二是建立专家评价机制,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通过优质网媒平台命题创作,选拔德才兼备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四是通过传统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热情关注微电影大赛来推广弘扬高雅文化。
总之,微电影传播的草根性、碎片化和即时性,以及低门槛、低成本和低风险的特点,使它具备了新媒体的优势,成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的微动力。微电影传播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时也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影作为媒介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传播过程中各种理性表达和情绪化宣泄有其必然性,所以,单纯地依靠“堵”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摈弃其中不健康的因素,通过高品质、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媒体、企业与文艺界等多头并举,疏堵结合,构建有利于管理的良好环境,微电影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 CNKI学术趋势:微电影[EB/OL].http://trend.cnki.net/TrendSearch/trendshow.htm?searchword=%u5FAE%u7535%u5F71.
[2] 陈晓萌.微电影:一种新的电影形态[J].艺术评论,2012,(11):33-36.
[3] 熊莉.“5W”论微电影(上)[J].成功营销,2012,(7):42-45.
[4] 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77-81.
[5] 李林.媒介化生活的社交圈子与人际关系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06(B04).
[6] 刘辛未.试析融媒体语境下微电影的多元化传播平台[J].新闻研究导刊,2013,(7):22-26.
[7] 厉震林.“微电影”之魅及其文化陷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03(B01).
[8]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众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霍文琦.140字:不可轻忽的虚拟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7(A04).
[10] 谢旭慧,程肇基.电视小品式微对网络微电影发展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4,(8):84-86.
[11] 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5/c_1112840544.htm.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许婴]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pagation of Micro Films on Young Students' Values and the Guidance
CHENG Zhao-ji
(Scientific bureau of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Micro films, as a new propagation culture, hav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of various forms, besides narration. “Micro stories", which are presented justifiably within the “micro time", are not only the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the creator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s and artistic style, but also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ir values and personalities. Micro films are part of young people's sub-culture, and they are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a reflec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of young people at adolescenc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icro films' propagating, by means of its unique propagating path and expressions, has exerted a wide influence on young student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micro films, unrelated with the mental world, neither have a high aesthetic level, nor mingle with sustainable positive energy. Thus, people need a reasonable attitude and keep watch, and they also nee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guidance.
propagating of micro films; value orientation; young students; cultural guidance
2015-01-12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微电影传播的道德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12XW03)
程肇基(1962—),男,江西德兴人,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心理。
J905
A
1004-2237(2015)01-0089-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