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阈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基于江西三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2015-04-01赵建超
赵 建 超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网络视阈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基于江西三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赵 建 超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通过对江西省三所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发现当前高校网络隐性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教学形式单调、内容匮乏,缺乏互动性与亲和力。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加强隐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建立配套监管机制等。
高校; 网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 思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前学界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有人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借助于各类资源,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暗示、渗透等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由于互联网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内容上具有契合性,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益凸显价值。为了切实了解网络视角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校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江西省三所高校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在江西省南昌地区三所高校(文科、理工、综合各一)进行。调查以三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不含研究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5份,收回415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95.4%。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从性别方面看,男生230人,女生166人,分别占有效样本的58.2%和41.8%;从年级方面看,一至四年级的人数分别为97人、104 人、91人、104人,分别占有效样本的24.5%、26.3%、23%、26.2%。访谈法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依据访谈提纲内容进行。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网络信息普及的时代,传统的信息媒介受到挑战,网络介质逐步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83.1%的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9%通过报纸、电视获取信息,4.8%通过课堂讲授获取信息知识,通过传统询问方式获取信息的只占3.1%(见表1)。
表1 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百分比
(二)大学生上网时间与主要目的
高校通过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于全面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基本状况。通过问卷调研发现,高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比重“少于3小时的”占33.2%,“在3—7小时之间的”占56.5%,“7小时以上”的占8.2%,而“几乎不接触网络”的占2.1%。可见,高校中有超过90%的大学生是接触网络的,网络已经普及到高校大学生活中。那么,大学生在上网时间段主要从事什么活动呢?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上网集中于聊天、购物以及看电视、电影,主要为了娱乐的需要。但是也有较大比重的学生会浏览校内网和观看新闻,说明部分大学生依旧关注时事,这就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摆脱传统预设式、灌输式教育创造了条件(见表2)。
表2 你上网经常做什么
(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是否会影响您的思想”调查中,78.4%的高校大学生回答有时会受到网络影响,16.7%回答经常受到网络影响,可见,有95.1%大学生思想是受到网络影响的,这说明借助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在“网络哪一类内容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大”问题回答中,有36%的学生关注政治时事,也就是说有近40%的学生对于国家政治、社会形势表现出较大兴趣,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减缓了教学压力。此外,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影响 “三观”最深的是社会生活类,表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生活(见图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暗示等方式实施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利于在学生浏览网页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图1 网络哪一类内容对你的“三观”影响最大
(四)大学生接受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
在“访问红色网站的目的”调查中,高校大学生访问红色网站有25%“为了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44%“为了了解近期重大新闻”,39%“为了查找相关资料”。透过数据分析可见,多数高校大学生访问红色网站是为了自身学习、增长知识的需要,有着接受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当问及“你最喜欢哪种教育方式”时,有37%的学生表示最喜欢通过演讲、看教育片等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31%的学生表示喜欢通过交流座谈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5.3%的学生愿意通过授课教育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见图2)。因此,高校大学生接受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与教育方式是紧密联系的,传统的授课教学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教学的需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日益重要。
图2 访问红色网站的目的
(五)关于网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缺乏强有力的网络宣传教育。当前南昌高校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网络教育的硬件条件,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您是否关注高校创建的红色网站"调查中,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占17.4%,偶尔关注的占45.1%,知道但从来不关注的占19%,不知道的占18.1%。分析数据得知,有62.5%高校大学生关注红色网站,37.5%不关注高校红色网站。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高校借助网络在大学生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各高校缺乏有效的网络宣传教育。在相关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A同学谈到:“由于活动和作业需要,我才会知道查找相关红色网站。如果放在平时,很少会在意这些高校创建的红色网站。”因此,各高校应该不断加强网络教育宣传力度,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内容真正结合起来。
2.网络隐性教育远离实际、内容匮乏。教育网站形式、内容的好坏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网站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在“网络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缺乏内容”调查中,有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育最缺乏联系实际内容,15%认为网络教育最缺乏漂亮的页面,13%认为网络教育最缺乏速度。透过数据分析,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网络隐性教育形式单调,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密切的缺陷。那么,网络隐性教育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呢?调查显示,时事评论、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指导位居前三位,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选读与“两课教育”分列第五、第七位(见图3)。可见,网络隐性教育不仅要从书本理论教育入手,还应紧密联系实际,多管齐下影响学生思想。
图3 网络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缺乏内容
3.网络隐性教育缺乏互动性与亲和力。当前我国各高校网站访问率偏低关键在于网页设计缺乏吸引力,内容枯燥呆板,交流双方互动性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浏览率上看,“经常浏览”“有时浏览”“想看但找不到相关网站”“暂时没兴趣去看”“从不浏览”依次为4.5%、36.3%、21.7%、19.7%、17.8%。在相关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B提出,“最近和同学一起把学校红色网站与其他娱乐网站做了下比较,感觉娱乐网站页面相当美观,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需求,内容也符合我们年龄段需要,不像学校红色网站那样不切实际”。访谈对象C认为,“通过腾讯、人人等网站我可以和网友自由交流,而在红色网站有不懂的问题即使留言也未必有回复”。因此,我国高校网站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教育双方的互通交流。
三、基于网络视角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加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题中应有之义。新形势下如何转变网络隐性教育现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应着眼实际,立足学生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网络时代准确把握隐性教育主动权关键在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建主客体交互学习新模式。为此应该做到:首先,注重网络主客体间平等交流互动。[2]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材内容在网站的堆积,仍以预设、灌输模式为主,教育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主客体间话语交流不平等,很难达到预定教学效果。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贴近群众”原则基础上,充分利用E-mail、BLOG、QQ等教育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切身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学生话语表达权利,真正实现教育主客体间平等交互交流;其次,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双课”教育为主,内容单调枯燥,与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现状难以相适应。因此必须挖掘现实以充实发展教材内容,辅之以生动、活泼、娱乐案例,迎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需求,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后,实现线上网络教育与线下传统教育相结合。线上网络教育具有便捷、快速、虚拟性等特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效用,但同时也有缺乏人文关怀等缺陷。为此应该构建网络内外结合、教育全面覆盖、交互启发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增强网络隐性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升教师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是制约网络隐性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有别于现实社会,具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交流便捷等特性。网络思想教育者除了具备现实社会要求的思想文化素质外,还应具备信息管理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为此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壮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的管理培训。通过采用短长期培训结合形式,有计划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运用先进设备技术与学生沟通交流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二是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络隐性教育队伍。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道德修养较高、教学素质过硬、运用计算机技术熟练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引进多学科背景、兼通网络软硬件技术的优秀人才进入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行列,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作用。三是建立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隐性教育机制。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专业精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广大高校学生的自觉参与,因此必须建立广大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隐性教育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3](P334-339)
(三)推动网络平台建设,优化网络教育环境
当前我国的网络隐性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网站建设迟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必须不断搭建和运用网络平台,进一步优化网络教育环境:第一,各高校应该综合运用网络介质,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微信、MSN、电子邮件等传播介质为网络隐性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捷途径,有益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激励、导向功能。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BBS论坛建设渐趋重要。各高校应该鼓励教育主客体投入到BBS论坛中来,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创造宽松的舆论氛围;第二,应该加强教育网站建设,强化网络话语沟通,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各高校应该通过完善校园网络、建立主题网站等为教育双方话语交流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第三,坚持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切实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各高校应该坚持依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管办法》等法律,严格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依据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督促学生真正做到网络道德自律,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4]
(四)加强网络教育宣传,建立配套监管机制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各高校网络隐性教育普遍存在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等缺陷,在网络隐性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学生不知道网站存在、疲于应付课堂作业等诸多问题。为此应该加大校园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熟悉了解学校教育网站,透过校园文化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此外,还应建立网络隐性教育配套监管机制:一是建立高校网络隐性教育管理机制。隐性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以国家法律制度为准绳,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依据,严格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各高校一方面通过对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过滤网络不良文化,确保校园网络绿色安全。另一方面,切实把管理手段与教育功能联结起来,通过网站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与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网络是非辨别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隐性教育监管制度。高校网络隐性教育是各部门紧密合作,主客体交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检查管理制度、紧急预案制度及教育评估制度。各高校通过建立网络教育检查管理制度,督促各部门明确职责,相互协调工作,切实落实教学任务;通过建立紧急预案机制,面临突发网络事件时从容应对,确保网络教育安全;通过建立网络隐性教育评估机制,及时反馈网络教育状况,促使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方式,完善教学内容,等等。
[1] 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3-125.
[2] 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1-63.
[3]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马珊,董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前沿,2014,(Z7):24-25.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许婴]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Network Perspective—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in three colleges in Jiangxi province
ZHAO Jian-chao
(School of Marxism,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etwork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essive education propaganda is insufficient, lack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form, content and lack of interactivity and affinity.We should apply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troop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build a complete set of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recessive education.
college;network;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rvey; thinking
2014-11-15
赵建超(1990-),男,山东滨州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4-2237(2015)01-0097-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