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价值探讨
2015-04-01庞慧贤卫红艳江宁珠张海燕
庞慧贤,卫红艳,江宁珠,张海燕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
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价值探讨
庞慧贤,卫红艳,江宁珠,张海燕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
目的 对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84例,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情况进行诊断,观察超声图像表现。结果 超声诊断下,宫腔粘连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宫腔积液型(18例):宫腔分离的轻、重程度不同,周边是强回声光带,内部是液性暗区;二是宫腔非积液型(66例):宫腔线显示不清,或是内膜表现为厚度不均匀、连续性中断或片状低回声。结论 在以往宫腔粘连的诊断中,宫腔镜应用的比较多,但属于有创性检查,而超声检查属于非创伤性检查,只要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期内,对子宫内膜的形态结构、血流分布、蠕动波波动情况进行反复、多次检查,便可以明确诊断疾病类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检查手段。
宫腔粘连;B超;超声诊断
随着人工流产和不规范手术操作的增多,最终导致宫腔粘连现象,引起粘连的原因表现为宫颈管、子宫狭部、子宫腔出现外伤或感染,或是人流手术过度诊刮损伤内膜基底层,最终导致的临床特征为月经量少、闭经、不孕、易流产等。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84例,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情况进行诊断,观察超声图像表现,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84例,年龄22~35岁;临床表现:闭经、月经量减少、周期性腹痛、不孕等,所有患者均进行过人工流产,超声检查在月经后3~10天进行。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84例患者采用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情况进行诊断,观察超声图像表现[1]。仪器:ACCUVIX A30型超声仪,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5.0 MHz。检查时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
2 结 果
超声诊断下,宫腔粘连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宫腔积液型(18例):宫腔分离的轻、重程度不同,周边是强回声光带,内部是液性暗区;二是宫腔非积液型(66例):宫腔线显示不清,或是内膜表现为厚度不均匀、连续性中断或片状低回声。
3 讨 论
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患者进行检查,即使患者为宫腔粘连,超声声像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经过仔细辨认,才能与宫腔内非粘连性异常回声区别开来。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表现为月经周期、粘连部位、粘连性病理组织成分多样、病程、临床类型等,粘连病理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平滑肌形成;二是结缔组织形成;三是内膜形成。如果在粘连区域有平滑肌参与,将会与纤维组织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在粘连组织中,包含有大量微血管,且壁薄,部分血管壁呈玻璃样变形。如果内膜附于纤维和平滑肌粘连之上,可能引发功能变化,最终致使超声声像存在多样性,比如,纤维成分多,回声较强;平滑肌成分多,回声较低;部分内膜具有功能,表现为周期性脱落[2]。
在临床上粘连类型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完全型、部分型等,此种类型划分与积液型和非积液型是相类似的。在宫腔镜下,大部分周围型都表现为宫腔积液,出现此种情况的前提条件为内膜存在且有功能存在。由于修复程度、宫颈内膜损伤程度及病程长短不同,在非宫腔积液中回声也各不相同,且临床症状轻重存在明显差异。宫腔粘连的超声诊断依据:一是黄体期内膜厚度低于0.2 cm[3];二是内膜回声厚薄不均匀,连续性中断或片状低回声,宫内无积液,必要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宫腔注射,进而观察内膜;三是宫腔线显示不清,或回声不连续、不光滑等;四是积液型患者,在其积液周围可以清楚看见粘连带、回声呈线样[4]。
粘连程度分类:粘连范围低于1/4宫腔为轻度粘连;粘连范围在1/4与1/2宫腔之间为中度粘连;粘连范围超过1/2宫腔为重度粘连。宫腔粘连程度较重时,将会严重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和功能层,致使内膜结构无法清楚显示,进而内膜厚度也会越来越薄。因此,如果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有明显变薄的趋势,低回声区将会存在片状和节段性,此种情况便可认为子宫粘连[5]。
总之,在以往宫腔粘连的诊断中,宫腔镜应用的比较多,但属于有创性检查,而超声检查属于非创伤性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1] 苏三山,江文杰.宫腔粘连的彩超诊断价值与妇产科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l4,28(5):131-133.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J].科学,2014,(7):123-124.
[3] Hou Ronglin, Rong Rong Yang, roots, and so on. Study on [J] disease of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examination of CT value and imag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medicine, 2014,17 (3): 90-91.
[4] Wang Min. By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J] mass i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hina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14,27(12):109-110.
[5] Yang Zhiwei, Zhou Shiying, Yang Taizhu.The preliminary [J] study of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s. China J ultrasound Med,2014,20(9):699-701.
R7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