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底线伦理研究述评
2015-04-01李祥祥
*本文已于2014-11-27 09∶38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41205.1506.010.html
近年来国内底线伦理研究述评*
李祥祥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 350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底线伦理不断受到冲击。梳理近年来底线伦理的研究成果,指出底线伦理在概念、特征、内容、建构以及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德育教育、和谐社会、全球伦理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异同,提出今后国内底线伦理研究应避免虚无化、极端化、狭隘化、唯底线伦理的错误倾向,加强基本问题研究,深化对马克思经典作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拓宽底线伦理研究的论域,为应对和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底线伦理; 社会伦理; 元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 全球伦理
收稿日期:2014-09-03
作者简介:李祥祥(1990-),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道德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5.03.15
中图分类号:B082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伦理领域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统的“高蹈道德”教育成效尚未显现,底线伦理却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毒奶粉事件、“小悦悦”事件、“扶不扶”争论、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伦理事件都在挑战着整个国家、社会、个人的伦理底线。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伦理建设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梳理近几年学界关于底线伦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整合的基础上理清当前研究的脉络,发现潜在不足和创新的自由空间,对于学术界进一步开展研究、树立底线思维、应对和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伦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底线伦理元问题研究
底线伦理元问题的研究在底线伦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底线伦理元问题的研究是开展底线伦理发展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底线伦理元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 底线伦理概念及特征
对于底线伦理的概念与特征的表述,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旨是趋于一致的。所谓“底线”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最低界限”,“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行为基准线和水平线。因此,底线伦理是指生活在同一共同体的公民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目前,对底线伦理概念与特征研究的观点有:何怀宏[1]把底线伦理解释为一种与目的论或后果论形成对照的义务论,认为底线伦理是指基本的道德义务,或者说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尹振秋[2]指出,底线伦理是维护一个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需的、社会所有成员不论何种身份地位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定义界定了底线伦理的特征,即普遍性和义务性。有些学者则把底线伦理等同于底线道德,认为其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调整利益关系时为符合最低、最基本要求而履行的基础性道德义务[3]。也有学者从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规范维度出发,阐述底线伦理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性。如陈泽环认为,所谓的底线伦理指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基本的个人行为规范,其功能在于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坚持维系社会生存的基础道德,其论证形式为规范伦理学[4]。此外,有些学者从道德修养的层次来看,认为底线伦理属于“应当”或“应该”的层次,是对于不损害社会和他人正当利益而取得个人利益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从特征上讲,底线伦理具有具体性、现实性、普适性、约束性、他律性,同时亦缺乏稳定性、自觉性、完整性[5]。
2. 底线伦理提出的境域
20世纪90年代,底线伦理于中国被提出并研究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环境背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将其归结为某种共享的社会氛围和思想资源,这种共享的社会氛围其实就是现代社会或者说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氛围,如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引起了人们对底线伦理问题的拷问,其思想资源表现于西方的罗尔斯《正义论》、阿尔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和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另一种观点将底线伦理提出的背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文革”结束后迅即转向市场经济,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人们的忧虑与愤慨;其次,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高涨和自觉性的提高;再次,开放性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使得应对多元文化和道德问题的紧迫性日益突出[4]。
3. 底线伦理内容的研究
底线伦理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概念中汲取适应现代社会的营养。如何怀宏在《良心论》中对中国传统概念在良心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借鉴了西方分析伦理学的方法,尝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体系,即“以恻隐、仁爱为道德发端之源泉;以诚信、忠恕为处己待人之要义;以敬义、明理为道德转化之关键;以生生、为为为群己关系之枢纽”[1]。另一种是以现代社会的某些道德规范为标准,规定底线伦理的内容。如有学者认为:底线伦理具有丰富的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底线的基本内容[6]。党的十八大报告精辟地概括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倡导文明、和谐,倡导平等、公正,倡导诚信、友善,就是对社会公共领域之底线伦理的论述。除了诚信友善外,个人之底线伦理还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尊严的维护[7]。
4. 底线伦理建构的研究
底线伦理的建构作为底线伦理研究的落脚点,对于道德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有学者从社会制度和个体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指出社会方面需要从体制上确保普遍的正义;个体方面则需要尊重和激励他们对普适信仰的追求,而制度的安排是否合乎正义是更应该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保障,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还有待于完善;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提出要综合建设,多管齐下,从以下几点切入:(1)完善底线伦理的国家制度建设。①定底线、明规则,强调制度环境的平等、公正与自由;②强监管、抓执行,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2)注重底线伦理的社会调整路径。①发挥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②完善底线伦理道德的传播机制,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3)提高底线伦理的公民道德自觉性[2]。
二、底线伦理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底线伦理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其发展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将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全球伦理以及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中。
1. 底线伦理、终极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的内容,三者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最终落脚点是一致的。其中,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了底线伦理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内容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述了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则,规定了当代社会人的行为实践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的重要的底线伦理价值,可以从底线伦理所应具有的植根文化传统、具有普适性、衬托更高层次伦理等三个基本特征出发对其进行解读[8]。也有学者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的角度,认为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都是对人存在状态的一种肯定,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反映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性追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终极价值,又规范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行为应该普遍遵循的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底线伦理和终极价值之间实现了辩证统一[9]。此外,有些学者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认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终极价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基础[10]。
2. 底线伦理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对于底线伦理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应坚持美德教育的价值取向。马唯杰在《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一文中认为,底线伦理价值取向下的高校德育以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高校学生,把大学生放到普通群众中进行无区别的对待。这种把大学生“降”为一般群众进行道德教育和要求的做法,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知性本位的人才观:只重知,不重德;只重学,不重才。美德伦理价值取向下的高校德育以培养具有美好德操和高尚品德的人为目标,把大学生“提”到道德精英的高度来加以教育和要求,不仅要求他们不能违反底线伦理,更要求其成为道德上的楷模与典型,为社会普通群众树立道德榜样,为推动社会风尚的整体好转和优良美德的代代传承做出贡献[11]。因此,他认为高校应坚持美德伦理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底线伦理的价值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底线伦理应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如曾维菊认为,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现状,这也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12]。用底线伦理来指导学校德育教育,对于解决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和各种困惑具有一定的帮助。
3. 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已有的资料比较少,仅2007年仇永民的一篇文章《底线伦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涉及到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他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化诉求之间的关系,其中民主法治体现了底线伦理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反映了底线伦理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彰显了底线伦理的基本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底线伦理的本真意义。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伦理道德的一致性,底线伦理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6]。
4. 底线伦理与全球伦理
对于底线伦理与全球伦理的关系,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把全球伦理等同于底线伦理,认为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全球伦理应当是对所有男人和妇女、所有人类社团或机构提出的基本伦理要求,应当是一项基础原则,人们可以在每一种大的宗教传统或伦理传统中发现它的起源[13]12,55。这样一种以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为前提的全球性伦理规范,确实可以说是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14]。全球伦理的内容与本文欲阐明的底线伦理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合的,两者关系紧密。全球伦理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底线伦理,而底线伦理也是在其普遍伦理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15]319。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伦理不等同于底线伦理。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晓菊在《全球伦理不等同于底线伦理》中认为:全球伦理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和内容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底线伦理或“黄金规则”,还包括解决全球问题所达成的共同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以及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道德理想目标及其追求。衡阳师范学院的廖建平在《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一文中从两者产生的背景、精神实质、利益基础、对公民的培养目标以及在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五个方面加以区分,认为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想,因此不应把全球伦理归结为底线伦理[16]。
三、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对于底线伦理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浅层阶段,很多问题还处于模糊状态,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今后研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1) 克服虚无化倾向。底线伦理概念从开始提出就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给自己设限”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社会统治者历来重视对道德伦理的教化,强调对至善的追求。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都主张性善论,而底线伦理是人类自己给自己设限,不够崇高,过度强调底线伦理可能会降低伦理建设的要求,因此他们拒斥底线伦理概念。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大多数都接受了底线伦理,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确实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诚信的要求、对和平的追求等底线伦理内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7]317“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进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18]529二是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我国传统道德的消解与冲击,亟需底线伦理的构建。
(2) 克服极端化倾向。极端化是指直接把底线伦理的标准等同于合法与违法,隐含着法律就是底线伦理的意味,和传统观点认为的“法律就是道德的底线”有趋同之处。按照这种观点,底线伦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底线伦理在某些内容上接近法律,但不等于法律,企图把底线伦理简单等同于法律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暗含的意思是只要不违法就是道德的、合伦理的,掩盖了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道德行为,是一种极端化倾向。
(3) 克服狭隘化倾向。所谓的狭隘化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把底线伦理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底线伦理元问题的研究,忽视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把底线伦理研究局限于伦理学领域,忽视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和研究领域的拓展。笔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体系,各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甚至是相互支撑的。对于底线伦理的研究一方面要在伦理学领域,将基本问题、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都包含着底线伦理的相关内容,学者们应克服狭隘化学科倾向,开拓创新,进行跨学科研究,促进底线伦理问题研究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4) 克服“唯底线伦理”倾向。“唯底线伦理”是指有些学者把底线伦理作为判断一切社会活动的标准,认为只有底线伦理才是伦理道德建设的中心工作。他们以现今中国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为理由,宣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底线伦理才是切合实际的,“无私奉献”一类高尚道德和“英雄伦理”、“楷模伦理”都是虚悬空洞的[19]。这种错误倾向否定了弘扬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低估了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实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的社会认知观,要加以克服和纠正。
2. 深化底线伦理基本问题研究
近年来底线伦理元问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基本概念和特征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但仍有可发展的空间。在内容上,笔者认为在肯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还需从以下几个维度作出努力: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有哪些可以为今天的底线伦理建构所继承与发展,包括儒家、墨家、法家以及传统宗教等思想资源;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公平正义、博爱、自由平等思想资源,有哪些值得借鉴与批判发展;其它人文社会学科有没有底线伦理的内容,哪些思想观点可以用来构建底线伦理,现阶段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不是就等同于底线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底线伦理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何怀宏将底线伦理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人最基本的自然义务,人之为人的义务,比如说不伤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诈他人,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第二个层次是与制度、法律密切相关的公民义务,比如说奉公守法,捍卫法律尊严,抵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同时也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第三个层次是各种行业的职责或特殊行为领域内的道德,比如说官员道德、教师道德、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等[20]。当然,底线伦理与底线道德或者道德底线有什么关系,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底线伦理与生命伦理等关系问题同样值得学者们深思和研究。
3.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底线伦理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虽没有专门写过关于伦理思想的著作,但其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在马克思的不同人生阶段主要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其主旨都离不开“人”,对人的关怀与发展、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他的伦理思想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加以继承与发展,随着内容的丰富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伦理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倡导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21]。然而,马克思及其继承者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学术界对其底线伦理却研究甚少。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那么,有没有方法论可以为底线伦理建构所借鉴?学界对这些问题至今涉猎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发掘。
4. 拓展底线伦理研究的论域
底线伦理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提升空间还很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大批贪腐案件等各种社会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侧面反映了道德伦理底线的逐步沦陷。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对于底线伦理的研究亟需学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未来研究的重心一方面是对元问题的再认识、再发展,另一方面是拓宽底线伦理的研究论域,将底线伦理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底线伦理的时代内涵。在政治伦理、执政党伦理、科技伦理、全球伦理、网络伦理、大众传媒伦理、家庭伦理等领域都存在底线伦理研究的“空场”,这些理应成为学界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方法 [J].道德与文明,2010(1):17-21.
[2]尹振秋.何怀宏“底线伦理”思想刍议 [J].道德与文明,2010(2):142-145.
[3]张鹏,黄爱教.底线道德的内涵与特征新探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39.
[4]陈泽环.当代道德生活中的底线伦理 [J].道德与文明,2010(1):22-26.
[5]贾少鑫.论底线伦理的特征与建构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1-134.
[6]仇永民,陈兰芝.底线伦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4-37.
[7]肖苏华.论我国当前底线伦理的缺失与构建 [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5):68-70.
[8]薛平军,王泉.底线伦理视域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J].实事求是,2007(2):9-10.
[9]谭培文.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与实现: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为视角 [J].道德与文明,2010(1):27-33.
[10]陈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以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为视角 [J].教育探索,2011(6):124-126.
[11]马唯杰.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J].现代大学教育,2005(3):18-22.
[12]曾维菊.底线伦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41-244.
[13]孔汉思,费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M].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4]龚刚.谁是全球伦理的带刀侍卫 [EB/OL].[2003-09-16].http://news.sina.com.cn/c/2003-09-16/15531754348.html.
[15]何怀宏.底线伦理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6]廖建平.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 [J].江西社会科学,2003(3):50-52.
[17]孟子.孟子 [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郑玄.周礼·仪礼·礼记 [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9]郝侠君.怎样看待“底线伦理” [J].湖北社会科学,2002(4):43-45.
[20]何怀宏.我为什么要提倡“底线伦理”[EB/OL].[2012-02-2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17160022.html.
[21]李世雁,李岩.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解读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4.
Research and review on ethical bottom line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LI Xiang-xiang
(School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Profound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ociety, culture form, and values in China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are being impacted continuousl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viewed of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in recent years. The differences are pointed ou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in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e identified from aspects of the relatronships between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rmonious society, and global eth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ethical bottom line in China should avoid erroneous tendency of nihility, extreme, narrow, and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only approach. The research on basic problems should be enhanced, the research on ethics thought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should be deepened, the discourse domain of research on ethical bottom line should be expand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plying and settling the social ethical issue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Key words:ethical bottom line; social ethics; basic issu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Marxism; global ethics
(责任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