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载体研究

2015-04-01顾军张丽萍王毅

电大理工 2015年2期
关键词:载体校企融合

顾军 张丽萍 王毅

沈阳市化工学校(沈阳 11012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多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需要校企深度融合。 在新形势下,加快校企深度融合,共建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实践载体,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加大实习实训教学比例,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是落实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义和要求,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的方法和途径。

1 校企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依托于行业发展,以职业技术能力提升为目标,服务于周边经济带为职责。为了深入开展校企融合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囿于学校狭小天地,习惯于封闭式办学,对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因此,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偏重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非从市场需要出发,从专业优势出发并非从企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

第二 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停留在浅层次机械性操作层面,无法接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同时,教师走进企业锻炼条件有限,专业培训更侧重理论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更新迟缓。无法实现“零距零”上岗,学生进企业需要从基础培训。

第三 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国内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

2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载体

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利用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扶植,学校的骨干专业影响力,名师的教育引领作用,展开职业教育的校企融合载体建设,借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2.1 横向拓展,建设市场化职教集团载体

为了增加职业教育的辐射力和教育影响力,沈阳市化工学校先后牵头成立了沈阳市化工、橡胶、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群体,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纽带将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校企合作是必然的,但不是天然的。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由学校负责组织,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同行专家、社会相关人士,成立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先后与辽沈地区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使校企之间能够统筹合作、相互协调、加强沟通,保障校企之间利益共赢、资源共享,成立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2.2 纵向深入,建设与生产实践同步的实验实训载体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注重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先后派出近千人次专业教师到沈阳产品检验所、沈阳食品检验所、沈阳石油化工集团、东北制药集团、海尔集团、蒙牛集团、希杰集团、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博美达化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跟班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现状,管控要求,用人需求,技术技能目标等等。打造了一批“双师型”人才。

“双师型”人才学以致用,将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融会贯通,为了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们,根据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以项目教学为切入点编撰校本教材20 余本。打造了即适用于教学又符合行业特性的教学载体。

在此基础上,沈阳市化工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内嵌式合作:按照“校企双赢、资源共享、共生育人”的原则,投资5000 多万元,建设总面积为9800 平方米的六个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的递进式教育平台,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以企业生产运行模式运行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中厂”。

通过校中厂的建设与使用,促进了校企两方的联系,满足了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厂中校”进行的教学活动,无论从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模式都采取的是企业化运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掌握生产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会切身感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严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如此培养的学生大大缩短了到企业后的“适应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实践证明建设“校中厂”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2.3 专家引领,建设大师工作室载体

人力资源是是实现校企目标和利益的主体。为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法聘请了一批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实施优先企业人才聘请制,优先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精英或行业专家,实行双向挂职以,带动骨干教师成长。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影响力我们成立了三个专家工作室。学校通过实施企业与学校人员双向挂职工程,建立起专兼职教师融合机制,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对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编写校本教材、设计课程和建设专业,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对生产实践、市场动态、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立的 专家工作室,与国家橡胶标准技术委员会合作,参与制定5 项化学检验国家标准工作,开启了职业院校参与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新篇章;制药技术专业成立的专家工作室,开发12 种剂型42种教学产品,推动制药技术专业以教学产品为引领的项目教学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校企共赢、深度融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专家工作室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专业影响力,在教学中有模范带头作用,在国家大赛中担任裁判或者取得佳绩的专业教师,以化工行业省市名师为引领建设了四个专业名师的大师工作室,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教师 “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教学能力肯定会提升,教学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达到企业的用人目标,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3 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载体的建设我们的办学工作取得一些进展,成立诸如希杰班、蒙牛班、红旗制药班、海尔班……一系列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学有目标,企业用人需求得到落实——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有效对接;职业学校的各种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转型、服务于行业升级,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中,我们消化、理解、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经过行业内实验室间试验结果的比对,锻炼了教师队伍,体现了检验检测水平,我们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文而且能武,受到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好评。学无止境,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的当下更是如此,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多形式、多层次校企融合载体,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29

[2]万钢.科学链对产业链促进产学研合作新发展[M].上海科技论坛,2005.

[3]赵昕,宿琳琳.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5).

[4]王寿斌,刘慧平.高职院校融合型校企合作的构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33-34.

[5]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社,2007.

[6]张炼.我国产学院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M].中国高教研究 2010.

猜你喜欢

载体校企融合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