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01陈业高,刘波,李海刚,杨洋,杨雯,何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1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

陈业高,刘波,李海刚,杨洋,杨雯,何锋,段爱红,刘莹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云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从社会需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思想和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和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师院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52-03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高等院校扩招,基础教育改革,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就业形势日益变化等,给高师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1]。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师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基础教育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化学专业改革的思路

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基础上,云南师范大学密切结合自身实际,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创新。具体思路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外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化学专业改革与创新的举措

1.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培养目标。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它渗透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2]。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作为教学过程参与者的平等地位,重视受教育者的健全、完整人格的培养。不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德育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位师范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想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自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针对传统化学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职业理想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弊端,我们提出高师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中要突出以下内容:具备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熟悉化学教学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初步具备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能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或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强化专业思想,夯实专业基础。从师范生大一入学开始,学院便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未来”为主题进行化学专业思想教育,并对学生今后的成才形势和人生走向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其次,通过建设学院网站、教学科研墙报、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宣传展板等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化学专业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提升师范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豪感。此外,学院还不定时邀请国内外化学专业领域知名学者、教授、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级教师、优秀企业家等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和就业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确专业特点,增强专业意识和发展动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重新设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通过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和校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的建设和示范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师范生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专业师范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根据化学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学院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课内课外互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综合设计类实验三部分以及涵盖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分阶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基础性实验包括二级学科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化工基础实验等,主要锻炼学生进行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专业实验设置一定数目的设计性选做实验项目,深层次、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如有机化学专业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现代合成、分离和纯化等实验技术,并用理化常数检验(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测定等)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鉴定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综合设计实验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应用所学理论和实验知识进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薄层扫描法测定卷烟中尼古丁的含量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烟草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及类型、尼古丁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提取尼古丁的方法,并进行初步分离以去除干扰杂质,应用薄层层析分离方法寻找合适的展开剂,使尼古丁与杂质完成分离,最后用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测定卷烟中尼古丁的含量。学院在保证基础实验的前提下,更新内容,提高起点,减少简单验证性实验,逐年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薄层扫描法测定卷烟中尼古丁的含量、旧干电池(锰锌电池)的湿法综合回收处理、胡椒中活性成分胡椒碱的快速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其中一些实验项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每个实验项目的开发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要求教师们从实验验证、讲义编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4.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提高从教专业素养。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学院对传统的化学师范类课程进行了深入改革。首先是调整化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对传统的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实验、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拓展为以化学教学论为核心的化学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包括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科研与方法等系列课程。以化学微格教学、教育实习为核心的化学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讲习、教育见习、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教学、CAI中学化学课件的开发与运用等系列课程。采用必修+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修读,通过分阶段实施、全程渗透的方式来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其次,重视化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正常上课之余,学院指派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与师范生结对帮扶,每名教师对5~10名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具体的指导,从备课、教案、板书、PPT制作、授课和说课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通过“走出去”方式让师范生到中学化学课堂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学观摩和研讨,借助“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中学名师对师范生开展职业理想、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坚持举办年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体现师范特色的学生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师成长氛围,强化了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我院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为龙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市和校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学院实验室科研设施的不断改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逐年增多,学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课外学习,既补充、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课内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及时做到学以致用,将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联系起来,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创造各种条件为全体师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各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保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我们统一规划创新活动,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其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了相关政策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同时,还出台了相应的奖励办法,除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之外,还在综合测评中给予大比重加分。在浓厚的科研氛围熏陶下,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科研训练已经蔚然成风,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双金属纳米笼免疫层析片条的研制及其在微囊藻毒素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ABO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新型磁介孔对染料废水的快速吸附与分离”和“新平产匍匐大戟抗癌活性成分研究”等四个学生课外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以环三膦腈为核的星形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和“晶态纳米TiO2/SiO2有序大孔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等两个项目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此外,每年还有十余项左右的课外科技项目获得学校团委和教务处的经费资助。

三、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学生基本功扎实,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近三年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0%,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学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在择业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实力。每年都有多名毕业生被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昆明三中、昭通一中等云南省属重点中学以及昆明市环保局、呈贡新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录用。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显示,由于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能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及所训练的技能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工作很快上手,令用人单位感到满意。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近几年来,我院化学专业师范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在第7~13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成果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10项;在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和优秀奖2项。在近3届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师范协作组主办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了一等奖1项、三等奖8项;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优秀奖;在历年的全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授课大赛中我院学生表现突出,屡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房喻.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9,(9):14.

[2]刘吟,程亚倩,黄兆信.高师化学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88.

基金项目: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植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陈业高(1965-),男,湖北潜江人,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化学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