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改体会
2015-04-01洪新,唐克
洪新,唐克
摘要:《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实践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方面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考试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30-03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成组课,主要研究有关噪声、振动、电磁、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和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危害、评价及控制手段的一门专业课程。该门课程具有课时短、工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的特点,如何用较短的学时将一门工程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成为了教学的关键。因此,《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着“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育人理念,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学到了本门课程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现将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程交叉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全国大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成组课,各专业课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在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可避免各门专业课的孤立教学,同时也避免了交叉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厌烦,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明确各专业课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所学的专业课程系统化、一体化,《环境学》、《大学物理》、《环境评价》、《环境监测》与《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内容关系密切,《环境学》、《环境监测》和《大学物理》为先修课程,《环境评价》与该门课程同步。因此,授课时要以《环境学》、《大学物理》、《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对于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公式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例如“声学基础”一节,很多知识以《大学物理》基本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大学物理》的相关知识点为切入点,由波的基本理论逐步引入到声波的相关理论和公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到各个教学领域,成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标志,集中了多种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声形并貌,使呆板的理论课堂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性污染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且当今技术日新月异,有关物理性污染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把先进前沿的工程技术、工程材料搬到课堂,利用一些图片、动画和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形象感知,便于记忆理解。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内容,节省板书时间,而且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重点知识反复播放、反复学习,强化记忆。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本着“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任课教师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会Word、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操作,还要会一些诸如3Dplush、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而且还要对多媒体教学内容反复斟酌、反复设计,让多媒体教学真正做到形象生动、内容精练、直观易懂。
三、注重工程实践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科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全国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这就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各个大学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各种方式的教学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而具有越来越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具有较强动手、创新精神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拥有很大的就业优势。因此,新的教学方式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课堂为主动课堂,变句号课堂为提问课堂,激发学生努力思考,只有思考,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得到超越、得到创新,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的教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重点由“知识传输”转变为“能力培养”。《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与日常实际生活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使抽象的客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教学:①注重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加大专业理论知识信息量,用工程实践例子解释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同时多看些有关工程设计的录像和设备及工艺的图片。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向同学们具体介绍在生活场所中哪些属于吸声设计、哪些属于隔声设计、哪些属于消声设计,使用了什么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采用了哪些消声结构,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②增设演示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时短、理论性强,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透彻,因此,本课增设了演示性实验《声级计的使用》和综合性实验《辽宁工业大学校园四周噪声评价》,两个实验实际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实验。声级计的使用是让学生学会声级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便于对第二个实验的噪声进行测定。通过对辽宁工业大学校内及周边地区的若干测试点测定声压级,对其噪声污染情况加以计量和评价,并利用所学的知识给出相应的控制手段,加深学生对噪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在加强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授课进度及授课内容,新增加了有关污染控制的设计论文,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样既弥补了单纯理论授课的缺陷,又弥补了课时短所带来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
2.教学本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中国教育尽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未变,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过程中,排名、死记硬背等做法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激发学生如何去思考,而是着重教学生如何去应试,不鼓励学生去问“为什么”,而着重强调记住就好,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凡事背下就好,不去问缘由,不去找方法,教学本质停留在底层的“学会”阶段,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高分低能。而到了大学,要求学生一改十几年的学习方法,确实非易事,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质疑、反思,敢于提出不同的思想和见解,敢于挑战、善于超越,变传统的“讲授课堂”为“讨论课堂”。教师必须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基本的理论由教师详细讲解,而对于工程实践应用部分,则由学生分组讨论补充,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对工程实践已经采用的控制方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出合理化的见解和意见,也可以介绍一些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和设备,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现有污染状况提出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同时鼓舞学生做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讨论实践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中思”,从“学会知识”逐渐过渡到“应用知识”,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四、考核评价多元化
创新的三要素是:知识、思考、实践。知识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创新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原有的知识导向性观念逐渐向能力导向性观念转变,最终实现了“知识、思考、实践”三位一体,并对该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把课程主要工程设计计算部分以设计论文的形式考察,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给出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都给出详细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每组4人,选出一名组长,题目抽签选,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写明设计目的与意义、设计任务、设计原则、详细设计步骤及自我评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完成整个设计。理论课的最后一次课安排学生答辩,每组通过抽签的形式选派代表进行答辩,教师和同学可以根据该组同学所提供的内容自由提问,提问过程中组内其他成员同时参与回答问题。根据设计说明书和答辩情况给出综合成绩。通过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一些参考书,以工程实例为例,查找设计参数、设计方法,扩大设计覆盖面,培养了学生自主设计计算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很喜欢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设计方法,自己选择设计参数,还可以自己改良设计步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在授课期间安排了课内实验,利用声压计对辽宁工业大学校内及周边地区的若干测试点测定声压,对其噪声污染情况加以计量和评价,并利用所学的知识给出响应的控制手段,与所给的设计论文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噪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设计论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有关噪声污染控制的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论文的最终答辩,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熟练掌握了PPT的制作,为毕业论文答辩打下良好的基础。阶段性考试缓解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同时对学生平时学习也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及时消化,避免了期末考试的“临阵磨枪”。通过对考试方法的改革,使期末成绩多元化,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同时,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与同学们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并让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了评价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提高。
通过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深化、不断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树建,刘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167-169.
[2]邓周虎,董光国,闫军锋.理工科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32-35.
[3]张忠福.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8(1):104-107.
[4]郭照冰,郑有飞.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6(12):112-115.
[5]王绵森,武忠祥,李继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J].大学数学,2010,10(1):1-6.
[6]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9):104-107.
[7]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7.
基金项目: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教改立项(2014024)
作者简介:洪新(1975-),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方法改革。
通讯作者:唐克(1974-),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