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原因的探析
2015-04-01邹菊萍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引起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社会性原因和个体性原因,社会性原因体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等经济原因,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个体性原因体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素质结构中的一些问题和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03-03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地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个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大问题。从国家的角度看,在付出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就业,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这无疑是一种浪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严重过剩。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就没有彻底地解决过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是受过十多年教育的高质量劳动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级专业人才,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比一般劳动力的失业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更为严重。从民生的角度看,在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的身上,都寄托着整个家庭的美好的期望,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够为家庭的富裕和兴旺发挥重要作用。自从实行大学生收费制度之后,每个大学生在付出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完成学业后却找不到工作,那些美好的期望就会化为泡影,教育投资的回报似乎也变得遥遥无期。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本人,对于他们的家庭,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对于国家和社会,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诚然,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但是在我国广大民众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因为在我国曾经实行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是由国家根据计划来统一安排的,根本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大学生也一直是“天之骄子”,所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基本上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从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后,我国才开始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所以,我国广大民众对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如其他国家的民众。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探索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对策,首先必须认真地分析和探索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只有在准确地找到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所以,分析和探索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对于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失业现象?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目前有人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一些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各种原因,简称社会性原因;其二是来自大学毕业生本人自身的各种原因,简称个体性原因,下面,本文将对这两种原因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
二、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社会性原因
大学生失业的社会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因为,劳动力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作为一种高质量劳动力,他们的就业与失业首先与劳动力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就业市场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具体表现在就业市场的信息不畅通,一些毕业生手持就业材料茫然不知所措,而用人单位又疲于奔命却难觅合适的毕业生。另外,就业市场调控也不规范,最明显的是洽谈会上所签订的协议兑现率低,协议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有的毕业生到处投简历,甚至拿着推荐材料到处签协议,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否履行协议心存疑虑。一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方面不能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不能做到任人唯贤和优才优用。还有些用人单位片面地强调高学历,把一般院校的本专科生拒之门外。更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引进大学毕业生时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造成了许多女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有扩大的趋势。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有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滞留在城市或发达地区当“漂族”,却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去就业。这种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其次体现在学校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上。我国高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课程的编写和设置,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课程的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使高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了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自从实行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高校之间在生源上出现了竞争的局面,对某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源,其结果只能造成该专业的人才迅速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热门专业很快变成了冷门专业。这种没有长远规划、跟风跑的专业设置方式导致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失业。而且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多年来一直基本忽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而现在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恰恰看重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提出只招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模式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同时还为大学生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人力、财力和经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远远不如西方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以就业指导课而言,目前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课时很少,二是没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目前大多是由一些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而不是那些受过专门训练并获得职业指导师的专业人员来授课,而且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机构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有限。总之,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产生大学毕业生失业的重要原因。社会性原因的第三种体现是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是一种强大的隐性力量,它时刻都在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我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等观念,还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正是在这些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许多大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寒窗苦读十几年之后,就应该进入社会上层,成为一个“人上人”,而不能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在这种职业取向的支配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到第二劳动市场去就业。
三、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个体性原因
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产生,还有大学毕业生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乃至同一个班级的毕业生,有的人能顺利地就业,而有的人却出现了就业难问题,这就是个体性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个体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误区,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模式上,他们的职业取向还是把第一劳动力市场作为唯一的目标。殊不知,当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之后,这种职业取向显然是片面的。第一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而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数百万。在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支配下,在这种片面的就业取向的指导下,大学毕业生出现失业现象是必然的结果。其二是大学毕业生在素质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素质是个体质量或者说劳动力质量的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只有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毕业生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问题就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落后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有些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如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理科毕业生,而理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又高于文科毕业生,这就是不同的专业知识所导致的结果。我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忽视能力的培养。一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十分低下,而用人单位恰恰看重的就是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但我国大学毕业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是因为能力欠缺而失去了就业机会。在道德品质方面,有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诚信,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如实地填写就业推荐表;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修养;在面试时,夸夸其谈,自视清高,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因而丧失了就业机会。其三是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过程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国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严密计划和精心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更没有进取精神。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进取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很难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个人要在就业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要在就业竞争中成为胜利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学生时代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我国的中学生基本上没有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在大学里,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人也不多,作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知识,也没有多少人对自己进行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有许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在求职过程中,不是去寻找符合自己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的职位,而是去寻找一些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职位,自然在面试中被淘汰出局。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针对这些不同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参考文献:
[1]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9-11.
[2]曾满超,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研究项目《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2007d35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邹菊萍(1966-),女,湖北应城人,教育学硕士,孝感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