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自我监控技能训练提高学法指导实效性的行动研究

2015-03-31安晶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法指导元认知

安晶卉

〔摘要〕本研究以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为目的,采用行动研究法,训练提高中学生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的自我监控能力,并根据学生反馈,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显示,学法指导能够促进学生在学法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提高其主动觉察学习过程、思考改进学习方法的能力,使其元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学法指导;元认知;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4-0009-04

一、问题提出

“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被教育者进行指导,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持续学习的技能。学法指导的实施,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笔者所在的中学,近十年来一直在进行学法指导的校本探索,这期间,我们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渗透、学生经验交流、印发指导手册、开设《学法指导》校本课四种方式开展活动,在实操层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困惑。

有学者指出,要想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不单是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背,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反复实践,而且,学生即使经过实践,掌握或学会了某种方法,但如果不具备根据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方法的能力,往往还会依赖于过去形成的习惯去使用老方法。综合上述观点,提高学法指导的效果,应该做到方法的练习过程和学生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既不额外占用过多时间,又能对学习有所帮助。一项新方法要想固化成为技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而学生经历最多的学习过程是听课和完成家庭作业,如果能够从这两个环节入手去设计学法指导活动,既保证了训练过程,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将问题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在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练习掌握一种能够提高听课和课后学习效果的方法。

“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类所特有。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学习者明确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进展如何,而且能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不断作出调节,使学习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学法学习与应用从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的自我引导,是学法指导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指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显著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元认知作为学习策略的核心和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虽然众多的文献都指出了元认知能力培养在学法指导中的重要性,但却鲜有介绍如何在学法指导中培养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在课堂听讲、课后做作业两个环节进行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制定训练工具

在以前开设的学法指导课上,我们曾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策略课题组编印的《中学生学习智慧》丛书作为教材。我们把其中涉及到课堂学习监控和课后作业监控的练习找出来,对题目进行精简、改编之后,形成了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见下页表1)和家庭学习活动记录表(见下页表2),作为我们的训练工具。

这份表格看似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其实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习惯化的自我应答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以内部对话的形式贯穿于学生每天的学习活动之中。自我影响和自我提醒的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并成为习惯,就不再需要依靠外力运作,当它成为学生的自动化行为之后,就达到了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从而自我调整改进的目的。

(二)活动实施

1.第一阶段(2011年12月)

本阶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监察了解自己的课堂听课状况,对之进行反思改进。高二年级6个班2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利用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取5节课,对整节课的听课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完成“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记录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5次课堂记录,撰写反思日记,分析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这次记录带给自己哪些启发等。活动过程中,由班主任进行全程指导,督促、提醒学生完成任务。

2.第二阶段(2012年7月至8月,暑假期间)

本阶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活动,发现个人的学习规律,并进行反思改进。上述220名学生均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连续记录至少一周的学习安排,完成“家庭学习活动记录表”,然后对照个人记录,撰写心得体会。

3.第三阶段(2012年9月至10月)

本阶段我们将两个记录表进行合并,课上和放学后同步进行记录。高一年级4个班共17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除完成记录和反思的内容外,我们又新加入了“反思之后的改进”这一环节。学生连续进行了三周的记录,第一周记录初始状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第二周记录改进后的情况,然后再次反思,形成新的方案,再记录一周。总共记录三周,是希望通过21天的重复,让这一技能固化成为学生的习惯。相比于第一、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完整,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自我记录—反思改进—实践练习”循环。

三、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匿名的方式,请学生自我报告“自己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对活动的总体印象”“自己感到最有用的内容”和“感到完成起来有困难的内容”,以及“觉得自己以后会有多大的可能主动去应用学到的技能”。结合学生给出的回答和撰写的个人反思与心得体会,我们概括得到以下

结果。

(一)课堂自我监控的实施效果分析

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流程的工具,即使仅有5次记录,学生也总结发现了表格的功能和自己听课当中存在的问题:第1、2两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第3~5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掌握程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特别是把不太确定和不太清楚的问题单独搁置出来,提醒学生要想办法去解决,一旦学生把准备采取的解决办法白纸黑字写下来,便在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契约关系,督促学生尽快履行“解决遗留难题”的行为;第6、7两题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激发的思维火花,这些灵机一现的想法往往能够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使学生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有助于加强记忆;第8~11题全部是关于个人课堂外显行为的描述,要求学生提供证据证明本人参与了这一活动,这使得学生会格外注意把内部行为外显化,加强个人课堂行为的动态表现,如记笔记、和同学讨论、主动发言等。

针对这项活动,学生给出的积极反馈有“对检视课堂效率很有效果”“上课没时间走神了”“了解到我上课效率不高的原因” “可以发现自己听课的优缺点”“总结自己在课上的灵感闪现,能够加深印象”“可以了解自己一星期所学的知识,让记忆深刻”“能够帮助我在课后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未解决的问题”等;对活动的负面评价主要包括“听课的同时要作记录,难以兼顾”“有些题目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不知该怎么填,难以填全”等。对于听课和填表难以兼顾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练习过程中的必然,书面表达增加了任务量,势必会占用学生一些额外的精力,但小的投入换来的是大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圆满完成了表格的填写,而是希望以这样一种外显的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当反思可以以一种自动化的内隐形式出现时,外显的内容就可以撤去了。学生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填全,只要他们有意识地在诸多环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监察、思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活动的目的就已经达到。针对“题目内容有重复”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在下一步的修订中,把内涵相近的问题概括为一类,从而减少填写

题量。

(二)家庭作业监控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外学习情况,发现个人的学习规律。在撰写心得体会的环节,我们提示学生参考个人记录,从“我发现自己偏爱在一天中的……时段进行学习”或“我偏爱在……时段进行……学科的学习”,以及“……时段或……学科我的学习效率最高(最低)”“最常令我的学习中断的干扰是……”等角度出发进行反思。根据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学生从此次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了解了个人的优势学习时段,如“我发现自己偏爱在睡醒之后学习,这时我的头脑最清醒,效率也最高,因此我会把一些复杂、困难程度高的作业放在这个时候做,当然也会把一些背诵的东西移到这个时间”“连续3个小时的学习,在最后1小时效率是最低的,我经常会把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放在这个时段”。

其次,了解了个人的学习偏好,如“我发现自己习惯在效率最高的时段做自己喜欢的学科作业,而把最不喜欢的科目放在效率较低的时段,这样做的结果是偏科越来越严重”。

再次,了解了最常对个人学习进程造成干扰的原因,如“最常令我学习中断的干扰是手机,有时候来短信了,忍不住多聊几句,时间就慢慢过去了”。

最后,观察到学习时段、学习科目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主动调整的意识或行动,如“学习时间不在多,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是否高。通过几十天的记录表格发现,我在下午1点到3点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于是,我将学习时间改在了下午2点到4点,结果学习效率变成了以前的两倍”。

(三)两项活动实施效果的总体分析

1.活动的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发现了课堂听讲和课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设法去作相应的调整,比如“我能从记录中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对我以后的学习很有用”“找到了很多过去未发现的问题,也学会了怎样去改善”等。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如“这次的活动是改‘被动为‘主动,让我们从自身发出控制自己的动力,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目的,通过自我检讨认识自己、改正自己,比说教有用”。

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将此项技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给出的原因有“自我监视可以大大加快我的学习效率,从而省出时间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使我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我发现学习此项技能会提高我的自控能力与学习能力”“我觉得以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做事的方式都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所以我会尽力把及时总结及改进的技巧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等等。

2.思考与感悟

总体看来,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通过练习取得了一些收获,这种收获因人而异,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到学生对个人学习活动的整体反思,都有所涉及。在获得积极反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在回答“以后有多大可能去主动运用技能”时,对可能存在的困难表示了担忧。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养成新习惯需要时间,为此要格外付出努力。虽然能够感受到学法练习对个人学习的帮助,但仍然会因为要花费额外时间而感到不情愿。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学生给出的典型描述有“很繁琐的过程,很深的印象,很多的收获”“相传有用、自己也觉得有用,但总是没有时间用心去做”;也有学生提出“在繁重的学业下,显得毫无意义”“太浪费时间”;还有个别学生评价“无趣”“提不起兴趣” “没什么用,高考又不加分”。

有研究表明,高中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相比低年级学生有下降趋势,学生的上述说法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果,这一情况令人忧虑。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高中生多年来已经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们会本能地选取自己认为最便捷的方法来应对学习任务。此外,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能力与重点高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高中学习任务时更为吃力,少有余力去钻研学法。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觉得完成起来感到有困难的原因主要有监控本身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上课没有时间完成表格、忘记记录等。由此可见,开展学法指导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学生课业负担不太重的时候,这样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另外,在训练材料上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把大块的任务切分成小块,避免学生因为疲于应对而产生厌烦心理。

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较为认真地参加了活动,还有约一半的学生把活动作为任务应付完成,有抄袭和草草了事的痕迹。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即使是一个看上去不算复杂的任务,学生如果不从心里相信它对自己有实际用处,就不愿投入精力去执行。《中学生学习智慧》一书中提到,一个深具学习智慧的人必须能够做到知、信、会、行四个字,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强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知”是起点,“信”是核心。学生只有在相信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切实感受到这些学习规律在自身学习活动中的存在,体验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效能,才能逐步在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规律和策略,从而在持续的实践中走向“会”和“行”。

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学校学法交流等常规活动,高中生已经基本解决了“知”的问题,但在第二阶段“信”的程度上不同学生之间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典型的对学法练习有阻碍的心态:一种是“半信半疑型”,另一种是“拒绝相信型”。“半信半疑型”学生是学法指导下一步要关注的主要目标人群,阻碍这部分学生行动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完成任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日常学习相冲突,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活动难度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有精力付出时间去实践,从而进入第三阶段“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信”的达成。

从2011年12月初次实施自我监控练习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看到学生不认真填写记录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到最后面对学生的反思、反馈产生启发和思考,我们对学法指导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不能仅凭学生呈现在纸上的东西,一些思想上的变化,一些触动,一些意识的觉醒,虽然当下尚不能以某种绩效性的结果呈现出来,却可能对以后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即使是一个通过抄袭完成任务的学生,他在阅读他人的记录和倾听同学的交流中也会产生个性化的思考。教育就应该教给学生这种让他们产生触动、从而自发去思考的东西。要让学生改变十几年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改变习惯需要意志,更需要信念的支撑,从这一点上说,学法指导任重而道远。

四、结论

通过训练学生学习对课堂听讲和课后作业环节进行监控,能够促进学生在学法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觉察学习过程、思考改进学习方法的能力。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收获,为以后的方法迁移和活学活用奠定了基础。

参照学生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对评价表作如下改进:首先,简化表格,将相似问题合并,改进填写方式,降低记录难度;其次,切分活动内容成小块任务,分时段、分科目完成,例如,将作业监控放在寒暑假进行,一段时间只集中一个科目或某一项指标的监控。

参考文献:

[1]罗绍良.黔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9).

[2]庞超波,蒋振宇.学法指导与学生元认知能力[J].才智,2011(14).

[3]黄勇.学法指导的危机与学习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5).

[4]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26).

[5]佘同生.学法指导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1996(5).

[6]熊宜勤.论学法指导研究的新视野[J].广西教育,2000(7).

[7]孟迎芳,温昌贵.中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5).

[8]刘儒德.自我管理(学习的智慧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9]李晶.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学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作者单位: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北京,100083)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学法指导元认知
音乐教学元认知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精巧务实的驾驭教与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探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探索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