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急性胃痉挛和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2015-03-31李汉
李汉
摘要:急性胃痉挛(gastrospasm)就是胃部肌肉抽搐。出现胃痉挛时,主要对症解痉、止痛、止呕,如果常常出现胃痉挛,应注意寻找原因,从根源上治疗。长期心理压力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易患消化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如果膈肌痉挛发作持续不断则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休息,如果是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也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推拿手法;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
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饮食习惯与作息时间的改变,致使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急性胃痉挛的发生,它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均有明显关系,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笔者自2002年至今采用此推拿手法,都有暂时缓解症状及持久的疗效。治愈患者百余人(次), 疗效满意,现已成为本人治疗胃部疼痛,顽固性呃逆的首选常用手法,现详细介绍如下。
1 急性胃痉挛
急性胃痉挛又称"胃区"疼痛,中医称胃脘疼痛。是门诊的常见、多发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导致。西医接诊后,都是对症给予解痉止痛类及镇静镇痛类药物治疗,副作用及毒性反应不言而喻。而对于急腹症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初期也表现为胃区疼痛,会掩饰病情,导致误诊等不良后果的出现。这些都让大多数临床医生在判断病情及用药时慎之又慎,左右彷徨。自从掌握了中医经络经穴的这一手法后,以上的忧虑可以排除了,止痛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暂时缓解胃区疼痛,还可使右下腹的压痛及反跳痛趋于明显化,并有利于确诊病情。
方法:嘱患者俯卧位躺下,双上肢放于体侧,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在其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及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间胃管下俞(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寻找最明显的局部酸痛点,(上下不会超过2cm),这一点即是最佳经穴处,止压1min即可缓解疼痛,3~5min结束治疗。
笔者从医多,有时看到"手到病除"一词,总觉得有夸大之嫌,从自己用上述方法治疗"胃痛"患者后,止痛效果很是神奇。对前面一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确切的认识。中医经络学说阐明"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脏腑的病症都可以从背俞穴上反映出来,而对这个反映点的适当处理,就可以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另外从西医解剖的位置看,止压点也是腹部脊神经发出的部位与地带,止压此区域可调节神经根对上腹部与胃区的反射作用,继而缓解了胃部的痉挛所造成的疼痛与不适。这在理论上也完全合乎逻辑。并且这一点在十二经络的膀胱经上也恰恰是个空点,在膈俞和肝俞之间。有的书记载为胰俞,针灸学模式上带括号内注为胃管下俞,笔者个人认为,既然对胃痛有这么确切的疗效,我接受胃管下俞的定义。诸不知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理论的讨论实在外行,只毕生为患者服务而已,并不在乎什么名声,好用见效且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就可以。
体会:首先应确定适应症和范围,包括疼痛的一般原因及部位的确诊,确定是无特殊原因引起的。其次寻找压点的准确性,这非常重要,压点不准会影响效果。一定要在胃管上俞(膈俞和肝俞之间)上找到最酸胀、最疼痛的那一点为最佳。但是不能反复做止压,期间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年龄较大者力度应轻一些,年轻人可以重一些,因人而异,气氛一定要轻松为好。
如果针灸效果会更好,笔者会继续进行探索与实践,从理论上讲针刺的刺激量会更大,部位更深,调理性、持久性更优于点压。但部分人群认为针灸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不愿意接受。所以今后笔者会在各种人群和适应症里拓展,这样对患者本身、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针灸指压的掌握,都是有益的。
2 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如果膈肌痉挛发作持续不断则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休息,如果是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也会有很大影响。
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放于体侧,术者位于患者右侧,在其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双手指压攒竹穴,可即刻止住顽固性呃逆。先行双侧攒竹穴指压1min后呃逆减轻,3min后完全止住,8min后停止。然后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膈俞上做补法按摩3~5min,即结束治疗。
笔者于2008年用此法治疗江苏1例男性患者,43岁,当时已连续呃逆50h,既往有呃逆病史,曾在1年前发生过连续呃逆1w,后住院打胸段硬膜外麻醉后止住。此次该病发作,非常痛苦,焦虑不安。当时用西医药物治疗病情未得到控制,征询本人意见是否愿意用中医的方法,患者同意后笔者用指压双侧攒竹穴法治疗,患者呃逆停止。第2d患者又诉轻微呃逆,询问病史后发现头晚患者由于应酬喝酒疲劳诱发,当时又给予双侧攒竹穴指压1min后完全停止,并嘱其注意休息,以后再未复发。2012年7月18日 ,另一患者由同事介绍来,是南宁1例男性患者,32岁,已连续呃逆58h,曾去省级医院进行治疗未能缓解,由于无法入睡,精神差,焦虑不安。笔者边询问病情边嘱患者平卧,双手指压攒竹穴,1min后患者自述呃逆停止,继续指压5min并与之交谈后结束治疗,在昆期间再未发作。呃逆普通人都曾有过此经历,轻度偶发不需治疗,且民间有"摄着鼻子喝口水"就好的传言。西医称为"膈肌痉挛"症。顽固性呃逆临床上非常少见,发病原因不明,与精神因素、疲劳、受寒及饮食有关。西医对重度的顽固性呃逆可施胸段硬膜外神经节阻滞术,但一般情况医院是不愿意实施此术,因考虑麻醉意外。门诊治疗基本没有特殊性,而中医住院治疗的时间较长,患者多较痛苦。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大多有近治、远治的效果,且脏腑的许多疾病都能在相应的部位上反映出来,内病可以外治,中医很多特定穴位的专治功能不可否认,而且疗效确切。攒竹穴可治前额头痛,眼疾和呃逆是无可非议的,但治疗这样的顽固性呃逆,也是笔者的大胆尝试。第1例成功后自己就坚信不移,且攒竹穴也是额神经眶上分支的出点位置,治疗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且巩固疗效。但是理论上针刺攒竹穴效果会更佳。(这里笔者本人考虑面与点的关系和患者的接受程度不便因素等)。虽然目前治疗的机理笔者还不是十分清楚,病例也十分有限,但事实上的2例都已十分成功。疗效满意,也给笔者自己积累了这方面的一点经验。为什么笔者会尝试这种方法呢?源于西医的"对病无奈",还好存在这么一点钻研精神,只好用自己了解到的一点点中医知识去尝试,去实践。当然首先是笔者对中医治疗的坚定信心,"这方法肯定有效""肯定能治好"。每每尝试一种方法,自己都必抱这种信心与信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仔细体会和寻找方法、频率、强度、深度、位置等等,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掌握更多为患者服务的方式与方法,这就是笔者的主观意志,也是笔者的目标。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