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的研究

2015-03-31

大众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馆天文场馆

刘 菁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广西 南宁 530000)

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的研究

刘 菁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广西 南宁 530000)

文章分析了国内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实体场馆少;从事或参与天文科普的专业人才少。分析了在天文科普中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包括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并存、高度的交互性、运营成本低廉等;以及我国天文科普互联网资源的现状:官办网站内容丰富但缺乏人气,而互联网天文论坛事实上已成为天文科普主力军。并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对于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如何运用互联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互联网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浩瀚宇宙的一门科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天文学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普及,对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央电视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作全程直播,有数以千万计中小学生收看,还与航天员进行了实时互动。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互联网直播课引发了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直播功能不仅仅能达到将视频内容进行单向的传达的功能,还提供了实时互动、在线讨论等,极大的拓展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基于此,本文对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作试探性的研究。

1 国内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资源匮乏

1.1 实体场馆少

我国的天文馆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到现在已建立的大中小天文馆约250~300座,其中约有50座左右的天文馆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剩下的两百多座天文馆均建在中小学,进行相关的天文教学。截至2008年11月,不计对社会开放的中小学内的天象厅,中国大陆地区对社会开放或半开放的天文馆/天象厅情况是:中国大陆地区现有49家单位拥有51座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天象厅;还有4家单位正在建设或者筹备建设天象厅。但是,在这些单位中,独立的天文馆仅有一家即北京天文馆。如果要按照人均天文科普资源而言,比现在科技馆的人均资源还要少。而且,在暂未开展数据调查的中小学天象厅范围内,或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行资金、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或由于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天象厅建设前期策划不合理、天象厅建设立项准备不充分等,有相当比例的“天象厅”无法正常运行。[1]

1.2 从事或参与天文科普的专业人才少

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天体的位置、运动、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化规律。[2]因此,培养专业天文工作者,主要是靠大学中的天文系,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都有天文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馆界的天文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同时,我国天文学领域与国际上的交流也很欠缺,致使我国天文学方面的人才特别的稀少,反过来,这也是影响我国天文学知识普及不足的重要原因。

2 互联网在天文科普工作中的优势

2.1 传统天文科普面临的问题

天文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天体,远远超过公众在地球上所熟悉的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在互联网天文科普出现以前,传统天文科普是传播天文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主要特点是想象为主,实操为辅。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有多种实际操作手段用来辅助天文科普,主要包括:天文教学活动、科普表演,建立天文台,设置天文展览,开辟天文广场,组织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天文小组,添置装有固定望远镜的流动天文台式的宣传车,乃至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天文点等等。无论从内容或者从形式来说,即有长篇大论的,也有短小精悍的,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对象。

因此,传统天文科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

(1)对视觉奇观的感兴趣多于对科学内涵的好奇。

这是由天文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决定的。一般人,无论年龄大小,通常参观就要看大图,看视频,看各种神奇惊人的画面。但在惊叹和称奇的同时,真正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无论采用的是图片、视频、投影等任何形式,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只是通过其表象获得对天文的感受和印象。

(2)观测天文现象对时间空间条件要求高。

目前绝大多数天文类科普场馆由于种种原因都建设在城市市区内。市区夜间的灯光污染极大影响了实际天文观测。但凡需要做一些专业性的观测活动,都不得不做好一切准备,跑到远远的市郊,躲避灯光,而且基本都在夜间进行。

2.2 互联网传播的优势

(1)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并存。

互联网传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3]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

(2)高度的交互性。

这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

(3)科普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

天文科普传播者在互联网上发布天文消息,只需要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因此,相对于传统天文科普的传播来说,互联网天文科普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3 我国天文科普互联网资源的现状

3.1 官办网站内容丰富但缺乏人气

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创办的“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为例。它设置了如下网页: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专题讲座、天文图库、最新天文信息、航天动态、天文简讯、天文观测之窗、天文机构与天文学家介绍、天文爱好者网友之家等。这些网站每天的浏览人数远远不及主流公共互联网平台。[4]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1)互联网科普原创作品较少。

我国互联网科普信息原创少,从而导致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大多数的科普网站或网站上的科普栏目多以科技活动新闻、活动通知为主,而涉及行业动态、学术交流等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内容较少。学科、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网站数量非常有限,受众很难从这些网站系统地获取相关的科普知识。

(2)信息更新慢。

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一直是互联网科普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据调查,有43.5%的互联网科普设施首页连续3个月没有进行内容更新。这样的更新速度,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快捷变化的今天,只会使受众流失。

(3)科普网站的知名度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

在几百个科普网站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网站是凤毛麟角。很多公众不知道科普网站的名称和网址。加强内容建设、提高社会知名度已经成为互联网科普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科普网站在形式上亟待创新。

目前,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无法吸引网民的眼球。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对于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普网站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 互联网天文论坛事实上已成为天文科普主力军

以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牧夫天文论坛为例。牧夫天文论坛是我国大陆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天文社区论坛。网站成立于1999年,注册用户超过10万,论坛发表文章和帖子数量超过70万篇。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天文爱好者所推崇。为推动国内天文爱好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

第一,论坛本身即是以交流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有疑问的话,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同好可以解答;而官办网站则停留在“新闻联播”的传统内容发布模式上,找资料尚可,但有任何疑问,却没有人可以解答,也不能同时跟其他同好交流。这属于电视机时代的信息发布模式。

第二,互联网交流平台能为专业内容的有效传播。国内的专业人才少不要紧,在论坛上任何有用的科普内容都会流传开来。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资源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

第三,为线下活动提供支撑。正是由于交流平台的存在,让原本同处一个城市但素不相识的同好能结成团体,共同组织本地的天文活动。而活动资料可以在网站上共享,让经验和信息得到传播。这一切都是传统信息发布模式的科普网站所无法给予的。

由此可见,互联网天文论坛已经成为了广大天文爱好者事实上的主流交流场所和初学者最好的入门途径。

4 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建议

既然互联网科普具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实体场馆了呢?恰恰相反,我国大陆地区的天文类实体场馆仍处在原始发展阶段,人均资源缺乏。而在网上,知识的获取依靠阅读和观看。缺乏实体展品或实际观测的直观感受。在任何时候,在实体场馆进行观看和操作的体验都是互联网交流无法给予的。

结合前面分析的各项内容,在科技馆组织天文科普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着手:

4.1 组建专门的天文小组

日常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密切关注天文专业动态,密切联络本地爱好者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开展科普活动的专业资源。这样不仅对于开展日常天文科普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带头作用,将本地爱好者的人气聚拢在场馆,提升场馆科普知名度。人数不需要多,1~2名专职即可。平常主要工作在于学习天文知识、收集整理科普资料,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天文类专业人员形成沟通渠道,进而获得必要的专业指导。适合于没有专门天文科普区域的普通科技馆操作。

4.2 结合实体馆开发天文类科普在线科普知识

例如,以“月面弹跳”这一传统科技馆展品为基础,设计一个以月球的科普常识为基础的在线问答游戏,让参与游戏的网友获得一定奖励,如免费体验“月面弹跳”。这样既让线上资源有基础,又能将实体展品的作用得到扩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4.3 以优质天文影视作品为基础设立在线天文影院

通过引进优秀的天文类科普专题片,如BBC制作的《宇宙》系列影片、哈佛大学《天文台之夜》公开课、演讲等公共资源,设立在线影院。不仅为来到实体馆的观众提供影视欣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实体馆组织的在外地开展的路边天文科普活动提供支持。

4.4 建立在线天文基础教程

通过丰富的天文类出版物制作成电子书和在线习题的形式,建立起供爱好者自学的互联网在线教程。除了知识性内容外,针对青少年可收集各类天文小制作的实例教程,如纸筒望远镜、日晷、空间站模型等。让大部分还未能进行自学的青少年有机会进行天文制作活动。在线资源的提供也让家庭里,家长给孩子进行手工辅导提供了机会。

4.5 将户外天文观测进行网络直播和后期资源共享

以2012年6月5日发生的,全球瞩目的金星凌日事件为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在六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全程跟踪记录了这次金星凌日,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影音资料,涉及多个紫外级和可见光波段。民间爱好者的记录作品照片分辨率都相当可怜,看不到什么细节,而NASA放出的在太空拍摄的金星凌日视频、照片,分辨率则达到了4K×4K级。这些在线免费下载的资料,成为全球天文爱好者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料。

我国普通科技馆体系目前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前沿的天文观测和研究。但只要有实体资源,哪怕是只有一台望远镜,也至少可以在日食、月食、中秋赏月等普通群众容易理解且比较常见的天文事件中进行观测活动。对于无法到场实地观看的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浏览和观看,这样就达到了天文科普和宣传的双重目的。

5 结语

我国大陆地区的天文类实体场馆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人均资源匮乏,专业人员稀少。这是所有从事天文科普的工作者无法逾越的资源鸿沟。当笔者探讨了互联网天文科普的优势后,并不是否定实体场馆及传统的天文科普方式。相反的,在现阶段的国情下,更要充分挖掘实体场馆天文科普方面的资源,在继续发挥实体场馆传统天文科普传播的作用同时,加快开发互联网天文科普阵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 万昊宜,朱进.中国大陆地区天文馆现状及对策研究初探//我国科技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策[Z].北京:自然博物馆专题,2009.

[2] 弗拉马里翁.大众天文学[M].李珩,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任福君.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姚义贤.新媒体科普发展研究专题报告__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R].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2010.

The research of using Interne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astronomical science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astronomical science resource scarcity - less entity venues; the professional people engaged in or participate in astronomical science is less.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Internet in astronomical science, including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coexistence, low degree of interactivity, operating costs; and the status of astronomical science Internet resources: government-run website is rich in content but lack of popularity, and in fact the Internet astronomy Forums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astronomical science.And ma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in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work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for astronomical science wo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astronomical science;internet

N4

A

1008-1151(2015)03-0222-03

2015-02-15

刘菁,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猜你喜欢

科技馆天文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天文篇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科技馆惊魂之旅
天文与地理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