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制约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探析

2015-03-31唐志云

大众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唐志云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代社会制约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探析

唐志云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在当代社会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深入分析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因素,是解决传统武术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研究传统武术的当务之急。在当代社会,制约传统武术的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

当代社会;传统武术;制约因素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项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搏击精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雄厚广泛的社会基础,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外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不断改革、完善,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然而,在当代社会,它却被忽视了,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之后也被束之高阁。当前,传统武术陷入大量拳种的消亡,竞技武术一支独秀,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及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发展困境。因此,深刻分析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是解决传统武术的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研究传统武术的当务之急。为何造成这一现状,本文从传统武术的自身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自身因素

(1)传统武术理论研究不足。武术学科的建立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理论建设,然而,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武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现实。传统武术理论研究不足,是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自身因素。“每门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须有健全的理论体系指导。西方体育之所以在短短的百多年发展成全球体育,这就是它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遵循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形成了扎实的理论体系。”[1]由于传统武术长期在“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中流传,各流派都沿用“口传身授”的方法,以苦修技艺为终身、以传承技艺为己任,给人们留下的带有文字性的记载太少而造成传统武术自身理论体系匮乏。加强传统武术基础、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纵观近二十年来传统武术理论研究,成果甚少。另外,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武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理论,存在着一些因陈腐与虚妄而被称之为“糟粕”的尘埃,比如说,不讲科学,甚至故弄玄虚,掺杂迷信色彩的东西,传统武术理论不关注学理的分析,它讲究个人对它的心领神会,也就是说在概念和要言之后,直接就是个人的感觉体悟,缺乏中间层的理论阐释,这就需要我们对它的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

(2)传统武术内容和项目复杂多样且项目的功理整理不够全面。根据1983~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的结果确认,具有“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就有129种,并且每个拳种都有自身的器械体系。这些拳种流派在从无到有到壮大不断地发展,以至最终较为系统地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它包括拳理哲学思想,拳术动作风格特点,劲力要求,攻防技击方法,功法等等。如此庞大的项目体系,涵盖的内容复杂多样,各拳种的拳理以及传授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在拳理方面,如太极拳以太极阴阳变化为拳理;八卦掌以《周易》之八卦变化为拳理;形意拳则“六合为法,五行十二形为拳”以及五行相生相克为拳理。在套路风格特点方面;如劈挂拳风格特点是猛劈硬挂,速进攻快,横拦斜击,闪进巧取,大开大合,快如鹞子穿林,行如大鹏展翅,势如巨浪翻滚;劲力上则讲究劈挂劲、翻滚劲、辘轳劲、开合劲等;技法上讲究滚、勒、斩、卸……等十六字技法。八极拳风格特点是挨傍挤靠,劈砸抖迎,顶抱弹踢,拆疆挂缠;劲力上讲究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技法上讲究六大开,八大招。仅从表面上看,是传统武术技术得到发展,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展势头,但正是这些教学模式、技术内容各不相同的传统武术,不利于形成中国传统武术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从而给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情况看,对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目的不能只限于拳种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对每一拳种的功理及作用的归纳与整理,对每一拳种所蕴含的哲理、技击含义,尤其是对健身祛疾的作用详细地阐明。这样才较为容易地迎合现代人“花钱买健康”的时尚心理。

(3)民间传统武术拳师知识水平不高且教学方法、手段陈旧。拳师,可谓是传统武术的“活教材”,在古代封建社会,文武分途,练武者往往忽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被文人们轻蔑为“一介武夫”。解放后,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引导下,饱受书海之苦的莘莘学子们很难有精力学传统武术了,只有那些上不起学或学不好文化课的学生才去学习传统武术,因而造成了民间传承传统武术的拳师知识水平不高的现象。从对查拳故乡冠县、陈氏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的35名拳师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拳师知识水平不高,年龄在45岁以上的拳师一般只有小学文化,45岁以下的大多在体校、武馆学习过,接受的也只是初中教育,有大学学历的拳师很少。所以,这些拳师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上一辈传下来的,他们只知道照方抓药,没有创新,缺乏理论指导,不能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科学设施,陈旧的训练指导思想及方法手段沿袭至今,得不到改进和发展。师傅带一个或者几个徒弟手把手教学是主要方法,单调、机械、乏味,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程序上,基本按功法、套路、拆手、递手(喂手)、散手、攻防实战一成不变。这种传承上的重技术轻理论、重师传轻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和现代多媒体、网络、电视、录像等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教学及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大规模教育和跨国连锁教育相比,反差很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另外,受传统守旧思想的影响,有些传统拳师在传授拳术时,故意夸大传统武术的神秘性,过分夸大传统拳功力增长、技术完善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基本功的练习,一个动作要练好多天,一种桩法要站几个月甚至几年,让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教技术,不讲用法,不给学生“拆招”、“喂手”,讲理论含糊其词,知道也不说透,讲究让学生自己悟,这些,不仅限制了传统武术传习的人群,也挫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4)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不利于被世人接受。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文化、地理、风俗、经济、体格的不同造就了传统武术的众多流派,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在大的流派下面又有不同的支派,如太极拳就是例证。比较流行的就有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等。其他的拳种和器械门类更是众多纷繁。但是,由于流派众多,拳术和器械项目种类庞杂,即使是同一种拳术或器械项目,各门各派的招式差异也很大,使得传统武术难以规范化,这就在形式上加大了传统武术传承的难度。传统武术中的门派、拳法、拳种,不仅林林总总、五花八门、难以尽数,亦给人以大海汪洋恣肆之感,这就使得武术在走出国门的时候,弊端尽显。武术在国外惯称功夫,如果向他们讲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翻子拳、南拳、戳脚、咏春拳……都是武术,他们准会一头雾水,语言上能沟通的还可省些力气,若求助于翻译,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武术的译者,不知要费多大口舌才能够说明白“倒撵猴、青龙出水、白蛇吐信、金钢捣碓”这些连中国人都难以理解的拳术称谓,何况武术界内专业的翻译书籍和专业人才又屈指可数,如此在武术中的言传身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

2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1)传统武术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民间技击术。进入火器时代后,武术的技击性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在当代社会,传统武术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武术的整体实践场所已不再存在,人们的认识、思想、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是一个相对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的传统武术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发展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封闭的自然经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态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状态趋于保守,在不同地区流行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成为可能。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宗法及其武术门派的封闭习俗根基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正在被迅速摧毁。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类似的产物便会逐渐消失。此外,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武术的继承,我们采取了削足适履的方法,大力发展了符合西方思维方式的竞技武术,对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放任自流。而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武术运动的需求也必然产生新的变化。

(2)传统武术竞赛规则不完善。竞赛规则是比赛的保证,是运动技术发展的导向,也是衡量运动技术水平的一根杠杆。近20多年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协会、各地方政府及武术协会举行过多种类型的武术比赛,由于中国武术之庞杂特性,多以观摩赛、邀请赛、交流赛为主。目前为止,针对传统武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评分规则,竞赛仍在沿用2003年以前的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包括近年来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竞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赛事中还是使用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这势必使传统武术为了迎合竞技武术规则而失去原有的技术风格。因此,随着传统武术竞赛的发展,为了更公正地进行比赛评分,传统武术必须结合中国文化、民族体育特点,各个拳种的演练风格以及发力要求、进行合理、科学地制定自身的竞赛规则,特别是传统武术的套路与搏斗的竞赛规则有待于完善、创新与发展。

(3)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一切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弘扬传统武术的重要渠道。早在民国时期,传统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就纳入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中,但现在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今天的学校武术正在被形式化的事实所困惑,有教学大纲、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兴趣学,强化的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当前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大力发展西方体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的体育文化被我们毫无保留地吸收了过来,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都以开设西方体育项目为时尚,中国的传统武术课门庭冷落;其次,武术教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知之甚少。由于缺乏对武术内涵的文化解析,武术教师的技艺传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传统武术的淡漠,从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倡导个性自由,崇尚个人竞争;再次,重竞技轻传统。当代社会,国家把发展武术的重心放在了竞技武术上,从政策等各方面都给了竞技武术良好的发展空间,使竞技武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各省市以及大部分体育院校都建立了竞技武术专业队,还成为了全运会、亚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而传统武术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步履维艰。这样的环境导致了学校功利性地片面发展竞技武术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武术教育。最后,部分学校甚至取消武术课。1956年教育部把传统武术作为我国的国术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规定了每学期武术的课时数,在1957年体育院系把武术列入六个必修课程之一,至此,武术教学成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但是现实是,当前一些中学取消了武术课,不少学校中武术课名存实亡,一些专门培养武术教学人才的高校连武术专选课也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取消其课程。

(4)民间武馆以发展竞技武术为目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当代社会,民间武术馆校在全国大量涌现,但这些民间武术馆校发展水平不一,最大的武术馆校学生人数超过万人,前去习武者络绎不绝,看起来习武的人多了,传统武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经过调查部分民间武术馆校发现,现实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因为在这些武术馆校教练当中,尽管不乏武术高手,但多数教练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学中只教其法不教其理的现象存在,不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也谈不上什么发展;二是有的习武者的动机不是继承传统武术,而是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以后谋出路。另外,目前的中国官方武术比赛主要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和刀、枪、剑、棍等7个项目,而根据我们的武术发展史看,中国历史上的拳法有至少几百种,各种兵器就更是超过千种。光是“十八般兵器”的说法就有近10种。刀、枪、剑、棍、斧、钥、钩、叉、镗、鞭、槊、棒、剪、锤、挝、拐子、流星等兵器曾经演绎过多少动人心魄的武林传奇。可是今天,武术馆校虽然淋漓满目,但是很多馆校宣扬的依然是院校武术和官方竞技武术,以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和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作为招生的砝码,传统的武术在民间武馆中也只有靠边站了。

(5)传统武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味。随着改革浪潮,传统武术也已进入市场流通。由于我国的传统武术在健身、养生等方面的功能更优于当今世界的“主流”体育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理应具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有习武经历但又没有造诣的人,不惜重金寻找武术名师、大师,拜其为师,使之成为某某大师的入室弟子,其目的不是为了在传统武术技艺上有所建树,而是打着某某武术大师弟子、某某门派的几世传人的旗号,到处开馆、办班、办公司等,以求招到更多的学员,达到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些人打着武术名人弟子、传人的幌子,其本身并没有学到很高的技艺,而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武术,有损传统武术优秀传统的形象。另外,一些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武术传承人,通过国家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和宣传,提高了其知名度,从而开发并经营着传统武术市场,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传统武术公司,从此传统武术成为了付费既得的批发商品。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这些“名人”忙于经营自己的武术公司,对自身的传统武术技艺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了,这无疑对传统武术技艺的提高与传承是不利的。

3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因素

(1)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制约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武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宗教、中医、戏剧等有千丝万缕、交融互渗的密切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它吸取其他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3]由于过去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较落后于对技艺传承的研究,使得武术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的因素制约着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首先,传统武术长期在“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登记关系”中流传,“秘而不传”,“不传外姓人”,即便是有血缘关系也还是“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其次是“不磕头拜师不予真传”的师徒传承方式扎根其中。受封建社会保守思想的影响,各拳种门派都有很严格的门规教条,如严禁本门派弟子学习他派武艺;有的拳种只在家族之间传承等等。所以一般人学习传统武术是相当不容易的,有些老拳师不肯轻易将传统武术技艺传授于他人,再加上师傅“留一手”的现象,这就使一些拳种的继承范围越来越小,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秀传统武术失传,出现了“人去艺绝” 的危险境地。虽然,在当代社会开放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老拳师用自身的传统武术技艺作为商品进行买卖,这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似传统武术的传承渠道更开放了,其实这无形中更加固了保守的思想,若没有相应的物质价值就不传授一定的技艺,利用自身的传统武术技艺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显得更狭隘、保守了。这些保守的思想、严格的门规教条和守旧的传承方式必然会严重地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2)西方文化的侵袭使传统武术失去了社会主流地位。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的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袭,传统武术已逐渐失去了社会的主流地位,处于边缘地带。今天,当我们在享受异域体育文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体育文化被人为压制、忽视的现实。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对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开展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当代社会,在晨练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绝大部分选择球类、登山、健美操、跳舞等健身项目,只有一些老年人选择打太极拳;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打篮球踢足球的人随处可见,而练武术的人廖廖无几。西方文化的侵蚀除了表现在对传统武术的蚕食、排挤,还体现在对传统武术的异化上。传统武术不断地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已经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内涵。西方体育思想在不断地张扬过程中,不断撕裂着我们民族体育的传统思想,改变着从传承方式、训练方式和方法,到武术文化理念的更新。“回眸一个世纪的武术发展,武术文化中那些赖以生存的‘感悟、修身、自娱’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被逐渐地舍弃,带之而来的是‘锦标和利益’。”[2]追求名利、财富和生活享受成了许多武术人的追求目标,武术中人格的修养、人生境界的提升等至高境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同时,在追求竞技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逐渐被竞技武术所替代,其地位岌岌可危。

(3)当代休闲文化的消极影响。在当代社会,休闲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虽然当代休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其对传统武术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在实践的意义上,休闲通常总是与“自由”、“选择”、“逃避”和“生活满足”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具有厚重底蕴的东西往往受到人们的排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青少年迷恋于街舞和泡吧,还有网络游戏这些简单、快捷的休闲娱乐形式,而对读书、书法、尚武等传统的生活体验方式产生了距离。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体现,更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它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简单的休闲文化无法替代的。然而休闲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文化娱乐化、历史虚无化、艺术消费化等不良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在消解着我们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在传统武术方面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只有经过“苦行僧”式的探索,才能体会到传统武术“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至高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在现代以休闲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里,是很难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的,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简单方便的方式来锻炼身体或陶冶性情。紧张的工作闲暇,人们更喜欢打篮球而胜过蹲马步;人们更喜欢自信、青春的体育偶像,而不愿追随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

(4)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对传统武术的负面影响。武侠小说以光怪陆离的神秘在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民国后,武侠小说可谓风起云涌,几乎占据了小说出版录的大部分。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风靡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武侠电影同样以其固有的内涵和特有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从1925年第一部武侠片的问世以来,武侠电影受到了国人的疯狂追捧,掀起全国武术热潮,甚至波及世界。李连杰凭借《致命武器四》踢开好莱坞的大门,成龙的《尖峰时刻》搅得好莱坞天翻地覆。毋庸讳言,这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对于武术的描绘,迅速地扩大了武术的知名度,尤其是网络等一些传播媒介的普及,让全世界人知道了中国武术。它们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和传播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它们所起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作为文艺作品的武术影视和武侠小说又无不需要遵循文艺的规律而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这样势必与武术的现实本质产生偏差甚至背离。由于过分夸大了武术的作用和功能,“飞檐走壁、隔空打人”的艺术化特技武术表演,使得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成了艺术化了的表演,人们对武术带来的视觉享受期望值很高,而当看到真正的传统武术表演时,反倒觉得不是武术了,以致人们不能正确的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譬如央视推出的电视节目“武林大会”虽然在还原真实武林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但观赏性不强,不管什么拳种的比赛两人上台一开始就是搂、抱、摔,没有特别的看点,收视率并没有预期的高。可见,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对人们进一步科学地了解传统武术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世人对于传统武术的误解必然使传统武术的普及和发展雪上加霜。

4 结语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是,其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人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促成的。解决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分析影响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从而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必要的参考,进而推动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科学发展。

[1] 洪美玲.中国武术发展:必须追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J].搏击•武术科学,2009,(6):6-8.

[2]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 粟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6] 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3-1625.

The study about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th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owever, it faces the plight of development. The depth analysis of many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is also urgent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inly are three aspects: itself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estricting factors

G852

A

1008-1151(2015)03-0184-04

2015-02-12

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263);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G14B05);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2015年度立项项目(KY2015LX591)。

唐志云(1978-),男,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