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3-31赵小红杨军君
赵小红 陈 政 杨军君
(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赵小红 陈 政 杨军君
(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地方经济要发展,依靠的是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地方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然而现有地方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很好的发挥地方院校作用,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高级技工荒矛盾等问题,为此提出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做好人才目标定位,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机制保障等方面着手,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经济;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1 地方经济与地方高校
资源、人才、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三要素。资源既定,地方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唯有靠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地方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一方面,高校所拥有的优秀科技人才和比较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是发展地方经济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教师深入实地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人文科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而理工科教师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联系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便利,学校连年毕业的学生不断进入到当地企事业单位,作为技术的研究和实施者,对地方经济建设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三者在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要求,学科专业面向,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实践教学,生源质量,办学模式都有所不同[1]。近年来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一方面受原有高专定位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对本科教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缺乏经验,在近年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硬件设施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和生产脱节,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没有很好的发挥地方院校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为此,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提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2]。这个转型的呼声,不是像网友所调侃的“一夜回到解放前”,不是让我们简单回到升本前的状态,和现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一样,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2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2.1 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做好人才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例如,贺州学院作为贺州的唯一一所高校,一直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广西,为广西新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那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贺州这样的小城市,地方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大多是订单化生产方式,化工产品实行多规格、小批量生产,分工有很大的灵活性,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要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生产、售后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工作,仅从技术角度看,就可能涉及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售后等不同环节,中小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程度较高且所需人才的岗位变动频繁。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渐进性创新,急需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应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
2.2 认清自己,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做好人才培养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在上述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师资和生源上相比较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又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升本前的老教师,在技能教育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升本后引进的新教师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相比较高职高专学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更好,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质,能够更快的接收理论和技能。北大学生周浩大二退学后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由于有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朝着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实例[3]表明,复合型人才是现在社会较欢迎的一类人才,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特点,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3.1 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主要体现,作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衔接的方式、不同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的要求、各门课程所占的比例等。一届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他们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其所学专业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做好培养方案的研究。高校既然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必须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即广泛调查该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了解其对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结合生源特点等,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升能力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原则,在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中,处理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在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中较实用有效的方法是将课程模块化[4]。模块化课程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强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且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须、够用”,针对性强;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模块更新效率高,可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为了使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适应,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必须将人才培养方案送有关用人单位,通过高级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2~3人评审。
3.2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组建一支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师资队伍
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硬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因此,必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专任教师实践锻炼的力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给予重金聘请和丰厚的奖励等引进和挽留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走出校门,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结合地方进行科学研究,促进课题成果转化。另外,通过引进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多元的兼职教师管理模式和校企互兼互聘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 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
3.3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应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而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仅需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心理素养,还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与品质。这些对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本领[5]。因此,归根结底,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以及学科的进一步分化,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各高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很多,毕业后仍然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不能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一辈子。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表达、学会交往,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由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积累,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增加综合素质课模块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课程方面,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尽量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与专业的匹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有所侧重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压缩、合并;同时树立起“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与实验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型的实验逐渐代替以仪器使用和基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结合案例教学,突出区域特点,实际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上,建立以校内教学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使校、企、生三方共赢[7]:使学校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性,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给了企业考察、选择、培养技术人才的机会;培养学生“敬岗、爱岗、适岗”的良好职业素质,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理论教学方面着力推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教学[8]可采用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来强化预习环节;建立基本操作能力自主练习室,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满足学生根据兴趣、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选择开放性实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区级、国家级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在实习、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做好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加强仿真实习,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在模拟熟悉后再到现场了解工厂实际流程与装置,使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使选题时间提前,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内容放开,学生可选择老师的科研课题、与地方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科研课题,也可结合自己兴趣与特长,选择体现专业特色自有课题。
3.4 做好保障机制,使改革取得成效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应建立学生实践班导师制度,认可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业绩,并给与相应的奖励和补助;学生的考核要注重全过程的量化和跟踪,并注重反馈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和企业主体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和企业有动力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
[1] 袁显峰.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研究[J].职业教育, 2013,(6):182-183.
[2] 李文姬.600余所专升本高校将转作职业教育[N].法制晚报,2014-05-10.
[3] 西安日报通讯员.西京评论·西岳[N].西安日报,2014-11-18.
[4] 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5] 张仁坤,杨淑清.“临港化工”背景下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0(2):180-184.
[6] 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 (1):92-97.
[7] 郭江,李荣.实施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冶金技术专业为例[J].华夏教育, 2009,(9):113.
[8] 陈馥,严思明,卿大咏.油气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8-10.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fitt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rely on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been tasked with fostering talents for the local. In view of contradiction of senior skilled worker shortage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y for college graduates result from the not clear objectiv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not play a good roal,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fitt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it was proposed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o a good orientate of target talent; carry out the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nd make best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bypass the disadvantages of itself. they can establish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so on.
local economy; 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G648.4
A
1008-1151(2015)03-0164-03
2015-02-15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250)。
赵小红(1979-),女,四川仁寿人,广西贺州学院讲师,广西大学在读博士,从事化学化工方面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