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2015-03-31马先峰王昭祥马敬仁
■马先峰 王昭祥 马敬仁
(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兰州 730030)
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马先峰 王昭祥 马敬仁
(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我国西部多为山区,泥石流异常发育,类型相当齐全,几乎发育着除火山泥石流以外的各种类型泥石流。在此,本文针对西部地区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做如下论述。
西部泥石流灾害
中国西部多为山区,其环境背景有利于灾害的形成,泥石流异常发育,它严重危害城镇、交通、农田、工矿和水利工程等,成为主要灾害,是制约西部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泥石流问题。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建设,会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扰动,也会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产生新的灾害。研究中国西部泥石流的活动和危害特点,探讨减灾对策,成为西部大开发中资源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1 西部地区泥石流分布规律
泥石流的分布格局明显地受到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岩石性质、季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三大地貌阶梯过渡带上的泥石流较为发育,其中以第2阶梯和第3阶梯过渡带为甚。这一区域包括深切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为发育、最为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分布,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以及陇东和陕南等山地。泥石流具有冲刷、冲毁和淤埋等作用,经常堵河成湖,淤积成扇,下切河道,淤埋河床,改变山区流域生态环境。高山区泥石流沟口一般位于森林植被覆盖区,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毁坏沿途森林植被。泥石流对山区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沟谷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涵养力降低,加速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部分地段形成荒漠化。另一方面,泥石流活动还改变局部地貌形态。
2 泥石流灾害现状
西部山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导致陡坡耕种,过度垦殖,破坏森林植被,盲目采矿弃渣以及采石等不当活动,致使生态失衡,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加重交通线路灾害。山区线路呈带状延伸,多沿河谷行进,回旋躲避泥石流的余地很小,即使轻微、小规模的泥石流,也会对线路造成很严重的危害,轻则毁坏局部路段,使交通运行能力变差,重则导致人员伤亡,堵塞乃至长时间中断交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是线路泥石流灾害频度高、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西部泥石流防灾减灾对策
3.1 西部泥石流隐患沟调查评价
由于历史认识原因,我国山地西部缺乏有效的地质环境防治工作,因此西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及其隐患,目前尚未系统性开展西部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制约了西部泥石流主动预防工作。选择区域性泥石流高发区域,开展西部泥石流隐患沟分布、规模、类型、危害的调查评价,分析研究影响和控制西部泥石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3.2 西部泥石流防治的理论研究
开展西部泥石流启动机理研究,研究矿渣堆如何启动及其的临界条件,运动和堆积过程等,为西部泥石流气象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对于严重威胁矿业生产及人居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西部泥石流隐患沟,开展降雨预警预报工作。
3.3 落实“灾评”及“方案”,从源头预防西部泥石流的形成
西部企业认真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西部工业布局阶段就避开或治理原生泥石流沟,在西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选好西部废石弃渣堆排位置,做好护挡措施,从源头避免矿业废石弃渣成为泥石流物源。落实西部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废石堆。
3.4 废渣的减量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减少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
优化采矿方案,实施废石弃渣的减量化生产,或废石弃渣不出坑、少出坑,露天坑内排土工艺等。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废石弃渣、选矿尾渣的资源化利用,如用于筑路、墙砖、地面砖等材料,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废石弃渣数量而达到减少泥石流发生的物源。
3.5 选好固体废渣物堆排场所,做好栏渣护裆措施,减少固体物源成为泥石流物源
在具备西部泥石流发生的山区,尽可能选择较为开阔平缓、位于历史河水高水位线之上的场地作为废渣堆排场地。如果地形条件所限,不可避免地将废石弃渣堆排在平硐硐口的斜坡上,或沟谷河道边,则必须事先修建废渣堆积场所的拦挡墙、导水渠,减少废石弃渣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减少或消除形成泥石流的物源。
3.6 西部泥石流隐患沟的综合治理,避免重大灾害发生
对于历史上已经堆积在斜坡上、沟谷中成为泥石流物源的废渣堆,清理占据河道、影响行洪的卡口的废石堆,疏通河道及停淤场。对于斜坡上及沟道边的废石堆,依据实际情况,实施覆土绿化、修建拦渣、稳渣的护坡措施,修建排水渠,减少坡面、山洪对废石弃渣堆的冲击作用。对于存在重大泥石流隐患的发生地点,因地制宜修建谷坊、网格坝、缝隙坝、重力坝等工程,防止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4 总结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强调西部环境的脆弱性,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特别是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价),应充分考虑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在建设中则要防止出现大规模破坏植被、乱弃置废渣废石等,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物源。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保护天然植被,绿化荒山荒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严禁广种薄收、撂荒弃耕等原始耕作方式,促使山地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使环境背景向着不利于泥石流发生的方向转化。
[1]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05).
[2]崔鹏,林勇明,蒋忠信.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活动特征与分布规律 [J].公路.2007(06).
P642.23[文献码]B
1000-405X(2015)-11-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