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日龙沟锡-多金属矿找矿标志浅析
2015-03-31李领贵
■李领贵
(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青海西宁 810028)
青海省日龙沟锡-多金属矿找矿标志浅析
■李领贵
(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青海西宁 810028)
本文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矿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并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了各类找矿标志,通过上述的总结分析,认为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日龙沟锡-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1 引言
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区位于青海省兴海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楠木塘乡。本区位于东昆仑山与西秦岭交接部位,赛什塘-日龙沟亚矿带(Ⅳ级)西端。矿带已知铜矿床2处、锡多金属矿床1处,是寻找锡、铜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远景区之一。
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本区域属东昆仑成矿带(亚Ⅰ级)中的祁曼塔格-鄂拉山成矿亚带(Ⅱ级),鄂拉山多金属成矿带(Ⅲ级),日龙沟-赛什塘成矿亚带(Ⅳ级)西部,位于东西构造带与北北西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二叠统A岩组上部及B岩组含矿地层岩性以钙质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大理岩、类矽卡岩为主。
岩浆岩有海西晚期火山岩、印支晚期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及火山岩。
铜峪沟、日龙沟两矿区的矿体多受含矿层位及层间剥离构造控制。
故本区从地层、岩浆岩、构造等方面分析都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3 找矿标志
3.1 直接找矿标志
3.1.1 原生矿产露头
矿区内原生矿体直接出露地表的仅见于日龙沟西支沟东侧的M2-3矿体西端。此处可见类矽卡岩磁黄铁黄铜方铅闪锌矿石之滚石,陡坡上的岩层中可见铜蓝矿化,其分布位置与矿体实际赋存位置在走向上偏移不大。
3.1.2 矿体氧化露头及铁帽
TC224所见的M2-3-1矿体,TC74所见的小矿体(原编号为M8矿体)、TC209及TC205所见的M2-3矿体,均以稍经迁移的原生矿石滚石及铁帽而发现,表现为在有矿地段附近岩石碎块特别细小,多棕黄粉色(矾类)及带孔洞的褐铁矿块。地貌上呈现出在大片的灰褐色乱石之中存在-小块棕红色地段的现象。
3.1.3 矿产分散晕
重砂方面,虽然在矿区北侧有锡石及铅族异常。因较长距离的搬运,使它对成矿地段的指示编离较大,找矿实践证明,以铜、铅、锌、铝、银、砷综合化探异常对矿体赋存部位的指示意义更为直接,当此六元素综合异常与磁法异常配合时,找到矿体的机率将更高。
3.2 间接找矿标志
3.2.1 地层标志
从地层层位和岩石类型中元素分配角度看,本区微量元素主要分布在页岩+粘土岩类及片岩之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虽然绝对含量不高,却见较大的浓集,且特征元素组合包括了主要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为在该两种岩性交接处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地层含矿方面看,P1b3分布区仍为重点,而作为主要矿体产出部位的P1b3底部及上部为最有希望找到工业矿体的部位。因此,矿区东西两侧应为今后进一步找矿之重点。
本矿区矿体产于下二叠统b组的第三岩性段(P1b3)中,仅在原钻孔ZK003见到P1b2顶部的零星小矿体,各矿体均沿一定的地层层位分布,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
3.2.2 岩性标志
斜长角闪(片)岩系由基性次火山岩经区域变质而成,它本身尚有分异作用,表现为局部地段可构成超基性岩。在矿区南部及智黑乃海北侧一带,尚可见近底盘部位基性程度进一步增高的现象,所以,应注意寻找与此有关的(金、银、铜、铅、锌)矿种。
3.2.3 构造标志
本区域处于东西构造带与北北西构造带的复杂交合部位。
东西向构造是区域内相对最早形成的,应发生于海西运动以前地史时期,继承了基底构造的一些特征,显示为东西向展布的海槽特点,从而控制了区域内地层的展布。
日龙沟矿区的构造控矿是在地层控矿这个前提下,含矿地层的成矿物质及热液改造中得以活化,含矿热液在褶皱、断裂中运移并在合适的部位富集成矿的体现。
3.2.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标志
区域变质作用是本区最基本的地质作用之一,又是与造山运动基本同时进行的,主要受构造应力或造山运动的影响。含矿岩石在区域变质中析出的SiO2集合体组成与地层同步褶皱的不规则石英脉,此种石英脉中及其旁侧多有细粒磁黄铁矿、黄铜矿等矿化,说明在区域变质中伴有规模不大的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和集中,造成了锡、铜、铅锌(磁)黄铁矿等矿体(化)。
与矿化比较明显有联系的还有围岩蚀变,其分布多限于矿区附近,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电气化等,这种分布的局限性,也是与含矿地层褶皱的局限性所分不开的。
3.2.5 物探异常
由于矿石中多有磁黄铁矿,当磁异常与化探的六元素组异常相伴出现时,往往有矿体(化)存在。
4 结论
由于矿区内地表残坡积覆盖广泛,真正发现矿体露头是很少。根据成矿特点及物化探在找矿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以下方面作为进一步找矿时的参考。
(1)从地层含矿方面看,作为主要矿体产出部位的P1b3底部及上部为最有希望找到工业矿体的部位,因此,矿区东西两侧应为今后进一步找矿之重点。
(2)M1矿带应向南北两侧沿走向进行深部追索,以扩大远景。M10矿带及ZK10001所见小矿体,代表P1b3中下部的矿化有利地段,为矿区内居第二位的含矿有利层位。
(3)M1矿体西端北侧有CZ2-4物探异常,此处应在P1b3下部变砂岩与大理岩交接部位,因地表水草覆盖而无法揭露,从地层特点结合磁异常情况看,应是成矿有利地段,应进行深部探索。
[1]青海省第三地质队.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区及外围铜矿普查地质报告 [M].1993
[2]青海省第三地质队,青海省兴海县铜峪沟铜矿床地质研究 [M].1986
[3]田生玉.青海赛什塘-日龙沟矿田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J].(1999)06:383-388
[4]张智勇 殷鸿福王秉璋等.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J].(2004)06:691-696
[5]宋冶杰,张汉文,李文明等.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西北地质科学 [J].(1995)01:134-144
[6]王栘生.青海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西北地质科学 [J].(1990) 02:43-47
[7]张子军.黄丛运.青海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上海地质 [J]. (2010)31:187-191
F416.1[文献码]B
1000-405X(2015)-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