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韦应物江行诗的艺术特色

2015-03-31曾君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韦应物烟雾意象

曾君之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在江河上航行见闻感受的诗作。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写江河气象、舟航情景和江河沿岸自然景观、社会面貌两大类,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早发和夜泊[1]。很多唐人都有江行阅历,即兴创作江行诗。韦应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游历南北,长安、洛阳、滁州、江州、苏州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迹。已有多家对其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参考了陶敏、孙望、傅璇琮等先生的成果,对其江行诗艺术特色做一探讨。

1 意象境界凄清冷寂

意象是诗人为表达特定思想意蕴而创作出来的生动形象,具有其特定的表现力,不同作家往往有不同的审美偏好。陶渊明好咏菊饮酒,“菊”和“酒”自然成了陶诗的经典意象。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陶诗的恬淡境界。韦应物也是如此,有他偏好的意象。在多种意象的组合中,他留给我们的是淡远的意境。

首先,韦诗喜写黄昏、夕阳。他的江行诗,多数是写在江淮地区、运河沿岸夜泊之作,其写景造境却不同一般,读来如同乱世的投影、乱离人的心影。其中名句都有这种特色。例如“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浩浩风起波,明明日夕沉”两联,就是以写江行中的黄昏景色为主的代表。夕阳橙红如火,宜于入诗。然因傍晚的太阳又日渐消沉,有落寞之意,人们见此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一种萧飒之感。

其次,韦应物对钟声也有偏爱。日本学者赤井益久指出,韦应物在人生各阶段都与寺院有着不解的缘分,分别居住在武功宝意寺、同德精舍、善福精舍和永定寺。每次出仕,终又以回归寺院为结点[2]。李肇《国史补》卷下谈到,“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焚香扫地而坐。”[3]佛寺,似乎成了韦应物休憩与享受宁静的最佳场所,难怪他对残钟、暮钟如此喜爱。《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中“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和《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中“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两联都写到了钟声,加上“残”和“暮”作修饰,苍凉幽寂的感情色彩益发浓重。除了江行诗外,他的“登眺”等其他题材的诗作对钟声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

再次,韦应物也爱写扁舟、烟雾等船行中的景物。例如,在写“舟”方面,诗句有“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好去扁舟客,青云何处期”和“孤舟欲夜发,只为访情人”等句。前行的小舟本来就给人以飘零的感觉,“舟”前还冠以“孤”和“扁”等词,更衬托出天涯漂泊的孤苦。看似写舟,实则又何尝不是抒怀呢?冷清凄凉的氛围随之营造出来。

除了客舟外,韦应物对烟雾的刻画,也是不吝笔墨的。像“回首隔烟雾,遥遥两相思”、“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这两联诗都直接谈到了“烟雾”。首联说,江船渐行渐远,回首再望故人,却已隔了烟雾,只剩两头思念。后联说,乘坐江船从扬子江出发南行,离开故人,随波行驶,让自己逐渐淡出在烟雾之中。烟雾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在此更是染上了一层离别的伤感。

以上所述夕阳、钟、舟和烟雾意象,各具韵味,或凄清,或悠远,或孤苦,或缥缈,都有悲凉色彩,体现出大历诗人意象选择的群体特征,偏好那些带有凄清、寒冷、萧飒、暗淡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去营造凄冷悲凉的氛围,表达旅情、旅况和愁寂内心。

2 抒情节奏舒缓平和

形象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则是形象的内在支撑。这些外在的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其实都与诗人自身素养与品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韦应物是一个喜欢借用冷色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这样的诗人,抒情节奏往往也会显得舒缓平和。例如《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选择一个靠近渡口的地方落笔,作于大历五年(770)秋自扬州北归、途经楚州之时。前三联写淮河上的简单生活,平淡自然。单从一“卧”字就可看出作者的闲适。面对着自然风光,能做到“卧看”的人为之不多,作者的心绪似已超乎常人。安逸生活之后,直到尾联才联系标题,引出“旧游”,让读者明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遇到了故人李主簿,以此方式表达偶遇故人的兴奋之情。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发现它没有直接宣泄遇到故友的兴奋,也没有尽情倾诉内心激动,而是采用缓缓道来的叙述方式,一点一滴将读者引入作者既定的情感表达的。《韦孟全集》引刘云:“深情语,不堪再读。”[4]确实,好一“深情”。既有对友情之深,又感情埋藏之深,一语双关道出了此诗的妙处。平缓的节奏,我们读之,亦易接受。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作于大历四年(769)自京赴扬州之时,表达了一位异乡客偶遇故友的感伤之情。首联是对过往的回忆。颔联借“浮云”和“流水”两个意象,写出与友人阔别十年的伤感。颈联说十年漂泊,两鬓萧疏。藉此感叹时光的流逝,展现自我的辛酸。尾联自问自答,在自然景物中给出了答案。诗最大的特点的就是抒情节奏的舒缓平和。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条提及一事云:“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5]是的,当孤身一人异乡漂泊寂寞难耐之时,遇到昔日好友心情会豁然开朗。标题中一个“喜会”就将喜悦之情直接表露出来。同时,诗人让读者误以为全诗他会展示给我们相遇时的兴奋场景。然而并非如此。作者借用白描写景,表现岁月的流逝和漂泊的无奈。淡定的背后有着一种“高洁背后的世俗”[2]。舒缓平和的抒情节奏,是淡泊心境的直接表现。这种舒缓平和心境,犹如山间的一潭泉水,甘甜可口;犹如一首动听的轻音乐,宁静悠长;犹如晨间的一滴露水,晶莹剔透。韦应物的江行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令我们忍不住也去细细品味,慢慢品尝。

3 艺术韵味淡远悠长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云:“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4]这一看法已被后人接受。苏轼的看法可能是他个人的审美感受,但也可能受到过白居易等唐人的影响。因为白居易就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数百年前的中唐时候,白居易就说韦应物的五言诗是“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这些风格,都与韦应物诗淡远悠长的艺术韵味有关。

大历山水诗往往词采清丽,格律工整。韦应物虽生活于这一时期,却又超然于此。其江行诗中部分诗句喜欢采用白描手法描摹行舟中的自然风景,抒写自我的闲适心境。但闲适高雅的背后,往往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与惆怅,体现出一种悠长的感伤,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赠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首句以高山起势,衬托河流的迅。下面说,路在向东延伸。诗人乘船,顿时感觉东南方向山势豁然开朗,江流也变得通畅。寒树渐渐地淡出视线。夕波或明或暗,闪烁不定。此诗对从巩县与洛水舟行到黄河的自然景物进行了纯粹式的白描,简单明白。白描的背后,总能给人一种看透自然景物背后的辛酸与苦辣的淡远悠长的感伤。其《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亦有类似特点。韦应物此类诗歌,前人较为看重。《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载周珽评语曰:“苏州酬寄诸诗,洗尽铅华,独标风骨,有深山兰菊、花发不知之况。”[4]指出此诗“洗尽铅华”,没有华丽明艳的情感,有的只是用简单的言语传达动人的离愁别绪,但是诗歌韵味不减反增,原因在于作者寓浓情于淡语,以简淡笔法写深厚情感,有陶渊明诗式的“似臞实腴”“似淡实美”,符合艺术审美的辩证法。

总之,在表现手法上,韦应物喜好用白描手法,描写舟行过程中的景物,从而达到诗画一体的境界。对景物的如实刻画,更深层次地展现出淡远悠长的韵味,具有寓深于浅,寓浓于淡的艺术特色,这是韦苏州体的艺术神髓,艺术魅力所在,需要细心玩味方能察知一二。

4 语言风格朴实自然

不同作家,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流派的作家语言风格也是不尽相同。韦应物喜欢写宿泊,在那些凄冷的意象、舒缓的节奏和淡远的境界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他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夕次盱眙县》即是一首典型的用平淡之语勾勒出来的宿泊诗。诗曰:“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全诗主要展示江河航行中所见的景物,旅途中的各种平凡事物,构成作者的语言表达。没有华丽的词语、精致的格调,有的只是一种出于澄明的朴实自然。词语的使用看似简单平常,但正是这样的朴实语言才更显魅力。正如平静的海水,是大风大浪之后的淡然处之,这样的平静才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怡神养目。韦应物写景抒情的这种向读者倾诉心曲式的抒情风格,后人也十分喜爱。《汇编唐诗十集》载前人评语,就说此诗“浅浅说出,自然超凡”[4],以“浅浅”一词对作者语言做出中肯评价。不求一语惊人,追求的只是朴实平淡的语言。尤其是颈联的疑问句,像是自问,亦如他问,明白如话,自然可爱。《韦孟全集》引刘云评语也说道:“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4]指出它是用平淡语言展现深情,此诗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总之,在语言表达方面,韦应物不同于其他大历诗人,讲究格律严整、语言炼饰,他追求的是一种本真、淳朴、自然的境界。

韦应物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盛世中度过的,中晚年都身处乱世,诗歌创作也随之走向中唐,成为乱世的投影,露出衰变的艺术风貌,虽然不乏含蓄深沉的美感情味,但已无高华壮丽的盛唐气象。他的江行,常在长安、洛阳、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展开。足迹所到,文思也随之喷涌,凝定为闪耀独特光彩的艺术精品——江河行旅诗。这些作品,大多经过了精心锤炼,富含耐人寻绎的艺术韵味,沾染了他的深沉气质。而凄清冷寂的意象境界、舒缓平和的节奏、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则是其江行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肇.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韦应物烟雾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夕次盱眙县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意象、形神
《韦应物 淮上即事》
咸阳锁紧烟雾与尘土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会下沉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