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之探析
2015-03-31胡芳芳
胡芳芳
(苏州评弹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之探析
胡芳芳
(苏州评弹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当代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对该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感悟,为探索职校生心理健康课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1 问题提出
自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和大众化,在此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到目前为止,职业院校学生的在校人数已占据了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近半数的比例。职校生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为了维护和提高职校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培养出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近年来职业院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了课程表,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其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意义和特点,其基本结构也仍在探索中,迄今为止亦尚无定式。因此,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其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有利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2.1当代职校生的心理特点
职校生中的多数都是以往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轻视的弱势群体,饱受学习带来的挫折感。进入职校以后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低下,更谈不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因而其由不会学到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最后发展到逃学厌学,在家欺骗父母、在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对学习和考试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
职校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和冲突最多的时期,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受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入本科院校才有出息,而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在成才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认定为提前出局,没有前途。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刺激下,职校生身心疲惫,心理压力增大又不善于合理的宣泄情绪,其情绪两极性更为明显,比少年期也更为突出,容易产生高强度的兴奋、出现焦虑、抑郁、偏执等消极情绪。
由于在中学时代学业的失败,经常被老师有意无意的排斥、忽视或指责,导致部分职校生对职校老师存在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和不信任感,往往出现不配合老师的管教和工作、上课调皮捣蛋等逆反行为。另外,很多职校生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困难,埋怨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尊重,轻视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而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则表现出过度的敏感性,其交往模式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要么慷慨无比毫无原则的来者不拒,要么睚眦必报冲突不断。
职校生渴望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但由于其情感的冲动性,不少学生无法区分友谊和爱情,无法理智的对待朦胧的情愫,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又由于对学习的厌恶感,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异性的交往上。因而职校生的恋爱现象相当普遍,由此引发的性行为过错和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
由此可知,职业院校学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正确认识了职校生的心理现状以后,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现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对匮乏、硬件设施相对不足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化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2.2心理健康课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于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层次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有不同层次,概况起来可分为早期干预、缺陷矫治、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三种。早期干预与缺陷矫治工作大多是以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耗时耗力,且当前职校的专业师资紧缺,此种方式的开展明显受限。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则面向全体学生,若开展得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降低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而非仅仅解决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实效,它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有效方式,既可以缓解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还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这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所不具备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对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具有明显的效果[1]。因此,开设好心理健康课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广实施不到位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2]。
但是很多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在于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学生入学门槛低,招生形成恶性循环,学校为了生存,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和就业上。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已然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校教学和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并不清楚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为表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也开设心理辅导课,但大多学时少,且让位于专业课程,加之心理教师的匮乏,心理健康课往往内容空洞,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有甚者连常规的心理健康课都未开设,仅仅是以学期为单位搞一两次讲座。心理健康课日益形式化,如此以往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
教学条件是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保障。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学硬件和师资。就对硬件的需求而言,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实施条件(如多媒体教室等)基本能够得以保证。但实践教学部分的实施条件,如心理测评系统、团体活动室、体验活动所需的器材等,由于各个职业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的差异,无法得到保障,因而对心理健康实践课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此外,在师资方面也存在教师专业性不足、技能培训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实践环节难以开展,这也是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德育化倾向较重
笔者发现有些心理健康课的教育目标出现定位偏差,其采用德育的目标来衡量要求学生,把“胡萝卜”上在了“蜡烛”帐上,呈现在课堂上就是将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少心理现象德育化,甚至将学生的情绪、性格等心理特质鉴定为思想品德问题,导致出现对学生超我教育的状况。在教学内容方面,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作为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对其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目地,背离了心理健康课从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出发,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初衷;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倾听和引导,并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以引发学生的自我成长,而当前的心理健康课更多地仍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伴随有启发的接受式传输,教师不但常常当堂对学生作出立场鲜明的正误评价,还进行社会规范、道德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探讨,最后更有整齐划一的教育引导效果产生;在学习评价方面,大部分的心理健康课采取了与德育课相同的结果评价方式,即进行道德判断和知识性评价(卷面考试),却恰恰违背了心理健康课的基本原则——不对学生进行道德判断。然而,德育课重点评价的是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课重点评价的是学生心理发展和调适能力的情况,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3.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存在误区与偏差
从《基本要求》的界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异于传统课程,它重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要求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突出开放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从当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使用的教材来看,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是教材对职校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够准确,有些基本照搬国外院校甚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材,还有些教材的案例有将职校生污名化的倾向,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另有一些教材中的体验活动及案例故事陈旧,刻板说教。二是教材的理论色彩过浓,过于强调认知任务,重视对心理学学科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用性,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
有些心理健康课性质定位不准,将心理健康课完全变成了理论传授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识记和背诵,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增加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但缺乏实效性,根本无法有效发挥课程学习所应起到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与此相反,一些心理健康教师则过度重视活动的设计,有关知识和技能则被淹没在花哨的活动及任务当中,陷入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固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却缺乏切实的措施,导致学生的感悟、反省、自助难以真正的展开。
课程的效果评估一直是心理健康课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当前各职业院校对该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考卷形式考核知识点或提交论文的方式,关注学生的量化成绩,忽略了对学生个性、情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评。这种只关注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导向,促使学生忽视了相关心理技能的训练。这些显然与该课程自身的属性相矛盾,出现了教学目标的偏位。
4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
4.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
回顾国家教育部于 2011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明确阐述可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因此要将该课程定为公共必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要求》规定的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发展、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三大主题。其中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又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则分为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两大部分;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七个部分。
心理健康课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时代性,而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师不应该按照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问题的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即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遵守由浅及深、层层推进的原则,合理设计、分配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4.2转换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课不管是在教材内容上还是在教育者的思维里都等同“问题教育”,心理健康课的讲授一般都是以各种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障碍为主题,在课堂中以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再集中讨论,反思,最后教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倾向在心理学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 在消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出现了将心理特质问题化等诸多不合时宜的做法,过度集中于问题学生,却忘记工作的重点应为广大的普通学生,忘记他们也由追求幸福和生命意义的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不仅关注问题的存在,也关注普通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积极力量,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的满足、安宁、成就感,研究个体友好、尊严、智慧和慈祥等 24 项人格特质,形成乐观型人格特征,研究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这些系统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也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主张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获得积极体验,增强生活的信心,从困境中看到希望。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拥有心理自愈的能力,关键在于引导激发此种潜能。为此,我们无需时刻警告学生问题的潜伏,而是要增强他们的积极力量,让这些力量强大学生的内心。让其学会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助互助的能力。
4.3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上好心理健康课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课和德育课的差别,将两者的关系理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培养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心理健康课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社会适应、情绪管理等方面。简言之,心理健康课是一种自我教育,而德育课则是一种超我教育,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同时也具有互补性。因此,作为心理健康课教师首先应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准确定位,引导学生作细微的分析,不能混为一谈,模糊其事。其次,要架起心理健康课与德育课之间联系的桥梁,使二者形成合力。如在心理健康课上对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化;在讲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借鉴德育课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得所述内容更为全面。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学科不同,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学科,它不应该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必须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真正的主导者,让其勤思、勤动、勤悟,教师则甘当配角,不长篇累牍的灌输,而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同时,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探索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丰富贴近的内容去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教育的目的;即使是在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归纳、补充和提炼。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定位于:体验式、自助互助式、积极发展式。
要做到心理课程的“心理化”,以实用经验指导现实生活,好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心理测试、心理短剧、心理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最为常用。而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自我肯定式训练法、师生书面倾诉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切合主题,不可滥用,不能只注重方法的新颖性、灵活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即使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只要教学需要也不能将其摒弃,即应做到杂的是形式、不乱的是主题。
4.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
教学实践证明,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掌握,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外显行为的改进。为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括知识点考试形式、学生自我评估两个部分。
心理健康课包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了解心理疾病的基础知识等等。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以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量化统计,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我评估应在每个心理知识模块学习前和结课时分别进行。开课前,请学生填写心理自我评估量表。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认知、人格完善、人际互动、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生涯规划等方面。在结课后,再进行一次心理自我评估,心理健康老师将两份量表做对比研究,评价学生心理品质的改变,以评估教学效果。学生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开学时对其进行人格问卷测试,学期结束再做一次相同内容的调查,心理健康老师通过人格问卷结果归纳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能力的变化。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当调研人员,自行设置心理行为调查问卷,并发放、收集、整理问卷,根据问卷结果作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4.5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展性
心理健康课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将教学效果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通过个体的实践过程,做到知行结合,使课堂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
另外,面对心理健康课少学时的现状,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仅依靠课堂教学明显不够。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网络课堂延展学生课堂。互联网有着即时、双向、大容量且可做到保密性的特点,且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在职校生群体中也相当频繁,职校生也表现出对互联网的依赖感和认同感。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课程网页,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课件、教学计划、心理视频等,也可设置留言功能和聊天功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以此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6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老师,首先必须不断地开放视野,刻苦学习,更新丰富心理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和生活中。同时学校也要着力培养和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定期培训、教学与咨询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比武、聘请专家督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技能以及组织课程的能力,以自身的博学多才赢得学生的尊敬,形成自己的教学威信[3];其次,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应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发展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的学生,他们在智力、爱好、遗传等各方面都存在独特性,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也总是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性[4]。而且部分职校生由于在中学时代课业的失败,而遭遇过老师有意无意的排斥、忽视或指责,导致他们对职校老师存在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和不信任感,往往出现不配合老师的管教和工作、上课调皮捣蛋等逆反行为。作为一名职校心理健康老师不应过度强调自身权威,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要做到重视、尊重、包容学生,增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交流和互动,形成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要把塑造学生作为自己的责任,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需求,对学生的困惑要多加引导,与平等互助的讨论问题,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5 结语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即课堂上的惊喜更多地来源于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断修正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心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真正做到生动性、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有序性。
[1] 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48-349.
[2] 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分析.比较教育研究[J].2006,(1):65-68.
[3] 蒙剑芳.关于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几点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23-125.
[4] 施海东,苏萍.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5-7.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cla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cla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class, combining with our own teaching practice, put forward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o give birth to a new mod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lass ,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class; teaching mode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71
A
1008-1151(2015)07-0158-04
2015-06-11
苏州市教育科学课题资助项目(090104426)。
胡芳芳(198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评弹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