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山区进城就读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以Y省某县为个案

2015-03-31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山区心理学校

张 洁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系,云南楚雄 675000)

民族地区山区进城就读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以Y省某县为个案

张 洁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系,云南楚雄 675000)

在城乡一体化办学的大背景下,山区学校整体并入城市学校,学生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进城学生在心理适应和个人认同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导致辍学率增加,社会公众对恢复原有山区学校的诉求日渐凸显。山区进城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学校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条件,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山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城乡一体化办学;民族地区山区学生;心理问题

一、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之一。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集中办学基础上,各地的城乡一体化办学都在以不同形式进行着实践,其中把山区学校整体搬迁进城,与城市学校合并起来集中办学就是较为典型的做法。政府从着眼于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创造条件,为山区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本应该是好事,但在Y省某县,好事却变成了难事。

2009年,由于地震造成Y省某县一山区乡镇山体滑坡,学校校舍损毁严重无法继续使用。为保证师生利益,在撤点并校大背景下,该校师生整体搬迁至师资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县城初级中学。由于当地是山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彝、苗、傈僳、傣、哈尼等多种民族,学生进城后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普遍感觉难以融入其他同学关系和城市学校生活,不少学生成绩开始下降,辍学率不断增加。当地群众及学生本人开始强烈要求重返乡里读书。县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反复论证,为尊重民族地区群众意愿,不得不重新恢复原学校,与当地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政府创造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与尊重当地群众和学生本人上学意愿之间出现的矛盾,并非是简单的进城还是回归乡里的问题,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民族地区特殊地域环境、特殊文化背景下山区群众和当地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为民族地区山区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当地群众认同的典型个案。在国家政策关怀下,对民族地区特殊环境中人的心理和愿望的关注与关怀,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条件。

二、民族地区山区进城上学学生心理问题及表现

客观上看,山区交通条件是制约学生进城读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路途和交通因素,山区群众不仅进城机会有限,了解城市生活机会更少。深层次看,到县城读书,意味着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亲人,独自面对城市的学校生活。多数山区进城学生,对城市生活新鲜好奇之后,在城市学校更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对新环境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生活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养成有着深刻影响,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多也因得到了环境的认同,所以个人能够自在地行为做事。长期生活在山区的农村学生,许多已有生活方式和习惯,一旦进城生活则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没有勤于个人卫生的习惯(勤洗头、洗澡、勤换衣服),没有尊重公共卫生的习惯(随地乱吐,不会便后冲水),却习惯性随处蹲在地上、墙跟。即使学校对住校生提出了搞好个人卫生方面非常具体的要求,但多数学生仍然当成额外负担,不愿去做。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一方面让山区进城上学的学生认为城里人“事多麻烦”,甚至认为是城市人瞧不起山区学生才这样处处为难自己;另一方面,山区学生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往往也是城里学生与山区学生难以相互接纳的直接原因,并因此将导致不同地域学生之间难以相互认同、接纳甚至相互回避、疏远。

2.学习适应。城市学校以转变学习方式为基本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教育无论在办学的硬件条件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得、课堂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起早贪黑、死记硬背,仍然是山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结果,不仅让山区进城上学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刻苦努力状态产生怀疑,面对自己和同伴普遍下滑的成绩显示出困惑与无助。调查发现,山区学生进城读书后,短时期内多数学生成绩普遍下降。跟不上教师进度和要求,在学习方面“不如人”,往往是山区学生在学习方面自卑的主要心理障碍。

3.人际适应。人际适应是人际交往的前提,而人际交往又有助于促进人际适应。它包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初中阶段,是人生最渴望交往,最渴望友谊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又是其主要内容和标准,方言方音、地缘、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也是建立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情感和文化因素。进城上学学生除了生活方式和习惯、学习方式和习惯与城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外,个人见识、兴趣爱好等方面也能成为彼此交流沟通的影响因素,成为能否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的基本条件。比如城市学校有足球场,城市学生有条件培养此兴趣爱好并以球会友,交流切磋,而山区学校却只能望球止步。

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不少山区学生家长,刻板的认为城里学生会“欺负”山区孩子,总在“防御性”叮嘱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开与城市学生交往。致使山区学生对城市学生的防御越加敏感,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印证”着各种假设。家长的防御性提醒,无形中为孩子在学校的人际适应,增加了不信任的甚至是人际回避的砝码。

(二)山区进城上学学生融入城市生活后个人认同方面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低自尊高防御。在学校环境中,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个人在学校文体活动中才艺的展现,是衡量自尊水平和自身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志。山区学校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后,由于高学习压力,学习适应困难,学习成绩提高不易等方面问题,已经成为构成其低自尊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单一而有限,使得多数进城上学的山区学生纵使多才多艺却难有用武之地,即使被学校、老师关注,大多也是因为成绩后进或违纪。与城里学生相比,自己在许多方面显得见识短浅,跟不上时尚、土气。在“自愧不如”低自尊的校园环境中,自己对外界、对他人投射的“别人瞧不起自己”、“被人欺负”的防御心理,加深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同时也加重了自我保护的防御。低自尊下的高防御,成了民族地区进城上学山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保护的普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对自我低认同,对他人低信任。乡村社会的血源性与地缘性使得乡村文化显现出人际相对和谐,农民身份认同较为明确。[1]当学生离开乡土进入城市后,从身份上他们不是农民是学生,但他们既融入不了城市生活,在学校也难以找到作为学生应有的价值感。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对山区进城上学学生是进行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不仅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敏感话题,弄不好还可能触碰到学生自尊的心理底线,从而加重对自己的低认同,加深对他人的低信任,甚至造成与同学或老师的敌对状态。走访中发现,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明明是自己不敢、不愿意问城里学习好的同学,却要坚持认为:问了人家也不会说,还会笑话自己。当再追问:如果不得不问城里同学,他们会告诉你们吗?回答是:会的。在这样的人际氛围中,即使城市学校有着优质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有着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山区进城上学学生仍然很难真正主动获取和有效利用。

3.退缩与攻击,以求自我保护。退缩与攻击是两种不同的防御性行为,在进城读书的山区学生身上,这一特征却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容易产生因害怕被“伤害”而退缩,不敢交往,不敢面对矛盾和问题的心理。即使不得不面对,大多情况往往也是采取能忍就忍、能躲就躲的退缩方式来压抑自己、逃避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缺乏足够经验和能力准备,一旦碰到到对自己有威胁的情景或者事件,立刻“呼朋引伴”以武力共同解决,以“集体力量”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类学校,德育处处理学生的打架事件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中,适应问题是引起心理状况的外部原因,而个人认同方面,则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内因。

三、思考与建议

该县城乡一体化办学虽然不是当地政府的预先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前期论证。但为保障山区学校师生切身利益,解决山区群众读书的现实困难,为民族地区山区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搬迁进城,当地政府此举从动机到行为与群众的利益无疑是非常的一致。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特殊情况,好事暂时成了难事,不仅仅是单纯的城乡一体化办学问题,同时还是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政策保证层面,还涉及政府、社会及学校教育的情感关注和人文关怀层面,涉及理解和尊重民族地区的文化与风俗层面。这些复杂而且是综合性的问题,无论单靠哪一方面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一) 当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保障

针对农村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当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并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乡镇、村委会共同落实。这些措施需要考虑既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山区群众的实际利益,既体现政策的执行力,又能够针对民族地区实际,具有人文关怀,能够切实保障师生合法利益。如: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读书的山区家庭,根据路途远近及国家法定假期情况,实行往返车费补助。山区教师往返县城,也享受同等待遇。孩子在校学习过程中,因具体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进步显著者,学校除了对其本人进行不同形式的肯定之外,也让其父母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鼓励父母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主动与学校配合。学校还有责任把获奖情况通知到孩子所在村委会,由村委会张榜公布,让孩子与家乡在情感上保持联接,让家乡为孩子获得的进步与成长感到自豪。对父母外出务工家庭,节假日孩子返家时,村委会组织有条件的家庭对留守学生进行帮扶。当地政府从政策上创造条件,从制度上建立保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有利于从外部环境为民族地区山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有利于山区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政府、学校和社区的强大心理支持,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通过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等,为提升民族地区山区进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创造条件。

1.学校创造条件促进民族地区山区进城学生的心理成长

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新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学习压力,往往与其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出现,使其表现为心理恐慌、心神不宁、无所适从、喜欢扎堆。学生强烈的归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将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压力缓解程度,还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效果。进入新学校的编班问题,正是这类学校在管理中绕不开的第一道难题。它既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又涉及能否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交往需要的敏感问题。能否合理编班,甚至关系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巩固率问题。着眼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是着眼于在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况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民族地区山区进城学生的心理成长,考量着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打散编班的做法,以及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先集中编班,然后逐步改变编班形式。这种不同措施虽然各有利弊,但实践效果已经显而易见。前者虽然满足了山区个别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制造了更多的成绩失败者,心理的低自尊与无助者,加深了山区学生对自己的不认同。后者的措施对山区学生显然有更好的尊重和保护,但如果他们在城市环境中,没有更多机会与城市学生交流和交往。通过编班形式把他们“保护”起来,无异于学校助长了他们逃避现实,其结果是他们将可能逐渐丧失主动交往、主动探索,主动从外部环境获取自己成长资源的能力。因此,尊重是必要前提,一方面,学校需要引导山区学生不断增强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力,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尊重学生意愿与提供学生自主选择机会结合,集中编班一段时间(一学期或一年)后,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留班或是插班。此举将更有助于促进山区进城学生对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适应,缓解山区进城学生的内在焦虑,逐步学会安全、放心的应对新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于减少学生出现新的辍学现象发生,有着特殊效果和实际意义。

2.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队伍在引导促进山区进城学生人格完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针对学校教育对象这一新变化,学校德育处需要主动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变管理、控制为关怀、引导,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又利于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从管理层面,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生活、学习适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文明素养。这些变化将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自己整体精神面貌、自信程度以及被同伴认可和被接纳程度都在随之发生着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处需要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引导他们有效利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以校园和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同时也通过活动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增进同学间的理解与认同。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所有在校学生增长自信,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要求,逐步转变原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方法,逐步学会合作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业水平,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临的更为艰巨任务。

3.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对学生尊重、关怀和引导方面特殊而重要作用的发挥

心理健康工作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已无需再论证,对于这类学校特殊而复杂的情况,心理健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教师无论在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还是在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方面,都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调整。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之间的分寸把握;关心学生的生活,却难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往往是教师们共同焦虑的问题;对学生说而不服,管而不听的现象常常困惑着老师,挑战着他们的能力底线。调研中发现,同样是民族地区山区学校并入城市,解决学生间发生的各类摩擦甚至冲突,学校有无心理健康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效果情况都大不相同。在这类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借助专业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学生间发生的各类具体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特点以及教师个人经验,制定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有的放矢的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寓教育引导于校园、班级的各类活动中;寓学生个人领悟、认知改变于活动参与中;寓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于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中。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山区进城学生现状,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不断教会学生认识与接纳自我,认识并欣赏他人,不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调节自我,不断促进自我心理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康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既应该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世界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2]75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并将四种学习视为“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2]75对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而言,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其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勇气和能力,仅仅是近期的生存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通过学校教育不断“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尊重多元、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2]87使自身成长的潜能不断地加以开发,人的尊严和价值不断得到健康发展,这才是长远的育人目标。只有这样,山区民族学生所处的学校教育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环境。农村教育,山区学生才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步走向自信、自强,才能逐渐使自己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不仅为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准备,而且作为人能够有尊严的活着,作为人的价值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1] 王作亮,乡村文化变迁及其对乡村少年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13-16.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A Survey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of Rural-to-urban Migrant Students from MountainArea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

ZHANG Ji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675000,PRC)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ing urban and rural schools,lots of schools in mountain area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urban schools,which provide excellent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students from mountain areas.However,rural-to-urban migran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personal identity have led to the increase in drop-out rate.The demand of the public for resuming schools in mountain area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higher.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to-urban migrant students are rooted in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To solve these problems,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policy guarantee and support,and school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Only in this way can healthy external conditions be created for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students in mountain areas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tegrating urban-rural school running;students in mountain area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psychological problems

2015-06-22

云南省“云南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SYSX201419)成果之一

张洁(1963—),女,彝族,楚雄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G 755;G 444

A

1674-5779(2015)04-0021-05

猜你喜欢

山区心理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心理感受
山区
学校推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