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探讨
2015-03-31马洁
马洁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46)
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探讨
马洁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46)
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各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积极进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形成了对我国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要积极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平时多加强中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对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形成有效的促进。
中外教育交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不断增多,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形式开始在高校得以发展,这不仅拓宽了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途径,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市场主体,也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拓宽了培养渠道,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服务,形成了对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创新。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国际化办学的经验还相对缺失,所以如何在中外教育交流过程中顺利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经验仍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选择和构建,主要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过程等关键环节,而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体现高等教育本质和特色的重要方面,需要高校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的整体方向和原则,是明确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这还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关于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通常会受到学生自身条件、学校教育实力、社会对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必须尽快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开始日益突出,这都凸显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合理。此外,有的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人才培养规格过于统一
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大班教学”模式开始盛行,这就使得高校只能开展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很难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样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基本也是统一的,很难对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无法兼顾人才在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等多个要素上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而忽略了学生在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职业献身精神与诚信意识,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格显然是比较低下的。
(3)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管理
人才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以一定的方式从事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会涉及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需要高校在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投入。但在在校师生比例不断下降的今天,每个教师和管理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研究任务和管理任务在不断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学生在校成长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有的教师在课程结束时甚至还不认识全班学生,学生逃课、早退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2 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策略
基于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弊端,以及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优势条件,高校需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经验,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双语教学、聘任外教等途径,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进而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1)优化专业设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当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加强对社会专业需求的社会调研和预测,对传统落后的专业进行淘汰或调整,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还对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按照个性化原则加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一些特色明显、社会急需、交叉综合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4]。同时,合格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向国际接轨,不仅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还要积极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自主课程、网络课程的有机统一,并及时将最先进的课程内容充实到课程体系当中,提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先进性。
(2)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应当树立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意识,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中外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拓宽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丰富教学方法,形成本土教学与国际化教学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如有的高校在开创中外联合办学模式时,就制定了学分互认制度、互派交流生、国际知名教授互访等,营造出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氛围,也给了更多学生出国学习或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
(3)扩大国际交流氛围,学习国际教育经验
众所周知,很多高校的中外教育交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外高校之间还没有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所以学生在本校很难接受到国际化的学习体验,在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很多环节都无法同国际相接轨。因此,高校在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学者互访等基础层面,还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同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教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增强国际化的学习体验,促使学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例如,高校在建设国际化的特色专业时,在学业的考核上就要积极同国外合作学办院校的考核机制相接轨,国外有的专业课程在进行考核时,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占到总成绩的60%以上,这表明国外学校更加看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过程,这就需要国内院校在教学评价环节也要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5]。
(4)积极聘任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在开展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科研环节,师资力量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而师资力量的短缺已经成为高校实施国际化教育战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化教育视野的教研工作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习惯于“走出去”,即选派优秀教职工出国深造和交流学习,虽然教师能够学到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经验,但是显然还无法满足本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高校还应当全面贯彻“请进来”战略,即聘任优秀的外教,实现双语教学,以更好的贴近国外语言环境和教学水平,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外籍教师和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受在校学生的欢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3 结语
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大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因此,对于国内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市场上的优势资源,抢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形成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赵素波,岳好平,周清明.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54-156.
(责任编辑: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