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情态隐喻的功能及动因管窥

2015-03-31鞠晶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对话性情态礼貌

作者简介:鞠晶(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13YJA740046)。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22

作为意义表达的“变异”,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也常出现在语法层。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人际语法隐喻涉及语气与情态的隐喻表达:语气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现象称为语气隐喻,情态从一致式表达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移形成情态隐喻。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1]情态隐喻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形式之一,有其特定功能。情态的隐喻式与一致式相比,有其劣势却应用广泛,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探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情态隐喻的宏观功能,研究其使用背后的动因和理据。

一、情态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建立和保持社会和人际关系,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态度或评价,或用语言影响他人的行为和看法等。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表明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态度和动机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两个子系统来体现。其中,语气系统表达说话者讲话的目的,情态系统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或判断,体现肯定和否定两级之间的意义,即是与非之间的度。情态的体现形式多样,如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谓语的延伸部分等,也可由词汇语法层面的其他形式如小句、名物化、动词词组复合体、介词短语等体现。情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情态表达式的变化性,除一致式表达形式外,还有以命题形式表达情态意义的非一致式,即情态隐喻。情态隐喻是以语义的投射关系为基础的隐喻,是“意义潜势的一种扩展,即通过创造体现结构的新范式,开拓新的意义系统领域” [2]626。

Halliday指出,情态的取向系统决定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 [2]357情态取向不同,情态各类型的体现形式就不同。情态取向分为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四种。以情态可能性为例,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不同的表述:

(1) John must be angry.(非明确主观)

(2) I think John is angry.(明确主观)

(3) John is probably angry.(非明确客观)

(4) It is likely that John is angry.(明确客观)

例(2)和例(4)以命题的形式表达情态意义,通过小句来实现对情态可能性的判断,从而在语法层上形成一个比喻结构。以命题小句出现的明确主观取向和明确客观取向严格来说都是隐喻性的。

二、情态隐喻的功能

(一)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

“取向”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表达的情态意义。参与者通过情态系统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及其涉及的程度。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他自己话语效度的评判。 [3]说话人可以通过情态表现评价的“主观性”,明确表明某个观点是其个人观点,也可能使其观点“客观化”,让受话人觉得自然客观。

在情态“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取向中,体现情态的小句大多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如I think,I’m sure,I assume等),以表明说话者的主观看法,明确其情态责任。韩礼德认为,强调自己观点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命题伪装成一个断言,而最有效的创造客观性的办法就是使用情态的显性客观形式。 [2]356- 362如:

I suppose that the most basic and powerful way to connect to another person is to listen.

上例中I suppose明确表达了说话者的看法,体现了主观性的存在。

在情态“可能性”的明确客观取向中,情态意义通常由一个修饰性的关系过程小句(如It is certain,It is probable等)来体现。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也可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如possibility,probability,obligation,certainty等。 [4]此外,某些介词短语如in all probability,to some extent也可以表达明确客观取向的情态意义。明确客观取向消除了说话人明显的“介入性”,将其断言去个人化从而呈现公认的事态,隐藏了情态来源,从而使说话人远离相应的责任。例如:

It's true that we don't know what we've got until we lose it,but it's also true that we don't know what we've been missing until it arrives.

例句中采用了明确客观取向的情态表达方式,隐藏了话语源,使主观陈述穿上了客观化的外衣。

(二)表达礼貌意义

Leech在1983年提出了语用层级(pragmatic scales)的概念。他认为在交际中,间接层级与礼貌程度成正比,即语言手段越间接,话语就越礼貌。此外,地位高低、权势大小、关系亲疏等都会影响礼貌程度。但在特定语境下,话语情态意义的强弱也会对其礼貌程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情态隐喻有助于人们恪守礼貌原则,实现表达礼貌的目的。隐喻性的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表达都能增加话语的礼貌级别,缓解话语对受话人所造成的压力,从而给受话人留有回旋余地和更多的空间对话语效度进行解读。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时说话者有意采用显性主观的隐喻形式(如I think,I reckon,I believe,I wonder if等),明确传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或倾向性,强调其看法和判断的不确定性,使之更易于为受话人所理解和接受。在表达不同意见时,显性主观的隐喻形式可以表示礼貌和敬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时,说话者故意使用It’s likely,It is expected等显性客观的情态隐喻形式使自己的观点客观化,从而消除说话人的介入性,给对方留有面子。同时,情态量值(value)的高低同礼貌程度也密切相关。情态量值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量值情态传达说话人对其判断的果断性。中量值和低量值情态表现出说话人对其命题的试探性,从而给对方以尊重和空间。另外,礼貌同情态的主客观性相关。说话人通常采用客观性的情态表达,是因为他既希望使用相同量值的情态表达方式,又想使其话语听起来足够礼貌,换言之,客观性的情态表达是说话者在礼貌和形式二者之间权衡的结果。同时,这种表达式也可使说话人远离情态责任和话语源,可谓一举三得。

(三)体现对话性

巴赫金认为,对话性既是言语的本质,也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他将对话概念从狭义的面对面交际扩展为广义的任何言语交际形式。他认为,不存在孤立的话语,话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始终相依相存,形成各种言语关系。 [5]不存在纯粹个人的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边际现象,即它只能存在于处于对话关系的言语主体之间。 [6]意义产生于对话,话语体现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关系。 [7]按照巴氏的观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不是个人的,而是人际的、社会的、主体间性的、对话的。因此,言语交际本质上就是交际双方协商意义的行为,这种协商甚至斗争通过带有不同特质的声音(voice)来实现。不同的声音在交际中构成了通过双声甚至多声表现的对话 [8]。写作和说话都是表达意义的行为,作者(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会表达自己的兴趣、观点、看法、价值观等。 [9]“所以在活生生的表述中每一个成分不仅在指示着,而且在评价着” [10]。在众多的表达意义评价的语言资源中,情态性资源居首,正因为有了评价,表述的意义才完整。

在对话性观照下的情态资源不仅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的判断,还参与了各种声音所代表的观念或立场之间协商甚至斗争的过程。因此,如果从对话性的视角看,perhaps或I suppose等情态形式不仅反映说话者的认知状态,表达话语的不确定性或不充分性,还可以被看做参与多声协商对话的一种标记,具有拓展对话空间的作用。

封宗信指出,情态隐喻明确展现了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评价、判断和操控的潜能。 [11]无论是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还是表达礼貌意义,都是在其具有对话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即都是在假设潜在受话人存在的前提下才得以实施的。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或者说选择承担或推卸情态责任,是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下与(潜在)受话人协商的结果。表达礼貌是说话人对(想象中的)受话人表达尊重或敬意。因此,情态隐喻的首要功能是对话性。

三、情态隐喻的动因

情态隐喻理论的提出拓展了情态研究的疆域,但对于情态隐喻使用的理据和动因,系统功能语言学并未给出满意的解释,White评价理论的子系统介入系统和Zpif的省力原则为阐释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介入系统视角

介入源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和互文的观点,主要指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表达对所叙述内容的评价,在语篇中通过情态、投射、让步等手段引入其他声音,从而调控对所说所写内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获取个人的言语互动空间,从而达到语篇主旨的目的。 [12]根据主体间功能,Martin&White把多声系统分为对话缩约和对话扩展。

对话缩约包括“摒弃”和“声明”,它压制和排斥不同的立场和声音,缩小对话空间。限制语篇的多声性,拒绝协商的可能性。对话扩展旨在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容纳多种声音的存在,形成有效的多声互动的空间。它又可分为“归属”和“接纳”两个次系统。在Martin&White的评价系统中,情态的各种形式包括情态隐喻都被纳入“接纳”子系统。接纳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接受语篇中多种声音和立场的存在,从而引发其他观点,拓展对话空间。 [13]从介入系统的角度分析使用情态隐喻的动因,见下例句:

(1) It’s quite possible that in the next century newspapers will be transmitted electronically from the national equivalents of Fleet Street and printed out in our own homes.(2)…I’m pretty sure how it will happen in future.(3) You will probably be able to select from menu,making up your own newspaper by picking them out.

马希武 [14]认为,虽然隐喻式情态与一致式情态均可归入“接纳”子系统,但隐喻式情态也有着与一致式情态迥异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显性主观的情态隐喻将说话者作为调控主体推到对话前沿,明确表明说话者对语篇的操控,揭示评价的来源。隐喻式情态通过运用小句这种语法结构有效隐藏对话空间的调控主体,从而实现对情态责任的操纵,即承担或转嫁。上例中句(1)使用显性客观情态,有效隐藏了对话空间的调控主体和话语源,避免说话者以情态责任者的身份现身于语篇中;句(2)使用显性主观高量值情态,明确表明“I”是对话空间的操控者和情态责任者。

其次,隐喻式情态使情态成分更加显要,说话者对对话空间的调控被推到前台,实现了调控的前景化。在一致式情态中,情态成分夹在句中处于附加语的地位,相比之下,在隐喻式情态中,情态部分与命题分离,独立置于命题之前的显要位置,因而更能引起读者注意。句(3)使用了一致式情态,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副词probably出现在句中位置,虽然位于新信息中,但处于信息焦点的边缘。句(2)的信息焦点分成两个,be sure这个隐喻式情态成分是第一个信息单位中的信息焦点,占据了主位的位置,为述位中的命题确立了观照的视角,即受话者必须从说话者设定的角度来审视命题。

最后,情态隐喻中的情态成分位于独立的小句中,表现空间得以扩展,从而使说话者对对话空间的调控更加精细化。情态隐喻一般由关系过程小句或心理过程小句体现。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属性的形容词均可被副词限定或修饰,这些潜势使说话者能够细致地调整过程,作精细的强化或弱化。 [14]句(1)和句(2)中的程度副词quite和pretty对形容词possible和sure进行了程度上的限定,这些微妙的调整对表现说话者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隐喻式情态之所以比一致式情态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对话调控效应及潜势是其重要原因。 [14]

(二)语用视角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新发展,上文所探讨的问题均是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内进行的。韩礼德对人际隐喻的研究仍然采取以说话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即只重视探讨讲话人从意义潜势中的选择,未能从听话人的角度确定人际隐喻所实施的具体功能,忽视了听话人对人际隐喻心理理解过程的研究。语言具有构建性和交际性,因此语言研究必须兼顾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Zpif于1949年提出的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能够为情态隐喻的动因提供有益的启示。

省力原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收益。它强调人们在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时,通常会采取经济、省力的方式。交际双方的语言里存在着两股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力量,即“单一化力量”(说话人利益角度,以简洁省力为目标)和“多样化力量”(听话人利益角度,以详尽省力为标准)。在现实交际中,省力原则体现为这两种力量的妥协与平衡。 [15]158隐喻式的情态表达通过较长的有标记的形式来体现,有助于实现听话人信息最大化,同时也暗含了说话人对其话语的犹豫。情态隐喻具有使主观观点客观化的功能,一方面信息的最大化为听话人省了力,使其体察到客观化背后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削弱了说话人的话语语力,减轻了其情态责任与心理承受力。 [15]161

情态的隐喻式通过心理投射结构或关系过程将情态体现在小句中 [2]616-625。情态隐喻作为意义表达的形式,具有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表达礼貌意义、体现对话性的功能,其中对话性是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表达礼貌意义的前提。换言之。因为情态隐喻的对话性,才使其具有凸显主观性或客观性、表达礼貌意义的功能。从介入系统角度看,情态隐喻式有助于对话调控的前沿化、前景化和精细化。从语用的角度看,情态隐喻遵循了省力原则,说话人通过这种有标记的表达式将所要传递的信息最大化,为听话人省了力,同时也减轻了说话人的情态责任,从而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对话性情态礼貌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礼貌举止大家学!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暗恋是一种礼貌
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