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的由来——从阿那克西曼德到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

2015-03-31薛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柏拉图天体原型

作者简介:薛刚(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哲学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01

希腊文中的“时间”一词是kpovos(chronos)。在古希腊流行的奥菲斯教中,时间是产生一切的第一位的东西。赫西俄德的《神谱》中描述,盖娅与天神生了克洛诺斯等六个子女,最小的一个就是被称为时间之神的Chronus,他是宙斯的父亲。古希腊的时间观就从这里开始了,时间感总是与生命携手同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作品中,alov (aion)指生命的绵延,既指生命,又指绵延。在希腊人看来,生命即是生长,而生长必指向一个目的,唯有理解了目的,才是真正理解了生命,因此,目的论是希腊思想的一大特质。但对于时间概念,希腊人却只在宇宙创造论方面,也就是自然哲学方面有所论述。

一、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时间观

阿那克西曼德关于描述世界和时间的残篇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第一条现存残篇。“存在的事物毁灭归于它们所从中产生的那些事物,根据必然性,它们为它们的不正义按照时间的安排彼此接受处罚和相互补偿。” [1]187这段话出自辛普里丘的《<物理学>注释》,但据说可能是辛普里丘从塞奥弗拉斯特的《论自然哲学家的意见》中摘录的。这一段的原意是描述阿那克西曼德的核心概念“阿派朗”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阿派朗是在时间中产生、毁灭事物的,时间使这一切有了秩序,时间在这里是以非人格化的法官的角色出现的,这个法官保证每一位竞争者摆动在正确的限度和适当的时期之内。这是在哲学发展之初,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对于几乎所有的概念都带有物质性的特点,这里的时间也不例外,它决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时间,而是指自然的运转,四季的变化。

另一派哲学,即毕泰戈拉学派,认为时间就是天体本身,亚里士多德和艾修斯有同样的记载。毕泰戈拉认为,时间是天球本身,或时间是封闭的天体,这是由他们的数的和谐理念所产生的结果。万物都在时间中发生,同时万物又都存在于整个天体之中,因此,时间等于天体。在奥菲斯教的神话中,世界就是由时间产生的,根据第尔斯辑录的残篇,奥菲斯神话认为,最初只有水和土,后来产生了第三者,叫作“没有年龄变化的时间”,它的形象是有三个头的有翼巨兽,并相应地有三个名称——时间、不变的赫拉克勒和命运,它具有时间神克洛诺斯的力量,并由它产生一种新的三合一体——以太、无限的混沌和黑暗的下界。世界就是时间神在三合一体中心产生的。由此可见,毕泰戈拉派的时间观与奥菲斯神话对于时间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与此派信仰奥菲斯教有着深刻的关系。

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对于时间最有名的论断应属赫拉克利特。在他的残篇中有这样的语句:“时间是一个玩骰子的儿童,儿童掌握着王权。” [2]51单凭这一句话是不能对赫拉克利特的时间有多少了解的,应从他“万物皆流”的思想高度来看待其对时间的看法。这里的“儿童”是一种比喻,用儿童的特点来比喻时间的流变,同样这则残篇也说明了赫拉克利特的战争辩证法,因为在战争中,一个人或生或死,或胜或败,事先是无法预料到的,所以赫氏才把它比作儿童玩骰子。普卢塔克在《柏拉图问题》中也记载了一段话:“……时间……是有秩序的运动,是尺度、限度和周期的。太阳是这些周期的监视和保卫者,它建立、管理、规定和揭示出变动和带来一切的季节,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1]516这是一则关于赫拉克利特天文学方面的残篇,在这里时间被看作是有秩序的、有尺度的、有限度的,也就是说时间是源于逻各斯的。

爱利亚学派对时间概念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里开始,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了不变不动的“存在”上,对于“时间”的流变被定义为“非存在”。不过从爱利亚学派的角度出发,他们是不承认时间存在的,因为“存在”是不生、不灭、不动的。但从相反的方向,也可以看出爱利亚学派对时间所持的态度。芝诺为了捍卫他老师对于存在是不动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反对运动的四个悖论。在古希腊,时空是和运动分不开的,运动必然在时间和空间中,更深一层看,时间也是由空间表示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芝诺是通过分别否定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来反对运动的。

相反,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把时间看成是事物生灭的标准:“在无限长的时间内,万物混合在一起,静止着,然后奴斯引入运动,将它们分离开来。” [3]211同样,早期自然哲学家,对于时间的探讨也只限于“世界生成说”中,从上一句的残篇中,可以看出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时间是先于奴斯的,奴斯是在时间中,才让万物运动起来。那时间是什么?在种子论哲学家的下一段残篇中有进一步的回答:“一切事物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必然聚合在一起,又必然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开始运动。” [3]66时间在这里是万物开始和运动的标准,只有在确定的时间,事物才可有所作为。

可以看出,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对于时间的探讨总是带有朴素直观的一面,时间总是与变化联系在一起,生命作为运动的一种形态更是离不开时间。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哲学家把时间看成是变化的根据,或者把时间看成是变化的代名词。与此相反,对于时间进行系统思考是伴随着哲学概念化的进程开始的。

二、柏拉图:时间是依照数的永恒的影像

根据理念论,现象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时间是在创造宇宙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创生者为了使时间同永恒一样,所以摹仿永恒。时间是永恒的影像,这也是因为对于那个“一”而言,一切事物都只能是对它的摹仿。影像对于原本来说是不真的,但又来自于原本。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谈到了他的创世说,宇宙是在数和比例下创造出来的,借用火土和其两者的中项气、水,并且把这四种元素无一遗漏地全部用在宇宙创造上,这样就保证了只能创造一个宇宙,因为所有的元素都用光了。而灵魂是和宇宙同时创生的,所以,宇宙同时也具有了理性。“为了使得这个有理性的宇宙更像原型,创造者制造了一个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在他整饬天宇的时候,为那留止于一的永恒造了依数运行的永恒影像,这个影像我们称为时间。” [4]288柏拉图提出时间这个范畴,认为它是创造者创造的宇宙的永恒运动的尺度。创造之父创造的宇宙是运动着的,这个宇宙就更可能地像它的原型。原型是永恒存在的宇宙本身,但正是在永恒这一点上宇宙不能和它的原型完全一样,因为它是生成的。所以创造之父决心造一个永恒运动的摹本,他安排天体的秩序,使它永远统一地存在,按照数不断地运动。时间是创造者创造出来的,所以属于理性这部分。创造者创造时间是因为他要使宇宙成为永恒的原型摹本,原型是永恒的,宇宙却是创造生成的,不可能永恒,而时间本身是一种永远不断的运动,从这点来看是具有永恒性的,宇宙在时间中运动也就带有永恒性,成为永恒的摹本。同时时间又是按照数进行的运动,这种数的运动成为宇宙的秩序。所以,时间和宇宙都是理性与和谐,柏拉图说它们都是创造者摹仿原型造出来的摹本。但时间是以年、月日来计算的,所以时间是通过天体的运转来表现出来的,尽管时间不是原型,但时间以“过去—现在—将来”的形式运动,这三者是循环往复,呈圆形的运动。圆形被希腊人认为是完全的运动,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也是永恒的。然而这种永恒和原型的永恒不同,原型的永恒是超时间的,而这种永恒是在时间中的,所以它只是原型的摹本,只是类似永恒罢了。

柏拉图谈到时间是如何被创造之后,说明了时间和“原型”以及宇宙的关系,他说:“时间和天在同一瞬间生成,一起被创造,神这样做为的是,如果它们也有解体的时候,那么它们也会一起分解。天是按照永恒的模型建构的,意在使之尽可能与永恒相似,这个模型是永恒的,所以被创造的天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时间中都存在。这就是神在创造时间时的念头和想法。” [4]289时间和宇宙同时被创造这一点说明了宇宙具有的时间性,相反,原型则不具有时间性,因此它也就不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由此可以看出时间与原型的关系是模仿物与理念的关系,时间与宇宙则处于等同地位,也就是说,时间说明了宇宙运动的关系。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时间就是宇宙,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在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宇宙运行的尺度,它是更内在的规定,所以,时间与宇宙的关系应该看成是事物与事物规则的关系。

柏拉图的时间观带有浓重的创世说色彩,但是,当我们剥开这种外在的表达后看到是,时间是介于理念和宇宙之间的中间状态,被创造的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一切都要服从时间的规律,天体的运动同样需要时间来表明。柏拉图给时间下的定义“时间是依据数的永恒的影像”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关系。时间成为感性世界的先决条件,但是时间作为“理念的影像”这一思想却并未被后人所重视。在这篇创世对话中,时间作为连接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中介所具有的意义并未展开论述,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话语中推测柏拉图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出这种中介的意义。上文提到时间是与宇宙同时创造的,然而这个宇宙有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表达说明了宇宙的时间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时间的部分,宇宙也只能存在于时间之中。随之柏拉图的注意力转向了时间量度上面,时间对于感性世界的规定性也由此被掩盖了。但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论述中看到他对时间的本质分析仍是理性的,时间是理性世界的成员这一基本规定一直延续下来。

三、亚里士多德:时间是前后运动的计数

亚里士多德对于时间的考察并不只局限于自然领域,而是带有人生价值和伦理的意义。在什么是时间或时间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上,亚氏认为前人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他首先驳斥柏拉图的观点,指出将时间看作天体的旋转运动是不对的:“因为旋转的物体是沿着同一轨道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的。如果时间就是天体的运动,那么旋转的部分也就是时间的部分;周而复始的旋转就是无数的‘同时’了,每年的春天也就是同一个春天了。而且天体运动是多重的,许多天球在不同轨道上旋转,照柏拉图的理论就应有好多时间了。” [3]115在《物理学》第四卷后四章中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那时间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呢?亚氏的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我们总是同时感觉到时间与运动,如果发生了某种运动,我们立刻就想到某一段时间过去了;反之亦然。第二,运动与试题相关,而且是连续的,时间也是连续的,它总是通过运动来体现。运动完成了多少,就被认为时间也过去了多少。时间的前后与运动的前后的基础都是运动,当我们感觉到在先的运动已过去,在后的已开始时,我们同时就觉察到一段时间已过去了。第三,判断一段时间已过去了,是以当下为界线的。我们就是以“当下”来计算已过去的运动和将至的运动。如果不动,无先后,也就没有过去了的时间。只要对象一动,就有过去与将至,于是就有时间,所以可以说时间就是前后运动的计数,因为时间不是运动,但是依靠时间运动才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或者换一种说法,时间是运动的尺度。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在《物理学》第四卷后面的章节中,亚里士多德补充说明了时间与运动的关系,以便自己的结论更加完善、准确而不被误读。首先时间是用来计数的数,而不是数本身。其次,时间是连续的,一维的,所以表现为不间断的、连续的“即刻”。每一个“即刻”连续地、不断地变为“过去”,同时未至的不断地、连续地变为“即刻”。“现在”的本性是同一的,都是“当下”“即刻”,但是作为不间断的连续的现在又不是同一的。时间因现在得以连续,也因现在得以划分。这样,亚里士多德又给时间下了一个更完善的注释性定义:“时间是关于先后运动的计数,而且是连续的,因为运动是连续的。” [3]120

至此,我们对于从哲学的开端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考察告一段落,无论是哲学家正面谈到时间,还是对于时间避而不谈,都可以从中看出时间概念在希腊哲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时间在宇宙生成论中扮演着统筹规划的角度,它是宇宙运行的准则,宇宙中的各天体,只有在时间中才能有秩序的运行。其次,时间是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分界线,在本体世界中的事物是不变、不动、不生不灭、唯一的,而现象世界的事物是始终处于流变中的,时间就是这流变的本质,所以,时间也是现象世界的标志,在时间中也就是在现象中。

猜你喜欢

柏拉图天体原型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包裹的一切
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一分钟认识深空天体
柏拉图之灵魂观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